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天桥的街头照相

下午去了长椿街上的长椿寺,看到民国时期天桥的街头照相,有趣,以为记。

长椿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明神宗的母亲孝定李太后下令敕建以居水斋禅师,因为水斋禅师的大弟子为神宗替修,神宗赐额“长椿”,意味着神宗祝愿他母亲健康长寿。至清末,寺渐废,原在寺中保存的一座渗金多宝佛铜塔已移至万寿寺。2003年长椿寺得到修缮,后来改为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里以影像、资料、文物等形式展示了宣南历史的方方面面。其中在介绍天桥的展厅里,有个天桥市场的沙盘,里面模拟了当时一些著名的街头项目,比如杂技、拉弓等等,最吸引我的是一组街头照相的情景:客人坐在长凳上,旁边立着的架子上摆着摄影师以前的作品,摄影师站在“巨大”的老式相机后,好像正在对客人说“茄子”!后来有看到这一场景的母本——一张民国时候天桥街头照相的老照片:摄影师在一面墙上挂起背景布,布前摆着一把木椅和茶几,茶几上放着茶壶、茶杯、花瓶和鲜花,常见的照相馆装饰,旁边的墙上挂着以前拍摄的照片。从相机的尺寸看,这位老艺人应该用的是8×10寸的玻璃干片,这在那个时代应该算是落后的技术,但如果摄影师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小莱卡,似乎就少了些“传统”的味道。过去,在室外拍摄肖像是个好选择,因为尽管可以在室内设置白炽灯,就像很多照相馆广告里说的可以“日夜照相”,但是在外面会有更自然的光线,约翰·汤姆逊、托马斯·查尔德都拍过这类的在室外布景的肖像照,现在市场上也仍然能找到民国时候室外肖像照的玻璃底片。

我倒是对那种老式的木匣相机比较感兴趣,据我所知北京只有几个藏家手里还有保存完好这种相机,抱出去拍张照片肯定很酷!而且现在自己制作湿玻璃片也不是难事,所有需要的化学原料都能买的到,配方也是公开的。真要是想玩儿,甚至可以制作相机,原理实际上很简单,就是衬着黑绒布的木盒子。嗯,等真正得空了,我要耍一下。

再现的天桥街头照相

另一个角度

那张“母本”老照片,因为放着一件雕像,没法正面拍。

《旧天桥的街头照相》上有2条评论

  1. 呵呵,真的很有趣!

    现在国内外都有玩玻璃湿板的粉丝。。。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