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照片中的北京

色彩总是被用来描述人们记忆中对北京的印象。有人说老北京是灰色的,因为百姓的房子多是灰墙灰瓦,冬天的天空也是灰色;有人说红色才是北京的色彩,因为这里拥有许多宫苑殿宇,宫墙的红色是最具代表性的颜色;也有人说老北京是绿色的,因为旧时的京城几乎院院都有树,到了盛夏满眼都是绿荫,一同留存在记忆里的还蝉鸣和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摄影术最早被发明时还不能用来真实地记录色彩,再绚丽多彩的美景,在照片上呈现的也只是不同层次的黑白两色。然而这难不倒有创意的摄影师们,在摄影术传入中国以后,那些当时已经熟练掌握西画技法的广州外销画家们,成为最早学习摄影术的中国人,同时他们结合自己的特长,开始为照片手工上色,这多少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一些有色彩的过去中国的形象。

摄影术的发展促使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制作彩色照片的方法。到1907年,法国卢米埃兄弟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彩感光底片,而法国银行家阿尔贝·肯恩则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因而决定制作一套地球档案,用影像的方式把世界记录下来。他向世界各地派出了摄影师,并将中国纳入他自己的拍摄对象。

1909年初,肯恩和他的司机兼摄影师阿尔贝·杜帖特来到中国,他们携带了大量的摄影耗材,其中包括4000块黑白玻璃底片、约3000米电影胶片、一百多个用于录音的蜡筒,以及几百张卢米埃彩色玻璃底片。于是在彩色照片诞生两年后,北京就把她的色彩留在了照片上。不过遗憾的是这些照片今天已无缘得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被德国占领,肯恩保存的“地球档案”所有影音资料被当局没收,二战结束后这些重要的资料又被前苏联当局接管,直到2000年才归还给法国的肯恩博物馆,但其中一些资料已经失踪,包括1909年在中国拍摄的彩色照片底片和记录声音的蜡筒。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除了这批拍摄于1909年的彩色照片,肯恩还于1912年向中国派出了另外一位摄影师斯蒂芬·帕瑟,他在中国停留了两年,拍摄了大量彩色照片,而且这些照片都保留至今。透过这些照片可以看到,尽管此时共和已经建立,但曾经天子脚下的北京,留辫子的人依然很多。照片里的北京,天是蓝的,树是绿的,湿润的泥土微微泛着红色;街头的百姓,多是蓝色的粗布褂,脚穿白袜黑鞋,生动得仿佛穿越而来。在这之后,彩色底片因价格昂贵而并未普及,摄影技术的发展朝着器材更轻便、曝光时间更短的方向发展,一时间彩色照片技术放缓了前进的脚步,自此直到1940年代,竟再未有过老北京的彩照。

在技术上重回黑白的时代,老北京的摄影师们也重拾黑白时代的风尚,为照片手工上色,技术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令照片的上色更为生动,好的作品宛若一幅幅精致的油画。尽管色彩的选取有主观和艺术再创作的成分,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那一时期彩色北京的资料。

1930年代,柯达公司和矮克发公司分别推出彩色卷片,这种轻便的彩色底片在之后的数十年里真正丰富了整个世界的色彩。1945年,美国LIFE杂志的摄影师迪米崔·柯塞尔来到北京,他拍摄了日军投降后北京的很多照片,这些照片里的北京,丰富而真实,一个个尚未远去的场景迎面而来,她的色彩也正是人们记忆中的颜色,在熟悉的灰、红、绿之外,更有一种时间沉积的色调。

cai-2

肯恩地球档案团队摄影师斯蒂芬·帕瑟拍摄的永定门外

cai-1

帕瑟拍摄的北京百姓

cai-3

故宫角楼的手工上色照片

cai-4

在正阳门箭楼上拍摄的前门大街

cai-5

阿东照相馆拍摄的慈寿寺塔前骑骆驼的人

cai-6

LIFE摄影师迪米崔·柯塞尔拍摄的景山上喝茶的人们

cai-7

LIFE摄影师迪米崔·柯塞尔拍摄的正在听回音壁的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