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永安寺白塔和妙应寺白塔

永安寺白塔

今天介绍的北京境内的塔有两座,妙应寺白塔和北海永安寺白塔,按形制分都属于覆钵塔,或称喇嘛塔。喇嘛塔,是藏传佛教所崇奉而建造的塔,从形制上看主要由塔基、塔身、塔脖子和塔刹四部分构成。一般情况下,塔基为方,象征“地”,塔身圆,象征“水”,塔脖子下大上小呈三角,象征“火”,塔刹(华盖伞),象征“风”,此四者为佛教认为的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据张先生考证,在南北朝及隋唐之初就在壁画上出现了喇嘛塔的形象,但建造的实物目前最早的起于元代,明清有大量建造,尤其是在清朝,喇嘛塔是墓塔(常称和尚塔)的主要形式,后面我们会多次遇到。

永安寺白塔北海琼华岛最高处,塔基为折角式须弥座,座上是三层圆台(金刚圈)。塔身最大处直径为14米,共有306个通风口,南面有红底黄字藏文图案的佛龛,装饰精细华丽,为火焰形眼光门,也称“时轮金刚门”表吉祥如意之意。塔身之上为相轮,砌出十三条线条,象征十三天。白塔顶部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上有铜制的“日”、“月”、“火焰”,宝顶下是铜铸的华盖,其边缘悬挂14个铜钟。

清顺治八年(1651),因皇帝信佛,特别崇信西藏喇嘛诺门汗,根据诺门汗的建议,在琼华岛山南建白塔寺,按前寺后塔的原则,在寺后的山顶明代广寒殿旧址上建了白塔。乾隆年间,改白塔寺为“永安寺”。据记载,白塔在康熙十七年(1678)、雍正八年(1730)两次因京师地震毁坏而重修;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余震波及,相轮发生移位,后修复。

喇嘛塔多为实心的,北海的白塔却是空心的。据记载,塔内有一根九丈高的通天柱,柱子顶放置了一个经盒,盒中盛舍利子,还有星船、佛龛、供桌、喇嘛经文、衣钵和佛教法物等。康熙年间地震后修复白塔时,塔内又添藏铸嘛噶喇佛一尊,高一尺,铜铸镀金;银满达一个,重十两;盛贮舍利子银盒子一个,重一两;旱般三架以及佛龛、供桌等物。还装有“各色茶叶十斤,各色净果品饽饽共五筐,除毒药外各色药共五斤,银九两九钱,珍珠、珊瑚、青金石,每样九钱;各色绒缎碎缕红条共五斤,和仙人掌、海螵蛸、葛薄根、丁香、列干莲、哈喇每样二斤,沉迷香一斤,高香五百箍,西天红黄香五箍,吉祥草二十一根,白地磁罐九个,内装各色杂粮,康熙铜钱九个,纸六千张,笔十管”。

仔细能看到照片左侧的妙应寺白塔

第二张照片因为保存的时间已经略有发黄,且边缘有泛银,但仔细看仍能辨认出照片左侧的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位于阜城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元世祖崇信佛法,迎释迦佛舍利,至元八年(1271)在大都城西南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参加设计和修建了这座大型喇嘛塔。至元十六年(1279)建成后,又在塔前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敕名“大圣寿万安寺”,是元朝皇室在大都兴建的重要工程之一。1368年全部殿堂被雷火焚毁,仅白塔幸免。明宣德八年修复,改称妙应寺。清康熙、乾隆帝间又几经修葺,现仅白塔为元代遗物,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喇嘛塔实物。白塔耸立在院中央,四周各建小角亭一座。白塔塔基高9米,台基分三层,最下层呈方形,上、中二层是亚字形的须弥座。塔身形似覆钵,上安7条铁箍,其上又有亚字形小型须弥座,再上就是13天相轮,高50.9米。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盖,华盖以厚木作底,上置铜板瓦并做 成40条放射形的筒脊,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华盖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8条粗壮的铁链将宝顶固定在铜盘之上。1978年对白塔进行维修加固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清代乾隆帝十八年(1753)存留在高塔顶部鎏金 小境内的大藏经、木雕观世音像、补花袈裟、五佛冠、乾隆帝手书《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铜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长寿佛等。

第一张照片对应的日文说明

第二张照片对应的日文说明

Googel Earth看永安寺白塔

Google Earth看妙应寺白塔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