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逊的立体照片问题

前阵子,我的一位朋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汤姆逊拍了大量的立体照片,但从来没制作过,在不能扫描放大的年代,他拍来干嘛?

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汤姆逊在完成中国的行摄之旅回到英国后,已经不再需要靠卖照片为生,没有把这些立体照片批量制作销售的商业需求。

在汤姆逊1870年决定前往中国行摄之前,他把自己在香港的照相馆以及在香港拍摄的大量肖像和风景照底片委托(实际上是出售)给了自己的朋友弗洛伊德,说明他已经放弃在香港经营照相馆的想法,他不再打算以此为生了。此外,我觉得在精神上让他决定最后要离开香港回到英国的动力是他的妻子和孩子。1868年汤姆逊31岁的时候结婚,第二年就有了第一个孩子,1870年初妻子再次怀孕并独自带着孩子回国备产,他的家庭需要他,需要他在身边。同时代的比托就不一样了,完全是个冒险家,从印度到中国到日本,基本上每天都在和生活赌博。

他不再经营照相馆也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当年香港照相馆业竞争激烈,激烈不假,但他当时能获得为访港的阿尔伯特王子(维多利亚女王的第四个孩子,当时的爱丁堡公爵)拍摄肖像的专属权,后来还发行了纪念访港的照片册,有这样的名人加持,可以说在香港的照相馆业他已经登峰造极,完全不愁生意。

汤姆逊拍摄的阿尔伯特王子,这张出自当时的照片纪念册,还有王子本人的签名

在1866年汤姆逊就已经成功加入皇家人种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可以走向更高尚的文化传播道路,而不仅仅是以卖照片为生。他自己在《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一书的序中就曾表明:“我对这本书最初的设想,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照片来展现中国和她的人民,她的艺术、习俗,各地的风土人情,我希望能将我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如实地传播给我的读者。怀着这样的目的,我让照相机成为我旅行中自始至终的伙伴,感谢它忠实地保存了我见到的景象,以及我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况且,那些在中国拍摄的立体照片并不是没有发行过,比如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国会博物馆和英国皇室的收藏中都有,只是数量确实很少罢了。

第二个原因,我认为是立体照相机的特性决定的。这种相机轻便,易于携带,可以不用三脚架,适合在野外不平坦的地方,或更快捷的拍摄,且立体相机可以通过遮挡一个镜头只拍摄底片的一半,再遮住另一个镜头拍摄另一半,这样一张立体照片的底片上就可以拍摄两张照片,是对底片最大效率的运用。去偏远的地方行摄,能携带的玻璃板数量有限,他不得不以最大的效率之用。比如从现存维亚科姆图书馆的汤姆逊底片来看,在可以确定摄于台湾的照片共80张,其中大尺寸的底片只有8张,而立体照片底片有72张,汤姆逊从打狗(高雄)上岸,深入山林访问部落,在那样多山的环境里拍摄就能显出立体相机的优势。

汤姆逊利用立体照片的左右部分拍摄了不同的内容

新郎、新娘分别位于立体照片的左右两侧

汤姆逊拍摄的台湾平埔族少女

有网友前段时间写总结汤姆逊发表和未发表过照片的文章,我没敢看。因为我觉得仅凭博物馆发布到互联网上的照片很难做这样的总结。拿出来做论据的照片可能只是博物馆收藏的一部分,还有一些没有被电子化或没有放到网络上,也还有在市场上流通的汤姆逊作品集,比如前几年一本以北京和天津为主题的相册出现,里面好几张北京的照片就是既没有底片留存也没有出现在出版物上(或者是我还没有发现),所以轻易抛出“约翰·汤姆逊研究:其生前发表和未发表的照片”这样的总结我认为是不严谨的,不学术的。

《汤姆逊的立体照片问题》上有2条评论

  1. 謹此分享:
    1.
    1871年John Thomson由打狗港上岸,打狗為昔時高雄的舊稱,而不是台南,雖然他後來曾到台南拍了熱蘭遮城。
    2.
    所附立體照片的女士係西拉雅族,據悉為其通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