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里的外国人

最近某卖书的网站上有打折+限时免运费,我买了本画册《Foreigners Within the Gates: The Legations at Peking》,直译过来就是“大门里的外国人:北京使馆区”。这里的“使馆区”是指东交民巷的老使馆区。作者在80年代曾经在北京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对东交民巷很熟悉,1993年出版了以老照片和地图为主介绍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前世今生,2006年换了封面后再版。虽然有个别图说属于胡勒,比如P54下图,明明是一幅棺材罩,却写成是中国官员出行的高等级官轿!这要是中文的注释,估计有读者得背过气去。尽管有些小瑕疵,但丝毫不影响这书的品质,不少内容都是中文史料没有提及的,很有参考价值。

瑞金大楼

前段时间在写一篇东交民巷稿子的时候,我特意去那儿走了一趟,注意到民国时候东交民巷和公安街拐角处的建筑并不是常说的法国医院,是什么,我没有找到资料。说东交民巷西口北侧的建筑是法国医院的资料很多,但是从老照片上看,从原美国大使馆北门路对面开始,从东到西,先是麦加利银行,然后是凹字形布局的法国医院,然后是几间矮房,最后临近公安街的是另一组建筑,离得那么远,不太可能是法国医院的附属。

百年正义路

上大学的时候看过一本散文集,作者和书名都想不起来了,只记得里面有篇文章讲的是作者心目中北京最浪漫的街道,具体怎么描述的我也想不起来了,只记得看完之后觉得特别美,我还在某个夏日的午后专门走了那条路。当时还是“孤家寡人”,没体会到什么“浪漫”的感觉,只是记得那条小街不宽,街中间是个公园,绿树成荫,平静极了,是我喜欢的地方,那条小街就是正义路。

崇文门大街百年

北京的宣武区合并入西城区,崇文区合并入东城区,以后再没有了宣武、崇文的行政区划,仅仅成为一个地名。崇文区内的文化古迹众多,是老北京文化的核心区域。崇文区因“崇文门”而名,在元代,崇文门被称为“文明门”,明代改称“哈达门”,《日下旧闻考》引《析津志》说“文明门即哈达门。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明正统年间,“文明门”又改称“崇文门”,一直延续下来。清代的崇文门附近商贾云集,是重要的商业地区之一。特别是1860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失败后,各国公使馆的建设更繁荣了崇文门附近的地区。各国公使馆最初大都集中在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一带,东江米巷东端即崇文门内,很多外国人经由这里进出京城。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1950年代的拆城墙运动和现在的房地产建设已经使崇文门大街附近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各个时期崇文门附近留下的影像不少,我挑了几张基本上是同一角度(在崇文城墙上向北)不同时期的照片,基本上可以看出崇文门大街的百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