一张清末合影想到的

关于“肖像”的定义,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说:“肖像就是看起来像但总有哪里不对劲的画像”。艺术家莫里斯•格罗瑟(Maurice Grosser)说:“肖像是在4英尺至8英尺外再现的一个不用付费摆拍的人。”艺术史学者理查德•布里连特(Richard Brilliant)说:“肖像应该回答被摄主体的问题,我看上去是什么样子?我是什么样子?我是谁?”。我很赞同布里连特的观点。虽然1844年法国人于勒就拍摄了中国人的肖像,但是作为被摄主体的中国人,直到现在可能也没几个人能在拍摄肖像的时候回答甚至思考过布里连特提出的三个问题,特别是在清末,摄影术刚刚开始在中国普及的时候,大多数有条件拍摄肖像照片的个人或家庭,仅仅是为了“留影”而已。虽然这些被拍摄肖像的人并没有主动思考那三个问题,但是他(她)们的发型、服饰、姿态、表情却出卖了他(她)们,仔细看这些肖像作品能获得很多有趣的信息。

上午在看L. Carrington Goodrich和Nigel Cameron合著,1978年第一版的The Face of China: 1860-1912,第47页有这样一张全家合影,仔细琢磨一下就很有意思。

照片的文字标注是Chinese family,c1875,即这是一张拍摄于约1875年的中国家庭合影。先说明一下,早期的人像作品按拍摄地点分基本上有两类:室内和室外。限于技术的原因,早期的底片曝光需要很长时间,在室内(特别是传统的中式住宅)很难保证充足的光线,不适合拍照,只能在室外进行(当然排除需要室外特殊背景的肖像作品),直到19世纪80年代末镜头的加工技术和感光乳剂技术的提高,才有了更短曝光时间的可能。从照片的背景来看,应该是在南方(可能是浙江)某富商的庭院里,从背后挂着的题字看好像还是书香门第。四位妇女和两个孩子分坐两旁,上座这位大妈(古人看着老,可实际年龄估计不到40岁)头缠额带,只有她穿这对襟的衣服,应该是这家的大太太;旁边的小女孩儿虽然也就10岁左右,但是已经缠了足,从发型上肯定也是没有嫁人(已婚妇女都要把额头处的头发梳到后面去,比如其他几位太太),估计是大太太所生,从她自信的表情上,而且作为女孩子没被赶到最边上去做说明父亲还比较宠爱她或者思想还算开明;大太太边上坐着的就应该是二太太了,明显她的年龄也是仅次于大太太的,男尊女卑,这个小男孩儿单独一把椅子,肯定是这家的大公子,只是年纪尚小,看着还是小P孩儿;小姑娘旁边,抱着小孩儿的应该是三太太,怀中的孩子还小,说明这位母亲刚生产不久;年轻母亲旁边的就是四太太了,还很年轻,但是明显还没生育。最有趣的就是后面这位男主人了,也没有个正型,左手臂杵这三太太的椅背,右手臂杵着四太太的椅背,但是身子却倾向四太太,很明显,他正宠爱着这位四太太。看他这娶老婆的速度,还有那幅吊儿郎当的表情,估计这家人的财富多半要败在他手里了……

四位太太的表情更有趣,大太太虽然只生了个女儿,但她的身份和地位已经没人可以动摇了,表情中流露出自信和稳重;二太太第一个为这家续了香火,从她的表情上看得出来她现在所有的精力和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小男孩儿身上了,她右手中甚至拿了本书,肯定不会是自己看的,这和现在大多数的年轻妈妈们从小就教孩子们背唐诗差不多;三太太一脸满足,因为她刚升级为母亲,而且从这表情上可能还是个儿子!四太太估计进这家不久,脸上似乎还带着几分桀骜,四个人中只有她拿了把纱扇,更说明她年纪尚小,玩儿心正重,心里只有风花雪月,还没有开始理解生活呢。

关于照片背后展开的内容我目前只能诌出这么多,如果有机会看到原照(美国纽约的Daniel Wolf收藏),从她们的服饰、后面挂的字、茶几上的摆设应该能获得更多信息,说不定会更有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