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北海白塔

在众多北京的老照片中,北海白塔,都是北京最高的建筑物,很多外国摄影师来到北京后自然也不会放过拍摄城内这一显眼的标志性建筑。今天整理《亚东印画辑》的时候看到一张在景山上拍摄的北海白塔的照片(1927年拍摄),这个角度经常被选用,已知最早的是1860年Felice Beato拍过,遂决定放在一起做比较,很有意思。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1860年Felice Beato拍摄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1927年《亚东印画辑》摄影师所摄

最后贴一段网上关于北海白塔的介绍:

    永安寺白塔是一座藏式砖石佛塔,塔基为折角式须弥座,座上是三层圆台(金刚圈)。塔身最大处直径为14米,共有306个通风口,南面有红底黄字藏文图案的佛龛,装饰精细华丽,为火焰形眼光门,也称“时轮金刚门”表吉祥如意之意。塔身之上为相轮,砌出十三条线条,象征十三天。白塔顶部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上有铜制的“日”、“月”、“火焰”,宝顶下是铜铸的华盖,其边缘悬挂14个铜钟,华盖表示对佛的尊崇。当藏式佛塔的样式固定后,其形制便有了特定的含义:塔基为方,象征“地”,塔身圆,象征“水”,塔刹下大上小呈三角,象征“火”,华盖伞,象征“风”,此四者为佛教认为的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藏式佛塔也称“喇嘛塔”,通体银白,表示清洁、纯净、心诚。
    清顺治八年(1651),因皇帝信佛,特别崇信西藏喇嘛诺门汗,根据诺门汗的建议,在琼华岛山南建白塔寺,按前寺后塔的原则,在寺后的山顶明代广寒殿旧址上建了白塔。据立于山南坡的乾隆御书碑记记载,建塔的用意在于用佛教“寿国佑民”。乾隆年间,改白塔寺为“永安寺”,因此白塔也称永安寺白塔。据记载,白塔在康熙十七年(1678)、雍正八年(1730)两次因京师地震震毁而重修;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余震波及,相轮发生移位,后修复。
    白塔前的重檐琉璃小殿为永安寺的善因殿,殿内原供奉着文殊菩萨化身鎏金铜像,称为“大威德金刚”,俗名叫做“镇海佛”,有36手、36眼,称“千手千眼佛”,“文革”中被毁。旧时传说白塔下有一口海眼,用此佛身才能镇住,以绝水患。白塔后曾经立过五根号杆,俗称五虎号杆,是为防变而设。当时根据五行家的说法,按金、木、水、火、土造出蓝(青)、黄、红(赤)、白、黑五色龙旗,用蓝色旗代表东方,白色旗代表西方红色旗代表南方,黑色旗代表北方。若东直门告急,东直门、朝阳门号杆升蓝色龙旗,白塔山号杆便随之挂起同色龙旗。晚上看不见旗色时,就挂蓝色灯笼,城内八旗见到信号,就结集队伍,东向迎敌。城内有变或敌人破城,就挂黄旗或黄灯。在挂旗或悬灯的同时,还要放二十一响信炮报警,为此,在白塔山山坡专置一信炮台,清时设信炮总管一员,五品官,八旗各一专司监守。当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时,这些号杆有没有发挥作用。
    藏式覆钵塔多为实心的,北海的白塔却是空心的。据记载,塔内有一根九丈高的通天柱,柱子顶放置了一个经盒,盒中盛舍利子,还有星船、佛龛、供桌、喇嘛经文、衣钵和佛教法物等。康熙年间地震后修复白塔时,塔内又添藏铸嘛噶喇佛一尊,高一尺,铜铸镀金;银满达一个,重十两;盛贮舍利子银盒子一个,重一两;旱般三架以及佛龛、供桌等物。还装有“各色茶叶十斤,各色净果品饽饽共五筐,除毒药外各色药共五斤,银九两九钱,珍珠、珊瑚、青金石,每样九钱;各色绒缎碎缕红条共五斤,和仙人掌、海螵蛸、葛薄根、丁香、列干莲、哈喇每样二斤,沉迷香一斤,高香五百箍,西天红黄香五箍,吉祥草二十一根,白地磁罐九个,内装各色杂粮,康熙铜钱九个,纸六千张,笔十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