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发微博了,最后一条正式的发布是去年秋天评论别人的一条,被转了好几次,当时我就想就着那个事情写点儿什么,没想到一拖就跨年了。那条原博是一个律师发的,大意是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搞一党专政,搞独裁,搞特务政治,不讲法治,以党代政,搞假民主,镇压学生游行……”blabla,然后配了一张老照片,几个手挽手的女学生在后面高喊口号,前面站着全副武装的军警。那张照片是1948年《生活》杂志的摄影师杰克·伯恩斯(Jack Birns)拍的,真实的背景是上海交大的学生在进行反美Y行,军警在旁是维持秩序。我很反感这种为黑而黑扮假公知的行为,于是回了一条“影像的叙事能力确实很强大,但每个影像也是片断的,是被切割过,片面相信某张照片是瞎子摸象。”关于那次反美Y行,摄影师当时拍了一组照片,如果全看下来,一定不会得出“国民党搞镇压”的结论来。但是在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单独看那一张照片:手挽手高喊口号的女学生+全副武装的军警,只要是在新中国长大并接受教育的人,一定会脑补出学生们被欺负的画面,这就引出一个照片如何解读的话题。
微博里配的就是这张图,但看这张确实容易误读,必须看其他的照片
伯恩斯这组照片的另外几张
慌乱中一名摔倒的女生
男学生们也手挽手,让我想起吴鹏那张《团结起来到明天》
军警确实在维护秩序
维护秩序的军警
让两个女学生赶紧走
打着反美标语的队伍
一张照片上的元素,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要想通过有限的信息准确还原出整个事件的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大脑在关联和拓展这些信息的时候一定会发生偏差。就好比电影预告片很难反映整部电影一样,说来这也是单张的静态影像相比连续的动态影像在叙事上的劣势。照片其实并不是客观的,即使摄影师在取景框中看到景物后下意识的按下快门,那也是摄影师主观的反映,只有同时多角度照片的配合,以及充分的文字说明才有可能还原真相。
至少,通过这样的努力获得事件的客观真相还是有可能的,但如果解读照片的人本来就是主观的,是抱着一定立场去看照片一定会看歪。有一张照片,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就能有不同的解读。这是1920年代的烟台,一个戴宽边帽的人正走在一条封闭的短巷,上面挂着一个条幅,上面用英文写着:
NO.19
FIRST CLASS
WHORE HOUSE
(PRETY GIRLS & CLEAN ROOMS)
PROMTSSED BY CHINESE & AMERICAN POLICE STATIONS
EAST TAI PING STREET
CHEFOO
这很明显是烟台东太平街的一所“一等妓院”前悬挂的“招牌”。看到这张照片,有的人会说:你看,旧社会多黑暗,女性没有地位,被迫去做这样肮脏的事情!现在人民翻身作主人了!还会有人说:美帝国主义欺压我中国百姓,玩弄我女同胞,打倒美帝!我想,拍摄这张照片的人当时肯定没有想这些。
烟台的妓院
烟台开埠后,最初的各国领事馆和教堂就建在烟台山及朝阳街,后来洋行、俱乐部等也集中在这一地区。随着港口贸易的开展,来烟台的外国海员越来越多,因此烟台的红灯区也开始出现在这些地段。当时比较高级的红灯区主要集中在东太平街附近,包括小太平街、东西太平巷、以及附近的一些小街巷。东太平街与朝阳街平行,其北端街口通向烟台山的东侧海边,南端与太平街和东升街等相交接。具有标志性的是东太平街的北半部分,大多是二层小洋楼建筑,开设有许多西餐馆、夜总会、舞场、酒吧之类,这些场所主要是面向来烟台的外国人。东太平街的南半部分,街道两侧多是四合院,开设的几乎是清一色中国式的、规模较大且正式注册的一等妓院(有正式字号如盛德栈、庆和栈等)。而二等及以下的妓院多开设在附近的一些小街巷中,平日看不见其字号,上午大门紧闭,下午大门开一点点,到晚上大门全开、红灯高挂,亮出字号。在民国,妓院是合法的,需要在有关部门登记注册,并按时缴税。直到1952年,全面取缔妓院时这些风月场所才关闭。
由此可见,这张照片的内容是客观真实的历史反应(民国时候妓院合法化、烟台东太平街是当时的红灯区),解读还需理性。
近来在网上看到了你翻译的书《中國與中國人影像:英國著名皇家攝影師記錄的晚清帝國》。“英國皇家”是什么意思?
英国国王虽然建立了“不列颠帝国”(British Empire)但是从未登基当这个帝国的皇帝,而是身兼帝国中各个国家的国王,但是中国人在翻译与英国国王有关的东西时,不把王室叫皇室,不把王宫叫皇宫,却把王家叫皇家等等错误的译名,实在是有点莫名其妙的。
英文Royal本来只有“王”的意思,和皇帝并不沾边。英文并非
王、皇不分,表示“皇家”另有一个词叫Imperial。
感谢指点!您说的是我翻译那书香港版的译名(简体版是没有的),我想小小的辩解一下:书名是港版的编辑定的,我提出过异议,不过出版社因为市场的考虑觉得加上“皇家”比较好,我就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