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册日本影集,内容是1933年侵占热河的日军自制的照片册,里面有几张避暑山庄的照片。承德我只去过一次,还是出公差,没时间去避暑山庄。从很多渠道都听说那里自从日军占领后,尤其是文革期间,建筑和环境的破坏都很严重,加上近几年建的假古董,早就看不出皇家行宫的样子了。所幸那些日本人对未破坏前的样子做了记录,也算是做了件好事。避暑山庄我没有研究,好些建筑都不认识,但那些景色实在太漂亮,我等不及考证就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严寒冬日,在北方,这个时候就属吃涮羊肉最过瘾了。
小时候因为羊奶喝多了,闻不了羊肉味儿,膻的不行,10岁之前我都不能吃羊肉。4年级暑假,我妈带着我去北京和我爸回合,我大哥送我们到火车站的时候请我吃了羊肉串,吃之前还有些担心,一进嘴,呵,这个好吃!打那次之后我就能吃羊肉了。北方的涮肉火锅和南方不一样,用的是那种带烟囱的铜锅子,用的时候是把锅子放在一个装水的浅盘子里(降温用),点着的热碳放进锅子的炉内,锅里放清水,仍几个葱段和姜片,待水开了就可以涮羊肉。肉片蘸着有红腐乳、芝麻酱、韭菜花、香油、香菜混合成的酱料,香,码这些字儿的时候我就在咽口水了!涮了肉的汤再涮些白菜、酸菜之后倒在还剩一点儿蘸料的碗里,混匀了喝下去,即滋补又暖身。小时候吃涮羊肉,羊肉片不好准备,冻过的肉难切,不像现在有切肉片的机器,嗖嗖一会儿就是一大盘子。我们家都是事先将羊肉装满铝饭盒,放窗外冻一晚上,第二天拿出来的时候羊肉就是一个整齐的“砖块儿”,再把这个“砖块儿”卡在长凳上,用刨子刨成片,真是怀念……
前年遇到一册《亚东印画辑》,里面第六十九回介绍的是北方(主要是北京)一些店铺的场景,其中一张就是民国时候火锅店(涮羊肉店)。从照片上能看出来,这是一个不小的馆子,至少有两层楼,木雕精美,楼梯口挂着对联(只能看到上联)“开筵坐花飞觞醉月”。正值饭点儿,二楼的客人也已经坐的差不多了,小二正在上楼给客人送菜,右手提着长袍以防绊倒,左手扶着一个架在肩膀的大托盘,托盘里3个热腾腾的铜锅子,仿佛能听到他说“火锅来喽……”。
今天晚上想吃涮羊肉了。
最近收了一张老照片,上海外滩全景。
上海是近代开放较早且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城市。这颗“东方之珠”最耀眼的当属外滩,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畔,从19世纪80年代起至今汇集了古典式、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现代建筑式、折中主义式、中西合璧式建筑,有着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可能正是因为这个,拍摄上海外滩的全景老照片可能是国内最多的。上海外滩的发展史、建筑史,甚至上海近代的发展史都可以通过这些历史照片反映。对照片里的建筑,我做了简单的考证,如下:
从左至右黄色方框中的建筑分别是:
外滩气象信号塔
建于1907年3月9日,阿托奴博式圆柱形建筑,高约50米,其中塔身高36.8米,西班牙人阿托奴博设计,据说全世界只有两座这样的建筑,一座在挪威,另一座旧式外滩气象信号塔。
欧战胜利纪念碑
建于1924年2月16日,又称“和平女神像”,为纪念一战阵亡的将士而建。1941年底日军侵占上海后被拆毁,今不存。
外滩1号 麦克倍恩大楼
1916年竣工,共7层,隶属英商麦克倍恩公司并由其承建,故称。1939年加高一层。从照片上还能看到飘扬的英国国旗。
外滩2号 上海总会大楼
1910年1月启用,是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
外滩3号 友宁大楼
照片中的样式是1922年重建的,因为临近外滩一面道路狭窄,因此大门开在广东路17号处(即转角处)。
外滩5号 日清大楼
现在的样式是1921年由日清公司新建的,1925年竣工。
外滩6号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1897年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开张,1906年因业务发展而拆旧重建。看似4层,实为假4层。
外滩7号 电报大楼
1906年开工1908年落成。原是旗昌洋行产业,破产后被轮船招商局买下归属到大北电报公司使用,故称电报大楼。
外滩9号 轮船招商局大楼
曾经也是旗昌洋行产业,后被李鸿章筹建的轮船招商局买下并作为办公场所。
外滩12号 汇丰银行大楼
曾被称为“从苏伊士运河道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为什么直接从外滩9号到了12号呢,因为当时这幢大楼的地皮是收购了10号的美丰洋行、11号的别发洋行,1921年5月5日开工,1923年6月3日竣工。
外滩13号 海关大楼
始建于1845年,多次重建,1927年建成照片中的样子,保留至今。
外滩14号 交通银行大楼
原是德华银行,一战爆发后德华银行结束在华业务,该建筑租给交通银行
外滩15号 中央银行银行
原是华俄道胜银行在华分行,1926年宣布倒闭,1928年南京政府中央银行接管该大楼。
外滩16号 台湾银行
