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克里缇娜

可怜的克里缇娜
林冠珍

我正在编《1904—1905,洋镜头里的日俄战争》。这本书是根据1905年由美国的Underwood & Underwood公司发行的《日俄战争专辑》(Set of Russo-Japan War)一套完整的立体照片整理翻译的,共98张。这些照片是当时的随军摄影师,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拍摄的。摄影师有英美的,也有日本的,还有沙俄的。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对照片进行现场解说。

当我看到这张照片和解说时,心里一颤,耳边响起了苏联民歌《小路》凄婉而透着坚毅的旋律:“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我要变成一只伶俐的小鸟,立刻飞到爱人的身边……我要勇敢地为他包扎伤口,从那炮火中救他出来……”一位守望爱情,生死相许,温柔而坚强女性形象在歌曲声中跃然而出。都说“战争”与“爱情”亘古以来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这首歌,或者说这张照片的故事,两个主题都占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也许战争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弱肉强食,生生不息。而这张照片的故事却是发生在文明社会,历史已走进了二十世纪,沙俄与日本两个强盗,为了争夺在中国的地盘,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展殊死的拼杀。

战壕里的克里缇娜

她是俄罗斯姑娘,原本可以不上战场的,但是他丈夫被召去当兵了,她坚决要求跟去。她一定非常任性、执着,部队领导拗不过她,否则上战场不是过家家,怎能轻易让一小女子就这么跟去了。她成了这场战争中俄方唯一的女兵,名叫克里缇娜。上战场后改名叫哈留申,也许这个名字更男性化,更像个“兵”,是个“花木兰”。她这么年轻,脱下军装,换上布拉吉,她的腰身一定像绵柳,小巧的尖鼻子,一定很俏皮。可是她却在筑满了沙袋工事的战壕里,穿着男式军装,扎着武装带,手握钢枪,随时准备射击。我想她应该还沉浸在新婚的依恋中,还没有孩子,丈夫在哪里,哪里就是她的家,哪里就是她的安慰,哪里就是她的归宿,不然她不会这么不管不顾地跟随丈夫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到远东战场,来到中国的土地上参与了与日本人的决斗。

我不知道当时沙俄政府是如何开动宣传机器进行战争动员的,如何让热血青年奔赴血腥的战场的。战争应该让女人走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入侵苏联,苏联人民英勇地奋起抵抗,保家卫国。反侵略战争是可歌可泣的,也有无畏的女英雄令人敬仰。著名的苏联小说《这里黎明静悄悄》,五位女战士的英勇故事,令多少读者热泪长流。她们如鲜花一样的生命,在卫国战争中化作碧血丹心。小说中写道:

“冉卡,你真是个美人鱼!”
“冉卡,你的皮肤像透明的!”
“冉卡,你真可以作模特儿!”
“冉卡,你根本不用戴胸罩!”
“不走运的女人!”基梁诺娃长叹一声,“这么好的身材,偏偏裹上一身军装——这比死还难受。”

多健美的姑娘啊,她原本享有美好的生活,有甜蜜的爱情,可是德国法西斯入侵了她的国家,她在与敌人的战斗中牺牲了。对于五个女兵的安全负有责任的瓦斯科夫准尉发出了感人心腑的悲鸣:“在战争时期,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以后,到了和平时期呢?到那时也能理解为什么你们非死不可吗?……如果将来有人质问我:这些男子汉是怎么搞的,为什么没有把我们的妈妈保护好,而使她们饮弹而亡呢?”但她们的牺牲是光荣的,是崇高的,是值得爱好和平的人世世代代歌颂的。因为她们是在“保卫祖国”,祖国高于一切!

据小说的作者说,作品中五位女兵的真实原型是五位男兵,作者为了表现“战争”与“女人”的冲突,把男兵改成女兵,让“美的毁灭”突出俄罗斯战争文学中一个重要特征:对个体生命的关怀。

这位克里缇娜可是真实的,鲜活的生命啊,她又是为了什么呢,她非死不可吗?她的战争爱情故事,不是虚构的,短暂而有些凄美,也可以说有些悲壮。她在战场上表现得也很勇敢。因她是编外人员,部队没有发枪给她。她就自觉地做战地护士,为战士们服务,做女招待,为战士们缝补衣服,毫无怨言,在战场上干这些简单而卑微的工作。她在阵地上一定是一只招人喜爱的“伶俐的小鸟”。她丈夫受重伤住了医院,她就频频往返于丈夫的病床与战场阵地之间。看来她并非全是为了爱情而来,为了追随爱人而到战场。除了照顾丈夫外,她没有忘记自己要成为一名战士。三个月后,部队终于被她的激情感动了,发给她一杆枪,使她成了一名真正的狙击手。一定是有什么信念在激励着她。也许她被洗了脑,认为沙俄强占的中国东北就是黄俄罗斯?她也在“保卫祖国”?是日本人入侵了她的“祖国”?她不知道,这场战争俄、日两国军队和战舰在中国领土、领海及周边地区恣意横行,野蛮厮杀,致使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死伤难以计数。东鸡冠山下的吴家村被战火炸得只剩下五间残墙断壁,后改名为五间房村。有多少也许不富裕,但却很温馨的家庭横遭涂炭;又有多少像她一样正享甜蜜爱情的鸳鸯被罪恶的俄日炮火残杀。

随军的俄国摄影师说,在拍这张照片时,她刚刚从医院匆忙地看望了她的丈夫回到阵地,她丈夫好些了。两个小时后,一枚日军的炮弹袭击了这里,她当场被炸死。

可怜的克里缇娜更不知道,这场让她献出年轻生命的战争,最终以俄国投降而告终。 为了这场罪恶的战争,俄国投入兵力500 000人,有115 000人阵亡,146 519人负伤,80 000人被俘;,损失舰船98艘,军费开支20亿卢布。日本在英美的广泛支援下取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沙皇政府在远东的惨败,损失巨大,引起俄国各族人民的愤怒,加速了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最终导致沙皇专制制度的土崩瓦解。而对这场发生在中国国土上的不义之战,清廷竟无耻宣布“局外中立”,并向俄日两国发出照会,划定辽东为交战区,还颁布《日俄战争中国严守局外中立条规》,说“本国民人不得干预战争暨往充兵役”,“中国仍得与两国通使往来如常”,使国民对清政府失望之极,加快了国内革命的脚步,最终导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崩溃,中华民国成立。

这张照片的标题是“旅顺的女英雄——唯一的一名女兵” (The Heroine of Port Arthur — the only woman soldier — killed here a few hours later.)。因为把这些照片编成书时,要中英文对照,英文按当时版本实录,不便把“英雄”这个词改掉,那只代表俄国摄影师的立场,中国人是不承认的。我只好在“英雄”这两个字上加了引号。瓦斯科夫准尉说:“妇女的使命是生育,是延续生命,不是战争,不是死亡。杀害妇女是罪恶,是反人类的行为。”我感叹她如花的生命被战争摧毁了,坚贞和刚强的性格被罪恶湮没了,没人为她立碑,也不会有人替她唱赞美诗。阿门!

原文刊载自2009年10月14日的《中华读书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