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座孙中山像

去年12月出差去南京,现在的高铁实在太方便,坐G7不到三个半小时就到了。去酒店签到后看时间尚早,先去附近一家“藏书羊肉”吃了热乎乎的午饭(一份羊杂汤+两个饼),然后出发去明孝陵。去那里是想对比老照片拍现状,到了景区门口才发现要买门票,嗯,那下次吧。我习惯腿儿着,看见路牌说往山上走是美龄宫,就是网传把树种成项链样子的地方,反正中午吃的饱,走走也暖和,继续前进吧。到了美龄宫发现也要买票,不好意思,我继续往前走了,再往上是中山陵。就这样,我一直从紫金路走到了中山陵西门。大概二十一年前第一次来南京我也是暴走,那时候是在玄武湖北的南京站下车,好像是早上六点左右到的,路上还没什么人,我就沿着中央路、中山路一直往南走,中间绕去郑和公园看老爷爷老奶奶晨练,最后在雨花台思源池前发了会儿呆才差不多到办正事的时间。这一次等我到了中山陵检票口,发现虽然不用买票但要提前预约,好在检票的小姐姐人好,帮我在手机上做了现场预约才得以进去。已经临近闭馆,留给我的参观时间已经不多,往祭堂的台阶望不到头,我仍然一鼓作气,中间没歇直接爬到了最高的祭堂。好吧,接下来说正题。

2020年12月4日,在南京中山陵碑亭看祭堂

祭堂内有一尊孙中山的石像,他身穿中式的长袍马褂,神态安详地端坐在椅子上,双手按着在腿上展开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长卷。石像基座的四面是六幅表现其革命历程的浮雕:正面“赤子之心”,描述孙中山早年行医的情景;背面“国会授印”,是就任临时大总统被授予印信;左一“出国宣传”,描述孙中山登船赴国外游说演讲前与陈少白握手告别;左二“商讨革命”,描述孙中山与六名革命志士商讨同盟会纲领;右一“讨袁护国”,描述商讨号召讨伐袁世凯保护共和国;右二“振聋发聩”,描述孙中山向群众宣传革命。

南京中山陵祭堂内孙中山像基座侧面的浮雕之一
南京中山陵祭堂内孙中山像基座侧面的浮雕之二

由是我想到:这种在基座上以浮雕的形式进行叙事,介绍被纪念对象的背景和功绩,强调纪念意义的形式似乎很有历史并被普遍采用,往早了说,在我去过的地方里,比如北京西黄寺内六世班禅的衣冠冢清净化城塔,塔基座上是佛祖释迦摩尼八相成道的故事;沿着时间线向下,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座上也是叙事性的浮雕,反映“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想到这些我发了一条朋友圈,王瑞智老师在回复中指出这种形式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古埃及。是啊!曾经矗立在埃及卢克索的底比斯神前的方尖碑上就是叙事的象形文字,后来古罗马的图拉真记功柱也算作这一类。无论中外古今,似乎都会“勒石记功”。这一幅幅的浮雕,就像一幕幕的戏剧,讲述故事,又很像相册,每张照片都是一个瞬间,连缀在一起就是一段被铭记的时光。

1953年6月,雕塑家滑田友根据模特制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四运动”,毛松友摄

除此之外,我还想到一个问题,即伟人像的姿势选择。我想把讨论对象的范围限制为两种,其一是中山陵祭堂内的这尊坐像,其二有四尊,最初分别陈列在南京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广州中山大学和广州“总理故乡纪念中学校”(1949年更名为“中山纪念中学”)。置于公共区域的伟人塑像,其意义就是为了纪念,正如1925年4月3日《申报》中“赞成铸造孙中山铜像之继起”说的:“孙公为开国元勋,凡属中华民国国民,不但对于孙公未竟之志,应当继续进行,即对于孙公功绩,亦当尽国民分子之责,有所出力,否则从于口头上说几句悲痛话,或出版物上作几首哀章,虽可称盛于一时,但终易于消灭。孙公功绩,虽可与日月俱存,但后我人而出世之同胞,未必都能明晓,故鄙人等对于铸造铜像办法,极表赞同。“既然如此,被纪念者以什么样的姿势和形象示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山陵祭堂这尊是坐像,这个姿势的塑像似乎比较常见,国外有美国林肯纪念堂的林肯像,国内有广场上纪念堂里的毛像。往更早了说埃及阿布辛贝神庙前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往近了说,广安的邓小平像也是坐姿。绘画、摄影似乎也有共通之处,比如中国古代很多容像就是坐姿,这样的人物姿态看着稳重一些,特别是对伟人的塑像来说,有种伟业达成,坐观天下的感觉,从力学角度来说这样的姿势也更稳定。