台湾银行是日本在台湾的殖民地银行。
外滩17号 林西报大楼
1921年由马立斯翻建,1923年6月竣工至此。林西报大楼得名于《字林西报》,英政府的在华报纸。
外滩18号 麦加利银行大楼
1914年因北面建筑汇中饭店失火而重建。
外滩19号 汇中饭店大楼
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曾在这座豪华饭店纪念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外滩20号 沙逊大厦
曾被誉为“远东第一楼”。1926年动工,1928年9月完工,今为和平饭店。
外滩23号 中国银行大楼
这张照片的拍摄年代就是通过这座建筑判定的。这座大楼1934年始建,1937年建成。看照片中正在建设的样子应该是在1935-1936年间。
外滩24号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这是1923年横滨正金银行买下原沙逊洋行产业翻建的,孙中山为民国筹款时经常来此。
外滩26号 扬子保险大厦
也是原老沙逊洋行产业,建于1918-1920年间。
外滩33号 英国领事馆
是外滩最老的建筑。
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
百老汇大厦
位于北苏州路20号,是解放前高度仅次于国际饭店的建筑。
俄罗斯领事馆
建于1916年。
07年3月23日下午,在北京蓝堡影天画廊有个影展“摄影艺术三巨匠经典作品展”,展出了阿尔佛雷德·施蒂格利茨、爱德华·斯泰肯、爱德华·韦斯顿的一批代表作品。里面有一张斯泰肯的作品是美国银行家J.P摩根的肖像,片中摩根表情冷峻,两眼闪闪放光,左手握着一把亮闪闪的匕首。
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要握一把匕首呢?可能是为了表现资本家的冷血,可是被摄者怎么会认同这样的形象?!这会给别人留下多不好的感觉啊。虽然怀疑,我还是没有深究。最近看中国摄影出版社新出的《摄影圣典》,发现自己严重土鳖了……书中P259介绍斯泰肯的时候提到这张作品“不论月色、裸体还是肖像,甚至竞赛开幕日,他都拍得简约阴暗,以突出形式上的效果;例如……金融家J.P摩根眼睛里面的亮点,还有他匕首一样的座椅扶手上的亮点。”原来那是座椅扶手的反光!太惭愧了,原作我竟然还看了好几遍呢。当然,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大师就是大师,观众看到的就是所有大师让观众看到的,他通过拍摄的影像引导、影响观众的观点。
昨天看到那张照片我就觉得在什么地方见过,但是昨天下午加上今天下午,我搜索桑德斯的片子、Dennis的收藏、Dennis对照片的注释“HU JUN-CHI”都没能找到。晚上回家翻陈悦写的《北洋舰船志》(陈悦还在给我的书上钤了他的印章),一下就看到这张照片,这是沈葆桢的肖像照!
沈葆桢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后人对他功绩的评价主要是福州船政局的建立(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和他对台湾的现代化建设。
网上摘一段他的简介:
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又字翰宇,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抵抗侵略的著名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升监察御史。咸丰五年(1855),沈葆桢出任江西九江知府,第二年,又署广信知府(今上饶市)。太平天国起义时因保全了广信,不仅名闻天下,而且摺升为广饶九南道道台。后由于性格耿直得罪上司,于是去职回家养亲。咸丰十年(1860),重又被起用,授吉赣南道道台,沈以父母年老而婉辞。于是被留在原籍办团练,曾国藩很是赏识。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请他赴安庆大营,委以重用。不久,推荐他出任江西巡抚,倚用湘军将领王德标、席宝田等镇压太平军,1864年捕杀太平天国幼天王、洪仁轩等。1867年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当时,正是举办洋务时期,左宗棠在福建福州马尾创办造船厂,尚未来得及开工,就被调往陕甘任陕甘总督。临行前左宗棠上疏说:非沈葆桢不能任其职。所以沈葆桢一上任即建船坞及机器厂,并附设艺童学堂。造成船舰20艘,分布各海口。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民误杀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
另外关于照片的拍摄时间,我对Dennis标注的1873年有些疑虑,考证的话需要看他当时的补子,推断他的官阶。另外桑德斯当年主要是在上海拍照(在上海开设照相馆森泰),所以这张照片如果是桑德斯所摄,应该地点是在上海,正是开办福州船政局之前,我个人觉得应该比1873年早,这个还不能下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