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下的小瓶子

过眼的老照片多了,总是会发现一些有相似的细节,比如马车下的小瓶子。

在过去北京,马车是重要的长途交通工具之一,去个南口、长城什么的必须得雇辆马车,但其局促的内部空间以及简陋的减震设施(甚至可以说没有)都被十九世纪来华的外国人诟病。在摄于十九世纪众多北京马车的照片中,我注意到车身下,大概就是赶车人正下方的位置一般都悬着一个小瓶子。瓶子样式不同,撇口瓶的样式居多,瓶口有塞子,塞子上还插着一根细管。虽然没有找到明确的文献记载,但我猜测这些小瓶子应该是用来装润滑油的。

cart01

马车下悬着的小瓶,能看见瓶子上有塞子,塞子上有细管

cart02

另一种样式的小瓶,看起来是金属材质

cart04

小撇口瓶

cart03

又是一支小撇口瓶

说到十九世纪的润滑油可能会让人有错乱感,脑海中会有什么壳牌、长城穿越到清代的影像,其实,至少在周朝的时候中国就有润滑油了,《诗经·邶风·泉水》中有一句:“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其中“辖”为车轴上的金属销;“脂”就是润滑油,意思是:抹好车油上好轴,回转车头向卫(国)走。赶到卫国疾又快,大概不会有妨害。不过那时候的润滑油是提炼的动物油脂。有润滑油就有轴承,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轴承的国家。说到轴承,像我这种在三线工厂长大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小时后在工厂里见过各种各样的轴承,上初中后我就能单独拆下自行车轴,用干布擦干净每颗滚珠,再抹上新的润滑油装回去,车子骑起来就会重新变得又轻快又安静。文献说大约至少在夏代,中国就出现了车。战国时期在车上应用了木材与金属组合而成的滑动轴承,即车轴在车轮的轴孔中(轴承)转动。为减少轴与轴承间的摩擦,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动物脂肪对车上的滑动轴承进行润滑。元代至元年间,郭守敬为减少新制的浑仪山百刻环与游旋的赤道环之间的摩擦阻力,他在两环之间安装了4个小圆柱体,这是最早的滚柱轴承。1974年在河南渑池汉魏窖藏出土了480件铁质轴承,其中六角承445件。六角承的径长不同,外面铸有子榫用来连接。从十九世纪那些北京马车的照片上也看得出来用的是六角承。

cart05

照片放大后能看到大多北京的马车都用的是六角承

再开个脑洞:会不会国内拍卖会上出现的某支小撇口瓶就曾经一位赶车人用来装润滑油的呢?[捂嘴偷笑]

《马车下的小瓶子》上有2条评论

  1. 多谢您为我解惑!正巧在抄录翻译一份1865年的游记手稿,其中字迹有时颇潦草,写到北京车夫随身携带一精美小瓷瓶充作「…」,开始以为是痰盂或鼻烟壶,但字形总不大对,最后猜度应是「Schmiertopf」,即「润滑脂罐」。见到此文方感确定无误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