埃及阿布辛贝神庙前的拉美西斯二世坐像,1857年,弗朗西斯·弗里斯摄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丧事筹备委员会曾向全球征集塑像方案,一年多的时间里始终没有满意的方案。后来,中山陵设计评审顾问、曾在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留学的雕塑家李金发向委员会推荐了自己的师长、法国雕塑大师保罗·朗度斯基。朗度斯基(Paul Landowski, 1875-1961)出生于法国巴黎,1893年进入朱利安美术学院学习;1895年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1926年进入法兰西学院;1933年他被任命为法兰西罗马学院的院长;1937年被任命为法国美术学院的院长。巴西里约热内卢基督山上那座著名的基督像就是朗度斯基的作品。

巴西里约热内卢基督山上的基督像,1955年

1928年6月,孙科带着孙中山的照片和影片赴巴黎与朗度斯基接洽。朗度斯基看了这些资料后,要求孙科每天下午到他家端坐,籍此确定孙中山的面貌特征。丧事筹备委员会在1928年8月给朗度斯基写过一封信,让他从中式服装、中山装和西服中选择塑像的衣着样式。他在这年10月15日的日记中记下了自己的想法:“从昨天忙到今天下午,终于将孙逸仙的胸像做了重大的调整,同时我又叫Dulac做了一个穿西装的模型,的确很不相称。惊讶地看到有些人自己无法判断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往往会盲目地受到别人错误判断的影响,一定是因为这种感受使得这些中国人不得不希望一个穿西服的雕像。欧洲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极大的魅力,他们会以为欧洲人瞧不起他们是因为穿着长袍马褂。他们却没有想到长袍马褂使他们保持了神秘和特色,也使别人对他们刮目相看。”在石像的制作期间,与朗度斯基过从甚密的画家刘海粟去过他的工作室好几次,也提出过服装问题,但朗度斯基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在朗度斯基博物馆以及南京中山陵管理处收藏的照片文物中,有一张是一个戴眼镜的中国人与朗度斯基及未完工的孙中山雕像合影,那个中国人都被误认为是孙科,实际上应该是刘海粟。在孙科带给朗度斯基的孙中山照片中,有一张是1924年他北上前在广州拍摄的,身穿斜襟的中式长袍微笑着坐在桌前,也许照片里的形象影响了朗度斯基,最终作出了长袍马褂的选择。

朗度斯基制作的孙中山像石膏稿正面,图片来自朗度斯基博物馆
朗度斯基制作的孙中山坐像石膏稿侧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衣服上的花纹,图片来自朗度斯基博物馆
前左是被误认为孙科的刘海粟,前右是朗度斯基,后面右边是石膏稿,左边是即将完成的石像
孙科带给朗度斯基参考的照片之一,摄于1924年,也许朗度斯基受这张照片中的形象影响决定了孙的中式长袍形象

朗度斯基不断修改石膏稿,每完成一个阶段,就拍成照片寄回中国审定。他在1929年10月22日的日记中说:“好的艺术家应该能够把顾客的愿望和自身对美的追求达成一个协调,但这往往不容易。”1930年初最终定稿,他请法国著名的阿列克西·鲁迪埃铸铁厂(Alexis Rudier)做成小尺寸的铜像,寄回中国作最后审定。筹备处对这个小铜像很满意,于是朗度斯基选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经过几个月的制作,终于完成了这座高4.6米的坐像。可后来那尊小铜像不知流落何处,直到2005年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开放前夕,一位上海市民捐献给纪念馆一尊小铜像,即之前消失了很久的送审样稿。2018年6月11日,法国的阿德尔拍卖公司上拍了一件小尺寸的孙中山铜坐像,版号1/8,是朗多夫斯基的后人在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授权Susse工作室根据当年留下的石膏像翻铸的。这尊小雕像被国内的收藏家买走(38750欧元),捐赠给了广东中山的中山纪念图书馆。

