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一位法名叫成衡的高僧距天津老城南门三里的官道东侧修建起一座宝刹,名普陀寺。这里曾经香火极盛,名噪一时。1719年康熙帝南巡,驻跸天津,赐普陀寺名海光寺。后至乾隆年间又多有扩建。
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重视国防的近代化,决定购置外洋军火机器,在天津设局制造。同治六年(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城东18里的贾家沽道设立军火机器局,并把由外国购办的制造火药与铜帽(雷管)的机器安放在这里,即东局;然后把从上海等处购办来的蒸汽机、化铁炉和机床等设备安置于海光寺周围新建的厂房里,作为分局,即西局。西局专门制造枪炮,并为东局机器做修配工作。据津海关税务司迪妥玛《1867年天津贸易报告》说,“三口通商大臣已在海光寺建立了一个机器厂和炼铁厂,由外国工程师监督,在那样的地方能够建立起高耸的烟囱,可见风水之说还是不难克服的。”
同治七年(1868年)海光寺西局率先开工,首先制出了可发射12磅炮弹的铜制炸炮12门,每门重450磅。此外还制造出炮架及前车。海光寺分局以生产枪炮为主,又称“机器铸炮局”。海光寺机器局后来还制造出“直隶号”挖泥船和被称作“水底机船”的潜水艇。
光绪四年(1878年)德皇送给大清王朝一口西洋铜钟作为礼物,重13000斤。那个时候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太不了解,怎么能送“钟”(终)呢?!李鸿章将此钟安置在海光寺,并请工匠在钟身上遍刻《金刚经》。这里还有个插曲,在钟身上刻经的七位工匠没过多久就暴亡,死因一直是个谜。我猜测,能让这些和钟密切接触的工匠集体奇怪身亡,可能是由于这座铜钟的原料中含有放射性物质,致命的辐射量导致了身亡。1900年该寺毁于战火,此钟被日军转送英租界工部局。1923年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成立,此钟又被转移至南开大学,1937年天津沦陷,这口钟被日军掳走后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