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桓和油果子

张荫桓在光绪二十年三月二十八日(1894年4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侍卫处昨传辰初上御丰泽园演耕。寅正起,趋诣福华门,府尹、府丞先至矣。俄尔熙尚书、陈侍郎、翁尚书续至,志侍郎以礼部奏事成差亦至,辰正乘舆从西苑门来。户部堂官站班于铁轨路侧,上入黄幄更衣,庆邸跪叠袍摺,上扶犁,熙尚书进耒耜,府尹进鞭,翁尚书播种,余执匡,府丞捧青箱以随,一周而毕。上由旧路还宫,余从翁尚书渡金鳌玉蝀桥出椒(蕉)园门乘轿。余轿班未备,翁尚书偕坐神机营堆子相候,余轿既至而饥甚,固请大农先行,余购食乃返。适皇后诣颐和园请安,门外须回避,卖什物咸他往,极费力乃得油果子两枚。近日胃气不?,易饱易饿,殆无如何矣。”

辰时是上午7点到9点,寅时是上午3点到5点,也就是说皇上早上7点去丰泽园演耕,张荫桓凌晨3点就已经去福华门候着了,能不饿吗!可怜张荫桓,遇上皇后要去颐和园给慈禧请安,结果金鳌玉蝀桥两侧的福华门、蕉园门一带卖什物的小贩都被赶走了,跑了老远才找到“油果子两枚”。油果子就是油条,不过张荫桓用的量词是“枚”,我们现在说邮票、鸡蛋、古钱、勋章都论“枚”,都是些不大的东西,油条也论枚,是张荫桓故意夸张还是那油条真的很小?好在人见人爱的赫达·莫理循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京拍了一组炸制油条的照片,看了这些照片就能理解为什么张荫桓要论“枚”来称呼油条了。

1913年地图中的福华门(红圈中),与今北海公园西南门(阳泽门)相对,现在已封闭。

1913年地图中的蕉园门(红圈中),与今北海公园南门相对,现已封闭。

1913年地图中的丰泽园(红圈处),光绪皇帝曾在此演耕。

1913年地图中的西苑门(红圈处),也是南海子的东门,与紫禁城西华门相对。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苑门,赫达·莫里逊摄

1864年在福华门外金鳌坊下的小吃摊,他们的主要顾客就是那些要去西苑办事的官员们。

1870年代上海卖油条的小贩,在照相馆中摆拍,这油条的个头够大,无论如何不能论“枚”的。威廉·桑德斯摄

炸油条要先切成面剂子

把面剂子拉成长条

炸油条,看这油条就能理解张荫桓为什么论“枚”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