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发来一张照片,民国时候的外交官王宠惠,但照片上的王博士被人为地“描眉画眼”了一番,他问我照片上的涂抹痕迹是什么,上一位收藏者家里有熊孩子?(误)在二十世纪二十到八十年代这种在照片上“涂抹”的情况很常见,这些照片都是要发表在报纸、杂志等需要印刷的媒体上的。这种涂抹有对局部的遮挡(比如简化背景)、画框(确定印刷时选定的范围)、涂黑或涂白以增加对比度,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方便制作能有更好印刷效果的印版。涂抹以简化背景、画框以圈定出版范围都很好理解,加深暗部或提高亮部都是为了增加印版图像的反差,在PS里类似的操作就是调曲线。这种方法在使用珂罗版印刷照片的技术诞生之初就已经有了,最早采用照相制版凹版印刷的摄影集,约翰·汤姆逊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1]中就在用于制版的底片上进行了尝试。有一张在南京拍摄的底片,上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天空的位置写着“Block out”,意即“遮挡”,而且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天空与山峰交界处的“遮挡”痕迹。很可能是整个画面的影调太平,只好将天空提亮,以突出地面的部分。类似这样的修正在汤姆逊的底片上还能看到很多例,从侧面也反映出汤姆逊对自己作品所呈现质量的追求,当然,这也要求出版商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支持。
说起这套画册的出版商,似乎在讨论汤姆逊的学术文章中鲜有提及,我觉得作为有能力有魄力第一个使用照相制版凹版印刷技术的出版商真是值得钦佩!1800年,英国伦敦苏荷区一家小出版商的老板桑普森·洛(Sampson Low)去世了,虽然他的事务所已经小有成绩,但壮志未酬身先死,没办法,他只有一个三岁的儿子桑普森(Sampson Low,对,你没看错,父子同名,接下来这种状况在他们家族还会延续)无法继承父亲的产业。小桑普森长大后也进入印刷出版行业,先是在朗文出版社(Longmans House)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在伦敦的“羊管胡同”(我开玩笑的翻译,原文Lambs Conduit street,实际上Lamb来自都铎王朝时期的一个有钱人William Lambs的名字,他在这里修了一条为伦敦供水的管道)重建了“桑普森·洛”公司,这个桑普森“异常的热情,有着不屈的精力和出色的商业素质”[2],用现在的标准来看不仅扮演印刷厂的角色,同时还是一家出版社。他创建了一个以书为核心的印刷、出版和营销的跨国网络,吸引了很多作家、政治家和艺术家在他那里印书,汤姆逊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就是在这位桑普森执掌期间制作的,在全世界都有读者的《简氏舰船年鉴》一直都是由这家公司印刷出版的。在找资料时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1894年12月1日的《出版人圈》(the Publisher Circular)里有一条桑普森公司的广告,称他们从日本进口了一批印刷精美的摄影集,其中就包括日本珂罗版先驱、著名摄影师小川一真负责制版印刷的日本风光集(并不是他本人的作品)。遗憾的是,桑普森的三个儿子(桑普森、威廉和沃尔特)都在1886年他去世前先离世了,公司由他的编辑马斯顿(Edward Maston)此后继续维持。1950年桑普森公司被英国印刷公司(BPC)收购。1981年媒体大亨罗伯特·麦克斯韦(Robert Maxwell)收购了BPC,但随着他1991年意外身亡,这个媒体帝国也崩塌了,桑普森公司被清盘、注销。1997年,桑普森家族的乔治·洛(George Low)重新注册了桑普森公司,现在主要由他的四个儿子桑普森(仍然叫桑普森)、奥尔本、约书亚和雅各布共同打理。也就是说这家成立于1793年的公司虽然中间有六年的中断,但桑普森家族仍然在延续这份血脉。
所谓“照相制版凹版印刷”简单理解就是珂罗版印刷的其中一种方式,单就印刷照片来说,印版是用照片的负片经光化学反应制作的凹版,凹进去的地方越深就可以存留更多的油墨,印出来的地方也就越深,反之则浅,形成连续影调的图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原照的细节。在照片可以洗印在纸基上以后,摄影技术先锋们就在寻找新的方法可以更快捷廉价且高品质地将照片“印”(不管是印刷还是洗印)出来以发表在出版物上,来替代用贴照片作插图的高成本低效的方式。很快碳转印和伍德伯里法被发明,虽然这样制作出来的成品保持了照片连续的影调,但都需要一个转印的过程,成本高且工艺复杂。1855年法国工程师波伊特文(Alphonse-Louis Poitevin, 1819-1882)发明了一种新的印刷图片的方法,在平滑的石板上涂重铬酸盐(当时主要是重铬酸钾)和明胶,干燥后制成可感光的印版,利用负片在其上感光成像后,将未感光的重铬酸盐洗掉,就制成了印版,这样就可以用一张印版连续印多张有连续影调的图像,这就是珂罗版印刷法。当然这个方法也有缺点,比如石板很容易就在多次印刷后被压碎,1865年有人改用铜版代替石板,虽然不会碎,但铜和明胶的接触并不牢固,到了1868年,奥地利摄影师约瑟夫·阿尔伯特(Joseph Albert, 1825-1886)和雅各布·哈斯尼克(Jakub Husník, 1837-1916)采用厚玻璃版为基,大大改善了印刷效果和单张印版的使用寿命,1873年阿尔伯特又申请了轮转凹版印刷技术的专利,更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874年还申请了三色珂罗版印刷的专利。
桑普森公司出版汤姆逊这套摄影集很不容易,除了要将底片转为印版,还要把多张图像拼到一张印版上,甚至在每张图像上还要再过一遍油,这在当时都是前沿的技术应用。1873年2月22日的《印刷人周刊》(The Publisher Weekly)称桑普森公司印的这套书是“宏伟的作品”[3],甚至还引起了英国女王的注意[4]。能获得女王的青睐,应该和珂罗版印刷的惊艳效果不无关系,当然首先还是汤姆逊的照片拍摄的好,其次印版是由玻璃原底制成,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原照的细节。因为这套书的印刷质量太好,网上也有人把书里的图版裁成单页当照片来卖,对此我比较同意一位前辈的观点:虽然这个珂罗版印刷过程中有光化学反应参与,但最后的成品不是靠光化学反应获得的,因此应当算作印刷品而不是照片。
注释及参考资料:
[1]Denis Defibaugh, The Collotype: History, process & photographic documentaion,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1-1997, P17
[2]桑普森公司网站(https://sampsonlow.co/about/)
[3] The Publisher Weekly, 1873.2.22 No.58
[4] The Photographic News, 1874.5.29 P253
[5]Dusan C. Stulik, The Atlas of Analytical Signatures of Photographic Processes: Collotype,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