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照片找不同二十二

奕劻(1838-1917),爱新觉罗氏,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罢黜恭亲王奕䜣,因缘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并进封庆郡王。次年设立海军衙门,受命会同醇亲王奕譞办理海军事务。1894年,封庆亲王。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两宫出逃西安。次年,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仍任总理大臣。1903年,荣禄病故,得入军机处任领班军机大臣,旋又管理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权于一身。奕劻为人贪鄙,与其子载振、大臣那桐卖官鬻爵,被时人讥为庆那公司。宣统三年(1911年),清廷裁撤军机处,奕劻任“皇族内阁”总理大臣。武昌起义后,竭力主张起用被罢黜的袁世凯。不久,袁入京代他为内阁总理大臣,重新组阁,奕劻改任弼德院总裁。宣统帝退位后,奕劻避居天津租界。1917年病故,葬于北京昌平庆王坟。

在义和团围困外国使馆期间,奕劻一直暗中帮助被围困人员,因此被称为“外国人的秘密朋友”,这也是1901年能代表中国签订《辛丑条约》的原因。因为他在外国人中的知名度及他在围困使馆事件中起的作用,利卡尔顿先生特意去他的宅子作了拜访。这两张照片,第一张里的奕劻背微弓,双眼无神,显得老太龙钟,而且背景上还有不少闲杂人等,第二张就坐得笔直,两眼炯炯有神。顺带提一下,据利卡尔顿先生描述,奕劻帽子上的宝石是颗漂亮的红宝石,别说在当时,就是留到现在肯定也得值不少钱!

butong22

立体照片找不同二十一

年前去了趟香港,回京的第三天父母就从老家过来了,过年这几天一直在外面跑,这篇作业中断了半个月!今天把父母送走了,我也开始上班了,作业也要继续写。

1900年义和团运动结束后,两宫出逃造成北京的政治真空,八国联军占领京城。虽然在八国的官方记载都没有提到在北京的掳掠,但是从中国的记载及国外民间人士的记载都能略知一二。联军在北京的强势形象使得京城无论是显贵还是平民,都表现出一种彻底的屈服状态。利卡尔顿先生在他的记述中就经常提到,让天津、北京的被摄者保持某种姿态他(她)们一定会谨慎的照作,如天津废墟中进餐的一家人、北京使馆区一个抱小孩儿的妇女,下面这张照片也是一个例子——雍和宫的喇嘛们。很明显,这些聚集的喇嘛们没有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是被特意聚集在一起的,利卡尔顿先生的文字也说明了这一点:

In ordinary times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induce them to stand to be photographed, but the allied armies hold the city, and like all Chinamen they are more meek than they are wont to be; they are afraid to refuse a foreigner’s request.

从黄框中的男子很容易看出这一场景至少被拍摄了两遍。

butong21

立体照片找不同二十

利卡尔顿先生在北京的时候游览了紫禁城、西苑(今北海、中南海),这张照片就是在紫禁城外西北角的大高玄殿西侧拍摄的。大高玄殿在明代就是皇家道观,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外观类似紫禁城角楼的习礼亭,用于演奏科仪;东西南各有一座精美的牌楼,最特别的是这三国牌楼都没有戗杆,“无依无靠”。遗憾的是建国后为了拓展道路,两座习礼亭,东西两侧的牌楼都被拆毁了……

这两张照片也是做找不同的好素材,第一版中中间黄框里是两个人,第二版中变成了三个人;右边黄框中的小伙子在第二版转了下头。

butong20

立体照片找不同十九

这张照片是紫禁城储秀宫门前,两只戏珠铜龙就是标志,是利卡尔顿先生在游览紫禁城的时候拍摄的。两张照片只有微小的差别,就是黄框中那个年轻人姿势不一样,参见放大图。看官可能要说了:你也太无聊,这点儿差别算什么?呵呵,找不同吗,就是这么玩儿的,而且这是考证利卡尔顿先生中国之行到底拍摄了多少张照片的一个小证据。至于编辑为什么在第二版发行的时候替换了照片,我只能猜测有可能是第一版使用的底片坏了(都是玻璃底片,有可能损伤了),恰好摄影师当时拍了两张。看镜头的这三位都是宫内的太监,在两宫出逃之后负责看守。要知道储秀宫可是慈禧的寝宫,所以他们盯得非常紧,摄影师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在游记中利卡尔顿先生对这些人表示了同情,因为联军内虽然有明确的纪律说不能偷窃、抢夺宫内物品,但实际上在紫禁城开放之后不断有小物件被军官士兵顺走,并且很快就会出现在黑市上……

butong19

立体照片找不同十八

看到下面这张照片,您可能要说,两版照片没差别啊!呵呵,我也差点儿被骗了,其实两张照片互为镜像,仔细看下边画框中树的位置。那哪张照片是正的呢?其实在景山顶上冲南冲北拍全景早就有传统了,历史上很多摄影师都拍过。我就找了小川一真在1900年拍摄的同角度照片(收录在《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中)作对比,上面黄框中从地安门到鼓楼的路应该是向左偏的,而第二版制作的时候工人可能疏忽了,把照片洗反了!

