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带家人去了趟香港,主要是去迪士尼乐园,我自己的私心是至少看两个老照片展,一个是海事博物馆的《晚清碎影》,一个是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影藏岁月》。时间短任务紧,带两个小朋友去博物馆实在不方便,好在《晚清碎影》的展览内容大都看过,且海事博物馆就在8号码头,从我们住的尖沙咀乘天星小轮去港岛很顺路;历史博物馆虽然离住的地方不远,但离开前一天折损一辆童车,加上我们两个大人被他们弄的实在精疲力尽,我只好在离港前几小时一个人跑去历史博物馆匆匆看了展览。 这个展览我期待已久,因为自从去年得知Terry Bennett把他大部分收藏卖给梦周文教基金会后,就一直有传言说2013年底要在香港展出这批收藏。Terry收藏的质量怎么样我就不做评价了,读过他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三卷本的人心里都有数。此次的《影藏岁月》展览内容是香港历史博物馆的收藏和部分梦周文教基金会(即Terry的前收藏),主题正如展览副标题“香港旧照片”那样,用影像的方式,从庆典、风俗、娱乐、饮食等方面介绍了香港的发展史,非常精彩,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花费了很多精力做了详尽的考证。当然,我还是一如既往的讨厌,挑了他们的一个错误并留了言。 最后,展览图录一定是不能忘记买的,厚厚一大本,含金量很高,就是背回来差点儿勒断我肩膀……
标签: 中国摄影史
《飞鹰》杂志的漫画之四
第五期《飞鹰》杂志刊登的漫画是叶浅予创作的“王盛摄影个展”。虽然画中有人说风凉话,但仔细观之,“王盛”的作品内容涵盖了人体、静物、风光、肖像、建筑等诸多题材,而且利用了背光的剪影效果、建筑局部的图案效果,可以说摄影师几乎玩转了艺术摄影的所有分类!在 19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发生前,上海和北京作为中国摄影的两大阵地,很多摄影师都热衷于参加国外的沙龙展,特别是以上海的摄影师居多,他们往往处于社会上层,有良好的职业(比如医师),有钱有闲,自然有条件去琢磨怎么拍“漂亮”的照片,即使在今天,高端的摄影圈还是烧钱的俱乐部。
《飞鹰》杂志的漫画之三
第三期《飞鹰》杂志没有刊登漫画,第四期开始重新出现漫画。这期的封面是卢施福拍摄的振翅待飞的雏鹰,很合杂志的刊名。选登的作品中我比较喜欢金石声的“晓航”,透着宁静,让人心情舒畅,装饰感强,是我喜欢的风格,可惜他的原始作品非常非常难找,但是作为一个影像收藏家,收藏中一定不能少了他的原始作品。
《飞鹰》杂志的漫画之二
1936年2月号的《飞鹰》杂志继续介绍了“摄影上几种重要化学现象”和“赤外摄影”,发表了郎静山的“一枝花”、卢施福的“世外桃源”、卓世杰的“守土有责”等作品,最后依旧刊载了叶浅予的漫画。
《飞鹰》杂志的漫画之一
今天从朋友处借来一套《飞鹰》杂志。《飞鹰》杂志1936年1月创刊,以鹰社名义编辑,由在同济大学读书的金石声主编,大夏大学学生冯四知、蒋炳南参与编辑。从1936年1月到1937年7月共出版19期,第20期因“八·一三”事件而被毁,此后停刊,因此全套的《飞鹰》杂志共19期。这本杂志是研究中国摄影史的重要资料,发行的时间正值沙龙摄影最活跃的时间,投稿的摄影师不乏郎静山、吴中行、张印泉、金石声、刘旭沧等大师。杂志中一些摄影技巧方面的文章放到现在看已经没有什么指导意义了,倒是里面的照相机、摄影机、胶片和代理商的广告比较有价值。另外除第三期外均刊有表现20世纪30年代国内摄影风气的漫画,都是叶浅予、丁深等人的作品,即使现在看来也极具讽刺意义,我把这些漫画放上来和同好分享。
摄影师笔下的俊男美女
为什么要说摄影师的“笔”下,而不是“镜头”中呢?因为照相馆的肖像作品一直都有修整的传统,底片时代是在底片上或直接在照片上修,现在数码时代是在电脑上用Photoshop修。修整的内容多少年来一直没有太大变化:让脸色红润、眉目清秀,目的都是为了让被摄对象看着更精神和漂亮。在底片或者照片上修整可是技术活,不仅要了解暗房知识(比如在底片上人的脸部涂以淡淡的红色可以局部减弱曝光,使肤色看着更自然),还要有绘画的功底(用细毛笔描眉毛、眼睛)。正因为是完全靠手工的技术活儿,各个照相馆的水平就参差不齐了,有技术好的就有技术差的,有认真的就有敷衍的。
Sheying
昨天下午,在798受到@葛小孩同学的亲切接见,双方相谈甚欢,不仅共进午餐,喝了咖啡,还欣赏了他的部分收藏,收获颇多。不过,最意外的收获,还是在他的推荐下买了本介绍中国老照片的画册:Clark Worswick2008年的出的Sheying——Shades of China 1850-1900。
被抹掉的冀朝铸
最近心情非常糟糕,本想就着建良同学提供的线索说说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新华社发表被修改的照片,但是随着挖掘的深入和最近7·23甬温线事故的处理方式,让我有种刚从Matrix醒来的感觉,感觉过去三十多年过的都不真实,一直在被欺骗。那天在一个会上遇到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一位领导,我非常想问问他像近代史所这样的单位研究什么?探讨的是真实的历史吗?探讨历史问题的目的所在?
关于中国影像收藏的问卷
中国的影像收藏市场起步不久,有很美好的前景,现阶段的正需要藏家的支持、理解和学习。我的一位朋友正在英国读艺术史,她的毕业论文即以讨论中国的影像收藏市场为题,日前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希望广大藏友参与,权作对中国影像收藏市场的支持。问卷地址如下:
奥略楼的照相馆
武汉黄鹤楼最后一次被烧毁后,原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门生为纪念他,集资在黄鹤楼原址修建了一座新楼,张之洞据《晋书·刘弘传》中“恢宏奥略,镇绥南海”意,亲书匾额“奥略楼”。1955年修建长江大桥时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