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大相机

前阵子英国某拍卖行的照片专场里有张上海嘉定文庙前“仰高”坊的照片,图录上说可能是查尔斯·利安德·韦德拍摄的。说起韦德,我脑子里跳出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他用“猛犸”底片拍摄的照片,一种尺寸超大的蛋白照片。

拍卖会上那张嘉定文庙“仰高”坊的照片

查尔斯·利安德·韦德(Charles Leander Weed, 1824-1903)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小时候随家人搬到了威斯康星,后来又搬去了加州。1854年在萨克拉门托的影廊担任摄影师,四年后成为罗伯托·文斯(Robert H. Vence)开设的照相馆的合伙人。1859年他去现在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拍摄了一系列风景照片,如今已成为美国国家公园的重要档案。这一年11月21日他和霍华德(Mr. Howard)乘船从旧金山前往香港,次年9月21日离开香港前往上海去开辟照相市场,八天后抵达,成为最早在上海开设照相馆的外国摄影师之一。不过他这次在上海停留的时间不长,1861年下半年他出售了所有的底片后返回旧金山。1866年1月26日他重返香港,和他的哥哥和妹妹一起开了家影廊,这次他把曾在约塞米蒂使用过的用于拍摄“猛犸”底片的大相机也带了来。1866年7月31日,他收到获准前往中国内地旅行的护照,期间可以肯定他去了上海,但因为生病的原因没有机会走得更远,1867年他去了日本,1868年5月从上海返回旧金山。1868年底他再次从旧金山来到上海,在广东路开了家照相馆,1872年将所有的设备和底片转让给洛伦佐·费斯勒(Lorenzo F. Fisler)回到美国,此后再没有回来。

韦德和文斯在萨加拉门托开的照相馆广告

比较常见的所谓“大尺寸”(Large format)蛋白照片,尺寸差不多是8×10英寸,但“猛犸”的尺寸最大可以到18×22英寸,韦德使用的尺寸是16×20英寸。看这些数字的增加似乎干巴巴的没什么感觉,但实际上照片面积的增大也就是底片面积的增大,是镜箱体积的增大,影响便携性;其次需要的玻璃板更大,要求摄影师制作湿版的过程更迅速,必须对这个过程非常熟练;更大的底片需要更大的进光量,这要求镜头的素质更好,相应的,价格肯定也就越高。简而言之就是“猛犸”不好拍不流行,留下的作品自然也少,自然也更珍贵,目前已知只有韦德在中国拍摄过这么大的蛋白照片。2013年我在美国有幸看到一张,是在上海的苏州河口自北向南拍摄的外滩,特意请朋友John帮我和那张“猛犸”照片拍了合影。

我与一张“猛犸”的合影,可以轻易看出这和常见的蛋白照片尺寸差别

韦德和位于加州旧金山的托马斯·豪斯沃斯公司有很多合作(Thomas Houseworth & Co.),在那里发布过好几个种类的作品。在该公司1869年的目录上刊登了一组署名韦德的立体照片作品“东方的风景”(Oriental Scenery),前60个编号是中国部分,后面是日本部分。中国的那组照片分别拍摄于上海(含嘉定和松江)、苏州、无锡、香港和广州。遗憾的是我还没有发现完整的可与这份清单对应的作品集,只看过其中零星几张。说回到这张照片,拍卖行认为“可能”是韦德的照片理由是豪斯沃斯公司那套“东方的风景”里第23号是“孔庙前的牌楼,嘉定”(Gateway of Confucian Temple, Kading)。我没有见过豪斯沃斯那套作品里的这一张是什么样子,是谁拍的不好说。这张照片吸引我的是照片右下角有个戴小圆礼帽穿西装的外国人站在岸边,他前面摆了一架照相机。以旁边的人作比例尺,镜箱的高似乎接近成年人小臂加上手的长度,比常见的拍摄8×10底片的相机要大不少,我的第一感觉:这是拍“猛犸”的相机吗?!但仔细再看看,摄影师脚下有个小木匣,那是用来装底片的,这样看来照片尺寸肯定到不了“猛犸”的标准。而且,这个镜头很长,镜箱进深不大,也说明底片的尺寸不是特别大,一定不是“猛犸”。不过,后面的石围栏边似乎还有一个三脚架支撑着的,方方正正,尺寸巨大,盖着一块布的物件,正被一群国人围观。这个尺寸,更接近其他早期摄影先驱使用过的拍摄“猛犸”底片的相机。是“猛犸”吗?虽然不确定,但我真希望是。

韦德用“猛犸”拍摄的上海龙华塔
照片中的相机尺寸是拍摄干版的常见的8×10大小,1900年代
美国摄影师威廉·亨利·杰克逊(左一)和他的拍摄17×22英寸“猛犸”的相机(红框中),1870年代
美国摄影师威廉·亨利·杰克逊在新墨西哥州做拍摄“猛犸”前的准备,1885年左右
拍卖会上嘉定文庙那张照片的局部,下面的红框中是一台大相机,后面的红框中可能还是一台大相机,看尺寸和美国摄影师威廉·亨利·杰克逊用的很像,也许是一台拍“猛犸”的相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