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颐和园东堤,十七孔桥东侧,有个精美的铜牛。这“只”牛卧在雕有海水纹的石座上,与真牛大小无异,凝望着宽广的昆明湖面。铜牛铸造于乾隆二十年(1775年),取“永镇悠水”之意,在牛身上还铸有乾隆手书的《金牛铭》:
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鼋。 ?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很多老照片上的铜牛都没了尾巴,那铜牛的尾巴是什么时候又是怎么丢的呢?最近看《清代档案史料:圆明园》(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找到了答案。根据书中第619-620页的记载,同治七年(1868年)的内务府记录,有个正白旗人张八,曾在圆明园里做工,于同治元年(1862年)偷走了颐和园(当时称清漪园)铜牛的尾巴,被开除旗籍,责打100大板,刺字并流放。几年后被赦,又到圆明园偷盗黄铜碎片被抓。
最早的这张照片是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1841-1898)在约1877年拍摄的。其他几张照片的拍摄者和拍摄年代不详,但很明显牛尾巴都(除一张角度原因看不到尾巴)失踪了。直到1928年德国摄影师佩克哈默(Heinz von Perckhammer,1895-1965)的《北京美观/Peking》出版,里面的有一张铜牛的照片显示牛尾巴已经得到恢复,一直到现在。
托马斯·查尔德拍摄的铜牛,编号18,约摄于1877年
佚名,年代不详
佚名,年代不详
佚名,年代不详
出自佩克哈默1928年《北京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