butong18

立体照片找不同十七

这是典型的清末北京的街头,路两边摆满了地摊,除了二手货就是小吃,熙熙攘攘非常繁华。不过利卡尔顿先生这张照片要拍的是后面的建筑,就是用黄框标出招牌的那座,那是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MCA。据他的记述,这座建筑曾经是个“臭名昭著”的大烟馆,“围困”结束后被教会改成YMCA。不过我看那座建筑的中文招牌写的是“同信恒”,是卖绸缎和杂货的。现在基督教青年会仍然在发挥作用,北京的总部就在东单,沿东单路口向北,快到金鱼胡同路口,路西一座很有特点的老建筑就是,网址http://www.ymcabj.org.cn

很显然,第二张照片比较“干净”,没有那么多乱哄哄的人,主题比较明确,我想这是编辑替换照片的原因。

butong17

立体照片找不同十六

利卡尔顿先生到达北京的时候,对使馆的围困已经结束,慈禧携光绪帝出逃,八国联军瓜分了北京城的管理权,城内仍然到处是废墟,一片混乱。作为最被关注的焦点——使馆区,利卡尔顿先生站在崇文门城楼西侧的城墙上向北拍了一张“全景”,特别说明了焦点中的焦点——英国大使馆,因为围困的主要就是英国使馆,各国的使馆人员、海关雇员、商人及眷属,还有一部分中国教民都“躲”在里面。用“躲”字不准确,因为他们依仗着使馆建筑一直在抵抗义和团和清军的进攻。照片中1号黄框中的小山是景山,2号黄框里就是备受世界关注的英国使馆,3号黄框里是御河桥,印度士兵就是从这条御河在内城城墙下的水关进入的,从而解救了被围困的使馆。

从现存照片的情况来看,利卡尔顿先生应该在这个角度只拍了一张照片,第二版的时候编辑对图片进行了裁减,画面上移,令使馆和御河成为照片的主体,突出了主题。

butong16

立体照片找不同十五

利卡尔顿先生虽然已经到了天津,离目标北京已经不远了,但是天津至北京的铁路已经被义和团破坏,去北京的船也都是运兵或者军事物资的,像他这样的平民根本没有机会乘坐。水路到北京要走白河,一直能到现在的东便门外,清时一直是重要的漕运线路。这条水道不深,不能通行大型船只,联军部队只好租用了大量的当地平底帆船。当时联军中美军的最高指挥官是查飞将军(General Caffee),利卡尔顿先生动用了一切能用到的资源,最终说服查飞将军允许他随美军租用的一艘帆船去京,但行李,比如床、炊具都要自带。利卡尔顿先生历尽艰辛从香港一路来到天津,能有机会去北京就已经很好了,还能奢望“头等舱”吗?他在途中上岸特意拍摄了美军租用的这支船队。

第二版选用的照片明显能看出船舱里是部队的辎重,我想这可能是编辑替换照片的原因。

butong15

立体照片找不同十四

利卡尔顿先生在天津期间还去拜访了李鸿章。他对李总督家中的家具陈设赞叹不已,说李世当时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通过李的私人医生帕克思(Dr. Parks),他们交谈的非常愉快,利卡尔顿先生称赞李鸿章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感叹他虽位高权重却谦逊和蔼,总之对李鸿章的景仰是“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可他不知道李鸿章称自己只是“大清国的裱糊匠”。

很明显,当时至少拍了两张照片(我还见过第三张),机位没变化,主要差别就是帽子。不知道编辑是不是觉得带着帽子的李鸿章显得保守,像个乡绅,而没带帽子显得开放、精神,故而在编辑第二版的时候换了照片?

butong14

立体照片找不同十三

这是天津的一户人家在他们残破的房子里吃饭。按照利卡尔顿先生的记述,在他7月14日随联军部队进入天津内城的时候,大部分房屋还是完整的,但是仅三天后,主要街道两旁,尤其是鼓楼大街两旁的建筑都成了断壁残垣。他没有明说,但是读者都能明白这是联军部队干的。局势不明朗,大部分百姓都逃出了城,仅有少数几户人家留在城里,可他们的家,估计和照片里这家人的差不多了。起初我以为这张照片是摆拍,看了他的文字才知道,原来这些底层百姓都已经麻木了,你爱怎么拍就怎么拍吧……

第一张照片中几个家庭成员没几个看着是正在吃饭的:左边的小朋友已经放下了碗,两个成年男性似乎处于“观看”状;第二张照片中左边的小朋友端起了大碗正在扒拉,左边那个成年男子筷子上的食物正往嘴里送,右边那个成年男子则两个鼓鼓的腮帮子正在咀嚼。显然第二张照片更生动,更能表现主题。

butong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