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代化的一段缩影

今天在整理照片,发现几张拍摄角度类似的“外白渡桥”路口的照片。这里把外白渡桥用引号引起来,主要是这里的称呼变过多次,从做早的木桥到现在的铁桥,颇多故事,网上搜索外白渡桥的历史有很多介绍,这里就不说了。

这四张照片都是在外滩的北端,“外白渡桥”的南端向北拍摄的,左侧可见马加礼纪念碑,路右边是外滩公园,桥的那边是西德华路,苏州河对面右侧是礼查饭店。顺便插一句,上海的礼查饭店和天津的利顺德饭店英文名都是Astor House,为什么中文叫法不一样?有什么渊源?我还没有查过。马加礼,英国人,1867年来华,1874年调上海英国领事馆,第二年在去云南迎接柏郎探险队的时候被杀,在沪英侨为纪念其探险精神而立此碑,1941年日本占领上海后拆除此碑。

这四张照片能看出上海成长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的一小段经历。第一张照片拍摄于1880年代初,道路干净整洁,纪念碑前有最早的汽灯;第二张照片拍摄于1900年代初,已经有电报线横跨苏州河,街上多了从日本引进的人力车,煤气灯也换了样式;第三张照片的拍摄年代接近上一张,路灯的样式又变了,纪念碑前多了消防龙头,电报线可能集成化了,最左侧的线杆上线少了;第四张的拍摄时间接近上一张,景观没有大变化,只是路灯好像转了方向。顺便一提,上海最早的煤气路灯安装于1865年,1882年开始安装了电力路灯,而最早安装电力路灯的地方就是英国领事馆到礼查饭店一段,也就是照片中的这段路。

1880年代初外白渡桥南

1880年代初“外百渡桥”南向北拍摄

1900年代初同一地点拍摄,开始有电报线了消防栓了

1900年代初同一地点拍摄,能看到路灯的变化和电报线数量的变化

1900年代初同一地点拍摄,季节不同,但是可以看到现代化的进程

《上海现代化的一段缩影》上有7条评论

  1. Astor是“浦江”的意思,
    上海的理查饭店在黄浦江边,所以叫Astor House(直译是“浦江饭店”,现在理查饭店的正名就是“浦江饭店”),上海人一直叫理查饭店是因为曾经该酒店有个老板叫理查,当老板的时间比较长,第一代理查饭店其实不在外白渡桥以北,而是在老城厢和法租界交界的地方金陵路上,由于不靠浦江,当时就叫“理查饭店”而不叫“浦江饭店”,可能中文名字沿袭用“理查”和这个也有关系。

回复 voodoo3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