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一个台湾朋友来京,送了我一盒南普陀素饼,厦门特产,绿豆馅,甜度合适,吃完不烧心,好吃!LP也觉得好,又在淘宝上买了三盒,分别是绿茶、芋泥和南瓜馅的,还是好吃!
南普陀寺是厦门的著名古刹,就在五老峰前。据说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时称泗洲院。北宋时改建,称无尽岩。元毁。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清初又废。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4 年),施琅大将军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才捐资修复这座寺院。这次复建,还加盖了大悲阁,供奉观世音菩萨,并以之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更名为南普陀寺,后又经不断改建扩建,现在已成为闽南最具规模的名刹之一。
厦门开埠早,不少外国人都去游览过这座闽南名刹——南普陀寺,因此留下照片很多,特别是大悲阁,因为大悲阁建筑繁复精美,是典型的闽南风格,比较容易吸引摄影师的镜头。在大悲阁的老照片中,有一张是该建筑的正面特写,好几个国外的dealer都认为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1880年代,不过我最近在整理约翰•汤姆逊的作品时有了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应该在1860年代。
佚名拍摄的厦门南普陀寺大悲阁,1860年代
约翰·汤姆逊拍摄的大悲阁,1870年
先说汤姆逊这张,他是1870年去的福建,因此拍摄时间可以确定。他那张照片中的大悲阁前悬挂了两块匾,外面这块写的是“法雨频施”,里面的这块是“慈航普济”。但是很明显从正面特写那张上看不到那两块匾,反而是多了一幅对联。所幸手头这张照片的版本和品相都非常好,即使不借助放大镜也能看清对联的书写时间是“同治七年戊辰春月”,也就是1868年春天书写悬挂的。按理说一对木对联应该不会刻两年,待到1870年汤姆逊拍照以后才挂上,因此基本可以判断出这张照片应该早于1870年。
对联上的文字,看哪位同好能查到对联的作者
当然,以上只算做猜测,证据不实,万一当年的确就赶上一个刻字慢的,真刻了两年才完成呢?也不是没可能。因此我又在互联网上找了三张1890-1900年代的大悲阁照片,很明显这两张照片中的大悲阁都悬挂有匾额,也就是说自1870年汤姆逊拍摄之后,大悲阁的外部装饰至少延续到了1900年,这就完全可以断定那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在1860年代。
至于为什么1870年就摘去了才挂了(最多)两年的对联,我猜想也许是对联被移往他处,或者写对联的这位官员因为犯事儿进去了,寺庙为了避免牵连而撤去了他的墨迹,换了两块匾作装饰。我非常想弄清这幅对联的作者是谁,但是只能看清前面的头衔有“花翎”、“中营”、“总”、“敬立”等字,唯独“敬立”两字前的作者名看不清楚,只能大概猜是“廖(廓?)文弟(景?)”,但是查了好半天也无果。
总之,现在的大悲阁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好不好看我就不评价了。这张照片品相这么好,是个绝佳的1860年代蛋白照片的标本,也算是一个漏吧(因为大家都认为这张照片是1880年代拍摄的),如果谁有机会再看到这张照片,一定不要犹豫,拿下吧!
新浪网友wind的评论,拷贝如下:
博文用心!!
此对联作者官职是“台湾镇标中营游击”,台湾当时属于福建水师提督所管辖,可惜的是《台湾通志》的職官 武職中的中营游击名录关于同治年间的官员记录缺失。
wind网友指出了对联作者的官衔,要查出是谁要要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