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说“京津冀将遭跨年雾霾”。看着窗外灰蒙蒙一片,让我想起去年底借朋友的光在杭州虚度的一周光阴,那儿的红花绿树在这儿看不到,湖面上荡漾的点点游船在这儿看不到,即使赶上大雾,也是水墨画的既视感,搁这儿,我想到的是寂静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此刻,我想念江南。
2016年12月20日凌晨00:21,我家窗外的样子。原照无PS
2015年12月25日上午07:19,我拍摄自西湖边。原照无PS
江南到底好在哪里?不只是空气好,以前没有PM2.5的时候“人间天堂”也在那里,这个问题我儿子也许能回答。虽然他们才五岁,但去过一次就天天跟我念叨三潭印月、小瀛洲、断桥和灵隐寺。虽然两个小屁孩儿认识的字没几个,但是他们无师自通地认识“杭州”两个字,幼儿园里在走廊里布置了中国各地的名胜风景墙报,他们也一眼认出杭州的那些著名景点。包括杭州在内的江南城市,最美的就是几千年来积淀下的人文景观,对成年人来说,在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江南的人文气息愈发显得珍贵,是逃避办公室政治的天堂,是无数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说到“积淀”,我想起前几天发现在景星麟凤拍卖公司最近一场拍卖会里“藏着”的一件标的,恰恰就是“十九世纪的江南风光”。这件标的包含一本1860-1880年代杭州、慈溪、兰溪、镇海、宁波等地风景的相册;一本1870年代宁波的相册;以及一组1880-1890年代普陀岛的风光照片。其实这里的两本相册都曾分别出现在拍卖市场上,不过这次的组合倒让我心有戚戚,其中杭州的天水堂、西湖的风光、兰溪的城墙和城隍庙、镇海的炮台、宁波的鄞江桥、温州的江心屿等等,都呈现着这些江南城市旧有的静谧和美。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清末江南百姓的生活就是美的,而是这些城市所呈现的面貌背后的深层原因,即这正是中华文明数千年下来的积淀。摄影术作为深刻影响中国人的西方文化代表性符号,其在中国的传播紧踩近代史的鼓点,因此照片中的十九世纪中国形象,上海、广州、和香港占了相当大的数量,这些照片中的大多数都体现着当时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能让我眼前一亮的越来越少了,反倒是那时期的杭州、苏州、无锡、宁波、温州这些地方,尽管照片都是外国摄影师所摄,但都反映着未受深受西方影响的城市面貌,也就是最中国的样子,更重要的是,十九世纪这些城市的照片屈指可数,张张显得珍贵。
杭州西湖小瀛洲,1870年代
杭州西湖小瀛洲上的桥和亭,1870年代
杭州基督教天水堂(左),右边是传教士住宅,司徒雷登就出生在这里,1870年代
杭州基督教天水堂内景,1870年代
兰溪城隍庙,1870年代
宁波六面塔,1870年代
普陀山普济禅寺,1880年代
拍卖是个没法预测结果的事情,不过,谁知道呢!静待有缘人。
徐老师您好,不知道您是否有江南水乡如 同里、周庄一带的老照片,我在做研究,希望可以收集到苏南浙北这一带的水乡老照片。谢谢。
您好。我关注的时间段主要在19世纪,这时期中国的照片还是主要集中在几个开放口岸,我还没见过确定为周庄、同里的19世纪照片。这些小镇的照片建议你可以留心一下当地居民的私人相册或地方摄影师的作品,也许能有收获。另外,苏南浙北范围比较大,像南京、苏州、无锡、镇江都有很多水乡照片存世(19世纪)还是比较容易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