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四慎兄和我分享了一条民国旧报章上的短文,如下:
大伤国体
昨天晌午,有个外国人,带着照像镜,在前门东瓮洞外,招了一群叫花子,排成队伍,拍了一个像。外国人留心风俗,随便照像,还没甚么大关系,给叫花子拍像,将来摆在博物院里,当作玩物一般,与中国实在不好看,无怪人家说,叫花子比菲洲华工不如。小心用这个照像堵我们嘴。
——《京话日报》,630期,3版
起初我觉得很好笑,后来仔细想想又觉得可悲。叫花子不是人,就不能享有被拍照的权利?不给别人看叫花子的照片不等于没有叫花子,好比说没发生什么事不等于这事没发生。满清推翻多少年了,民主共和也都好多年了,现在还有国人喜欢这样自欺欺人。当然,这可能是中国哲学的世界观早都渗透到我们骨头里了,成了血液和神经的一部份。可是,问题和困难谁都会遇到,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正面问题就不可能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就永远存在问题,永远存在问题就等于越来越多问题。中华文明存在几千年了,能在诸古文明中一直延续下来,就是靠变,靠适应。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更好的生存。
今天有条新闻,说小马哥脸书的粉丝突破八万(我刚看了下已经突破十万),不管是不是做秀,能不能给湾湾人民带来好处,至少是一种改变,或者说是适应,合理运用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这就是适应,而这个当今世界上最火的网站,在这里是“不存在”的,真可悲!
1920年代一位外国摄影师在给中国的下层百姓拍照
在中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是不可以说,可以存在,但是不可以拍照。
比如几次我在马路对面拍照北京市政府,全都遭到阻止。
其实我感兴趣的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那里的日本使馆旧址。
还有,新华门可以拍照,但是西苑门就不可以。奇怪。两个门里边不是同一批人吗?
1995年我在华盛顿参观白宫,不要门票,不要证件,只要在门口跟着游客排队即可。
朋友告诉我,看见白宫旗杆上边有国旗,就说明总统在家呢。总统在家,也可以参观,
除非总统今天有重大外事活动。
因为,白宫不是总统私人的,而是纳税人的。
我想,我不是美国纳税人,他们也没有阻止我,只是对背包扫描了一番,此外就是告知
在白宫里边不要拍照,在门口可以随便拍照。
有人问我对于美国最为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我说是白宫随便进去。
不是吗?
掩耳盗铃和纸里包火是愚昧统治者一贯的手法,大老爷可以眼不见为净!
@食烟火斋
我们就是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
@shenyuan
关键是这么做很蠢!
《京话日报》是彭仲翼办的,纯民间背景。我觉得不应该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的报道。
清末时期办报的宗旨,大多是为了“开民智”。“要合国的民气相通,非看报别无妙法”,“开民智是报馆的责任”,“要知一国的人民智愚,但看他的报馆多少,报馆愈多,民愈智,国亦愈强”。中国的强盛与办报画上了等号。这是当时报人的良心。
《燕都时事画报》的发刊辞更有代表性:
一、报纸所以挽救社会,凡属社会上新旧的弊病,全仗着报纸的提醒,所以本报第一层主义,就是条举时弊;
二、报纸所以补助社会,凡属社会上应办事宜,全仗着报纸提倡,所以本报第二层主义,就是敷陈时事;
三、报纸系为公共团体而设,并不能认作个人的机关,所以本同人对于一切与大家有益的事情,无不竭力赞成,这维持公益,便是本报第三层主义;
四、报纸系以开通民俗为重,并不是转以营利为目的的,所以本同人对于一切与地方有害的事情,绝不率行登录。这改良风俗,便是本报第四层主义。
我想,这篇报道的本意是善意的,还是希望国家能强盛。在浏览更多的当时报纸之后,可以发现对社会的批评报道非常的多,大到国事,小到随地大小便、妇女街边说笑。而知识分子除了发出提醒和批评的声音,其实改变现状的力量还是很弱的。批评是报纸常用的手段,显示报人们的立场和风气的导向。但受当时风气、认识和开化程度的影响,有些批评和表扬显得过于迂腐、保守和陈旧。比如婆婆虐待儿媳,儿媳反甘受其虐,报纸会大肆表扬其孝道。
对待外国人的态度,报人们也很矛盾,典型的“羡慕嫉妒恨”。庚子事变过去没多久,耻辱还在;但同时又羡慕外国人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程度。这种矛盾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征,办报是为了救国,全由八国联军的刺激,但同时这些报人大多留过洋,甚至有洋教信仰的背景。
清末的办报与国外相比,最大的区别居然是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以开民智为己任。甚至为了更多人能看到报纸,居然把报纸免费贴在木牌上或墙上。虽然种种努力,效果不能明显直接的看到,但我相信后来的辛亥革命能一蹴而就,这里面是有报人们的贡献的。
@ourbj
同意兄的观点。清以降,知识分子就是推动这个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是他们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是他们坚持着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他们努力使国人明白要有尊严的活着。只是我最近看了不少辛亥前后的资料,联想到现在很多事情,不爽居多,心中运气,故有所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