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武器的流转

前阵子去南理工时参观了设在校内的兵器博物馆,展品很精彩,负责解说的同学也很专业。参观完枪械展厅,我想起有几张照片很久以前就想写了,因为一种武器将那几张拍摄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照片勾连起来,反映了其在不同群体中的流转。

从小处说是一种武器的流转,实际上可以放大到中共军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甚至抗美援朝战争中先进武器的获得。几年前在朋友那里看到一组尺寸很小的照片,贴在薄纸上,可能是制作于战时的原因,洗印和保存的条件都不太好,内容主要是1948年的豫东战役相关,有战斗前的动员,有战斗中的场景,也有战后战利品的展示。其中一张照片是位战士趴在房前操作一支尺寸巨大的步枪,旁边还放着几组配合这种步枪使用的大号子弹,以我有限的枪械知识,这应该是一支反器材步枪,用来对付坦克和装甲车,那个时候中共军队应该还不能设计生产这么高级的武器,一定是在战斗中缴获来的,更重要的是,我想起2013年在美国看到的另外一组照片,也有这种枪,不过操枪的分别有美国士兵和国军士兵。

南理工校园里的兵器博物馆
豫东战役后,一位解放军士兵在操作一支尺寸巨大的步枪
援华美军设在龙陵的一处武器修复站,红框内立在墙边最长的那支枪,1944年
枪支修复后,由美军试射,龙陵,1944年
正在训练使用这种步枪的国军士兵,1944年

经过一番查找,可以确定这种步枪的型号是博伊斯反坦克步枪(Boys Anti-tank Rifle MK I*)。坦克和装甲车的出现促进了针对性的单兵武器研发,要想击穿装甲,就要提高弹丸的动能,中学物理就学过,这需要提高弹丸质量或增加弹丸初速,简单来说来说就是要比普通步枪的子弹有更重的弹头和更大的装药量,也就是尺寸更大的子弹,并且需要尺寸更大的步枪来匹配。1937年英国推出了一种新型的反坦克步枪,以其研制者,曾主持英国小型武器委员会的亨利·博伊斯(Henry C. Boys)来命名。这种枪长度超过1.5米,重量接近17公斤,口径0.55英寸,每个弹夹装5发子弹,100码的距离内可以击穿23.2毫米的装甲。除了在英国恩菲尔德的皇家小型武器厂生产,还有在英联邦国家加拿大的多伦多英格力斯公司(John Inglis Company)生产,英国本土生产的定型为MK I,在加拿大生产的定型为MK I*,外观主要区别在于枪口制退器从碟形改为两边开孔的长方体,支架从T字型改为人字型。英军装备了这种反器材枪后,德军坦克的装甲厚度也大幅提升,因此在欧洲战场这款枪很快被取代(1943年),但对于远在亚洲的中国战场这款枪并不过时。1942年美军援建撤退到了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为其装备了从加拿大采购的博伊斯反坦克枪,每个营都有一个13人的反坦克班,配发3支博伊斯反坦克步枪。据维基百科上引用的资料,美军共提供了1269支该型号步枪给国军,但实际投入中国战场的要远小于此数,当时在美国看到的那批照片中就有1944年7月美军专家指导国军士兵使用这种枪械的情景。在滇缅战场上这种枪主要针对的是日军的九五式轻型坦克和九七改中型坦克(“功臣号”坦克就是一辆缴获的九七改中型坦克),其中九七改车顶和底部装甲厚12毫米,正面和侧面装甲厚25毫米,从参数上看这款枪略有些力不从心,远不如后来装备的巴祖卡火箭筒有效。不管怎么样,这些装备在国军部队里的“Boys”保留到了解放战争中,并有被中共军队缴获的案例。

我猜,照片里那支被缴获的反器材枪很有可能被送去研究和仿制了,不知后续如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