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朋友处看到一本画册,开本28×36cm,书名《今日之中国/黄祸》 (China of To-Day or The Yellow Peril),副标题很长,“图说有关中国危机的主要地点、事件和人物”(Illustrating the Principal Places, Incidents, and Persons connected with the Crisis in China),共92页,290张图。关于出版时间,画册里并没有写。我查到同名画册大体有两个版本,其一是1900年代,其二是1969年(如英国V&A博物馆和美国亚特兰大的HIGH美术馆)。从网上检索的情况来看这两个版本在封面上非常相似:都是墨绿的底色,书名居上,下边是一条非常丑的龙在戏珠(也许是大清国旗的变体),图案和文字都是黑色。不同的地方是1900年这个版本在书名和龙之间写了副标题,龙的下面写着印刷单位的名称和地址,而1969年的版本则是把原本有文字的地方换成了黑色的粗线条。更大的区别是两个版本的编辑者不一样,1900年代的版本由查尔斯·纳皮尔·鲁宾森(Charles Napier Robinson, 1849-1936)编辑,1969年的版本则由罗纳德·布鲁克斯·凯塔什(Ronal Brooks Kitaj)编辑。从副标题上看,所谓“中国危机”应该是指义和团运动,而且这本画册中收录的照片没有晚于1901年的,所以我偏向于认为看到的这本画册是1900年代出版。
分类: 老照片书
最前线
“八一”建军节,也应个景,推荐一本画册,金城出版社2015年出版,高初、晋永权主编的《最前线——中国共产党抗战图像志》。
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
1927年,国民政府在筹建中央研究院的过程中,即决定成立北平研究院,作为北平大学区的研究机构,保持独立的学术机构身份。1929年9月9日,国立北平研究院正式成立,李石曾任院长,李书华任副院长。同年11月,又成立了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办公地点在中南海怀仁堂西四所。史学研究会(所)的工作内容之一是编写《北平志》,而编写《北平志》的准备工作之一就是北平庙宇调查。依据北平社会局所藏的全市大小庙宇清册,从1930年3月-1932年3月,工作人员完成了内外共11个区合计882处庙宇的调查,绘制庙宇平面图七百余幅,照相三千多张,金石拓片四千余品,记录八百余份,可谓科学、彻底。1933-1936年,又进行了查遗补漏。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所有工作被中断。1938年史学研究所随北平研究院迁往昆明,这批整理好的北平庙宇资料或迁往昆明,或易地保存。抗战胜利后,北平研究院回迁,这批资料也在1947年运回北平,“大致完好无损”。1949年11月,史学研究所并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这批资料也被考古所接收。1950年考古所对这批资料进行整理和编目,油印了《北平庙宇调查资料集览》等资料。随着文革的到来,后续的工作又被中断,所幸在动乱年代这批资料被封存,没有受到损毁,直到1995年这批资料才从郊区库房迁回文物研究所的新楼,但是,几乎已经没人记得这批珍贵的资料了。2003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前身是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对院藏文物梳理,对1930年代完成的北平庙宇调查资料进行了重新清点和登记,并在2015年6月出版了《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内一区卷》、2016年3月出版了《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内二区卷》和《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内三区卷》,并计划继续出版后续部分。真是功德一件!
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摄影之旅
若论19世纪行摄中国最知名的摄影师,爱尔兰摄影师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 1837-1921),我想大家都会认可。他1862年来到亚洲,游览拍摄了新加坡、泰国、锡兰、印度、柬埔寨,1867年来到香港,并在随后的四年里游览了中国的大部分土地,从沿海到内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拍摄了大量精彩的照片。其实还有一位几乎同时代的旅行者来过中国,相对来说就鲜为人知了,特别的是,这位也拍了很多照片的旅行者是位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