拍卖会上那尊复刻的小尺寸孙中山坐像

另一种孙中山像源自梅屋庄吉的推动。梅屋庄吉(1868-1934)出生在日本长崎,小时候被过继给亲戚梅屋吉五郎夫妇。养父吉五郎开了一家梅屋商店,在经营碾米的同时从事长崎-上海一线的进出口贸易。梅屋庄吉15岁时便只身赴上海、南洋游历,在经历大米投机生意的挫败后,1893年在香港中环一带开了一家照相馆,生意非常好。1895年春,时年2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返港筹备兴中会在广州的起义,通过他的老师康德黎与梅屋庄吉结识,两人纵谈天下,甚为投机,引为知己,此后梅屋庄吉多次在资金上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甚至撮合了孙、宋二人的婚姻。孙逝世后,梅屋庄吉把宣传孙中山的思想和从事日中友好事业作为自己今后的人生目标,他决定铸造孙中山铜像,最初计划铸造7座,分别安放在中国和日本各地。1928 年初,梅屋庄吉请日本著名雕刻家牧田祥哉对铜像进行设计,后委托日本筱原金作铸造, 四尊铜像的总费用共计12万6千4百日元,按当时日元兑黄金的价格这是一笔巨款,梅屋庄吉为此变卖了部分家产。梅屋庄吉曾多次到牧田的工作室参与铜像的设计,希望铜像能表现出孙中山向大众宣讲三民主义时那种充满亲切且有力的姿势。有趣的是,就我有限的见识,铜像最后呈现的这个姿势很日本。他左手撩开大衣扶在腰上,右手手掌张开,坚决地向下挥动。这种向下挥动手臂的姿势常出现在日漫或日剧里,除了京剧里有类似的动作,现实生活里中国人似乎不会这样做。面向公众的演讲,内容无非是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这个阶段更容易表现人物的气质,握拳高举或者向下挥动手臂但最多到水平的位置更能体现决心,更有鼓舞作用。一个up一个down,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效果很不一样。

梅屋庄吉在筱原金作所的门前与两尊孙中山像合影,右边那尊将送给广州的中山大学,左边那尊将送到中山翠亨村,照片来自梅屋庄吉的后代小坂文乃女士
演讲中的蒋介石,右手握拳并举起,表示决心
演讲中的毛泽东,手臂从上往下压,但不会低于水平,吴印咸摄

梅屋庄吉最初打算将第一尊铜像安置在日本东京,以此来向日本民众宣传孙中山及日中的传统友谊,呼吁日本政府珍惜日中友谊,并为此买下900 平米土地,但1928年10 月29 日东京警视厅对梅屋庄吉立塑像的申请批复称“铜像建设一事,碍难照准”。1928 年底,第一尊铜像铸成,次年2月28日梅屋偕夫人德子、女儿千势子及随员在神户乘“伏见丸”护送铜像到中国,3月4日清晨抵达上海。6日总理奉安委员会会议决定将这尊孙中山铜像暂立于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礼堂前。1929 年10月14日孙中山铜像揭幕典礼隆重举行,蒋介石、胡汉民、谭延闿、林森、宋美龄等人及行政院、立法院、国民政府各部委、军队,及中外各界代表出席铜像揭幕仪式,先由蒋介石致词,然后梅屋庄吉致颂词。1930 年5 月3 日梅屋夫人护送第二尊孙中山铜像抵达上海,然后梅屋于22日在上海乘“凉州号”海轮,护送铜像往广州黄埔军官学校。1930 年9 月26 日黄埔军校举行孙中山铜像揭幕暨军校第七期毕业典礼,孙中山铜像安放在八卦山山顶。1930 年12月28日梅屋携第三、第四尊铜像抵达上海,然后他偕夫人在上海高昌庙码头乘 “靖安号”军舰护送铜像,于1931 年1月9日抵达广州,这两尊铜像分别赠予中山大学和中山县翠亨村的“总理故乡纪念中学校”。中山大学因石牌新校舍还未建好, 故暂时将铜像存放在校农场, 新校建成后中山大学于1933 年11 月11 日举行了隆重的孙中山铜像揭幕典礼。翠亨村的那尊在抗日战争期间移至澳门,如今保存在澳门国父纪念馆,也就是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曾经的居所。

邹鲁送给梅屋庄吉的中山大学孙中山像落成照

参考资料: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73982717842694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1111000178-260301?chdtv
http://www.kaiwind.com/c/2013-11-20/801549.shtml
http://news.sina.com.cn/c/2011-03-16/041622122061.shtml
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0605/c85037-21746148-6.html

《两座孙中山像》上有2条评论

  1. 据我父亲二十年前参拜中山陵时记忆,当时游人可以下到墓室中参观灵柩,和拿破仑墓形制相似。我18年去时则已不能看到灵柩,仅能绕塑像一周即出,颇为遗憾。

    1. 是的,根据中山陵的建设档案,当时设计灵柩的陈列方式曾参考过拿破仑墓。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