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昌黎源影寺塔

1928年的源影寺塔,塔身在光绪二十四年地震损毁,塔刹宝顶已失踪。

河北省昌黎县城西北端(很奇怪照片原配日文说明塔在昌黎县城东南,是日本人搞错方向了?),有一座古塔寺,寺院里有一座古塔寺塔,又称源影塔。塔平面八角形密檐实心塔,13层,高约40米。塔的下部原有地宫。全塔砖制,各层檐椽和飞椽使用木材。塔的最下部是须弥座式基座,其上端是用铺作斗拱承托着的平座,平座上有栏板勾栏和望柱。两重栏板的栏杆为宋式重台钩栏式样,栏板纹样每面都有变化,建筑结构保持唐宋以来的古风。虽然是砖塔,各部做法都模仿木结构建筑。砖栏杆上再做仰莲瓣,辽金时代的塔,用仰莲瓣为座比较普遍。在莲座上建立第一层塔身,塔身八面。在每个正面雕出城楼,转角部位雕出角楼,角楼和城楼之间用飞廊连接,使整个塔身周围成为一组天宫楼阁的半圆雕塑面。这座塔用这组天宫楼阁建筑图样来代替辽塔常使用的飞天、佛像、狮子等雕刻形象,显出一种独特的风格,也是在老照片中判断源影寺塔的重要标志。第二层以上各层塔檐都用斗拱,均不做塔身。据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碑记知,塔上宝顶使用风磨铜制成。虽然经过多年的风雨剥蚀,仍然光亮异常。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地震时,塔顶全部被震坏,铜顶坠落地面,重量达到十六七斤,并发出金光,可以照人。当时由县城西街居民交入县署,后被县官原恩瀛携走,不知下落,目前原塔刹已经不在了。

从塔的样式、结构、装饰风格看应该是辽金时代建造的,据县志载,明清时期多次重修。古塔南面,紧贴塔基有一眼井,井深有五六丈,终年泉水盈盈。这眼井开凿于建塔之前,还是开凿于修塔之后,不见任何记载。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昌黎知县杨于陛在主持重修寺院时,以塔下有井,而“水自有源,塔自有影”,定寺名为“源影寺”,塔遂称“源影寺塔”。可见塔、井相伴由来已久。《昌黎县志》中还有这样一首诗形容她:“浮屠高矗笔凌空,摇曳金铃送晚风。霞影是朱天是纸,淋漓倒写夕阳红。”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塔身严重倾斜,顶部坍塌,现在看到的是20世纪80年代重新修复的源影寺塔,1985年,工人在清理二层檐下塔身之灰垢时,发现一砖砌小洞,内有锡质函匣1个,匣内放有铜质刷金“张仓卧佛”一尊,造形优美,神态自然,做工精细。造像与头下之方枕一起铸在铜质底盘上,底盘背面有阴刻铭文“大明嘉靖二十六年春季月昌黎城之北水岩寺住持长老发心造张仓卧佛一尊铜匠高聪”。

远眺昌黎县城,源影寺塔很显眼。
第一张照片所配日文说明。因原照片装订在一起,故靠近装订线附近扫描发虚。
第二张照片所配日文说明
Google Earth看源影寺塔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