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常驻龙华寺的乞丐

最近整理老照片发现两张照片中的乞丐竟然是一个人!

图片来自美国Underwood & Underwood公司1901年发行的《China》立体照片集

照片来自1900年左右某位游历中国的德国船长收藏的相册

很明显,这两张照片都摄于上海龙华寺,而且也都是同一个乞丐。旧时中国,(大)寺庙前多乞丐(其实现在也差不多),能烧香拜佛的多数还算能也愿意施舍的。能被两位不同的摄影师在不同的时间拍摄下,想来这个乞丐也不就是在此地很出名,或者衣衫褴褛的程度很高,能引起猎奇的外国摄影师的关注,再有一种可能就是此乞丐会围着外国人讨钱……什么原因被留在影像里已不可考,但这个老乞丐的形象却巧合的能流传100多年甚至还将继续流传下去,不容易。

 

光绪年间天坛祈年殿重建前后的判断标志

天坛祈年殿,北京的标志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历经500多年至今,遭受劫难无数,最严重的一次就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四日被雷击中起火焚毁,《清实录·卷二七三》载“本月二十四日,雷雨交作,天坛祈年殿被雷火延烧……”,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建竣工。祈年殿因是明朝旧物,没有留下建造的图纸,但是工匠们凭借高超的技艺还是重建成功,当然也导致重建前后的祈年殿在外形上稍有差异,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重建后的祈年殿“胖”了,但是这个“胖”只有在前后对比的时候才明显,单看一张照近几日给一批老照片写说明文字,注意到重建前后祈年殿几个重要的特征,可以作为判断的标准。

为了说明这两个特征,我选了两张有准确年代信息的老照片说明,一张是1860年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Felice Beato拍摄的,一张是1900年日本摄影师山本赞七郎拍摄的。

qiniandian1

图片来自Beato的影集《PHOTOGRAPHIC VIEWS IN PEKING》

qiniandian2
图片来自山本赞七郎1906年出版的《北京名胜》

 

标志一
祈年殿的镏金宝顶样式不一样

qiniandian3

1860年的宝顶样式

qiniandian4

1900年的宝顶样式

标志二
匾额不一样,匾额的样式不一样,篆刻文字的疏密程度也不一样

qiniandian5

1860年时的牌匾

qiniandian6

1900年时的牌匾

老照片中的祈年殿,根据这两个标志,很容易就可以断定是否焚毁前的。

 

梁思成、刘敦桢等拍摄的中国营造学社资料照片

这组照片是梁思成、刘敦桢等在1938-1939年中国营造学社期间,考察河北、山西、陕西、四川、山东、北京等地古建筑拍摄的资料照片,每张照片下面都有手写的文字说明,背面都有钢印编号。这些照片中的古建筑许多都是建筑史上首次拍摄,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存世的中国营造学社古建筑照片主要保存在清华大学,不少在“文革”期间被损毁,使得这些流传下来的照片弥足珍贵。

中国营造学社是私人兴办的,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研究团体,于1929年成立,朱启钤任社长。学社受到“中华文化基金董事会”和“中英庚款董事会”赞助,1932年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分任法式、文献两组主任。中国营造学社除测绘北平故宫建筑外,先后勘查山西、河北、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偶亦涉及江苏、浙江两省)的唐、辽、宋、元各朝建筑实例。迁至内地后,对云南、四川两省古代建筑进行调查测绘工作,对汉代的石阙、崖墓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这期间发现的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木建筑之一,保定北岳庙德宁殿是国内现存最大的元代砖木结构建筑。梁思成、刘敦桢等人拍摄的这些照片被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书籍大量引用,如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林洙编《中国古建筑图典》等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即将参拍的圆明园、颐和园老照片

要拍卖的圆明园等照片

 

昨天北青报对这组照片报道后,国内各大网站都在关注这组照片,详情就不说了,一搜一大堆。

简单说明一下每张照片:
左上 圆明园谐奇趣主楼,从东南向西北拍摄
左中 圆明园谐奇趣主楼,从北向南拍摄
左下 圆明园谐奇趣主楼,从东面向西拍摄
右上 颐和园万寿山全景,在昆明湖的冰面上拍摄
右中 颐和园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遗址
右下 颐和园十七孔桥和北京没有佛香阁的万寿山

付羽《萨迦》

萨迦,付羽摄

恕我孤陋,以前没听说过这个叫付羽的摄影师,第一次听说就是他在朋友的画廊举办个展“四季平安”。展览的作品中有这样一幅作品叫“萨迦”(上图)。说实在,这张照片在视觉上给我的感受如此强烈,如此强烈的痛苦,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我没有和摄影师沟通过,就我来看这样照片,是一只狗被绳子(铁链?)钩住嘴或者勒住脖子,被悬在墙外,刷的雪白雪白的墙上,留下了无数爪子挠墙的痕迹,和绳子(铁链?)接触的墙,也被磨去深深的一块……当付羽拍下这张照片的那一刻,狗可能还在挣扎或者已经死了,虽然画面充满了阳光,但是我只能感受到死一样的宁静,感受到垂死的挣扎,这种感受让我痛不欲生,不敢,也不忍把目光再停留在影像上,哪怕我一不小心想起这个画面,都有一种窒息的感觉,从来没有哪张影像对我产生如此大的冲击。

关于付羽的作品,我想引用一段鲍昆老师的评语:

优秀的视觉影像是不必被“美”所累的,甚至与此毫无关系,它所能带给人的“审美”,恰恰是能够引发观者内心一系列的,关于情感和记忆,和发现有关的活动。付羽的摄影就属于这一类。也因此,付羽的摄影也会引起部分人强烈的排斥反应,他们会认为这位摄影者的心理“过于阴暗”。其实这些人还是在付羽的摄影中读出了什么,只是他们被以往的视觉经验禁锢,一时还无法适应。
付羽的影像经常显得怪异。这些影像是无数的时间场景碎片,甚至显得鸡零狗碎,但却都充满生命无常的悖论,呈现偶然在生命过程中的无奈。无数偶然的时间碎片串接成一个连贯的丰富的情感世界。

附上付羽简历:
付羽(b.1968),1988-1993年读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专业,1995起以摄影为职业至今。
展览:
2004年 中国武夷山国际摄影周 武夷山。
2005年 中国(桂林)国际摄影节 桂林;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连州。
2006年 现实的诗歌,生活向前进摄影展 上海;天地间——现实主义的记忆摄影展 宋庄美术馆,北京; 摄影中国1949-2006 北京。
2007年 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 广东美术馆,广州; 彼岸-12位中国摄影师作品展 亚特兰大。

中外通商行船条约谈判代表合影

中外通商行船条约谈判合影

1902年,庚子之变后,外国列强有了进一步侵占我中华的借口,硬不起来的清政府只能屈服,委任吕海寰和盛宣怀为商约大臣,同列强签署了更强硬无理的通商条约。这张照片就是在会谈之后与会代表的一张合影,上海耀华照相馆拍摄。前排左四为吕海寰,前排左五为盛宣怀,前排左一为德国代表穆莫,前排左三为美国代表康格,前排左六为日本代表日置益。

注:图片来在华辰拍卖

郎静山的摄影小品《静物》

静物,郎静山摄

郎静山 静物
1935年
银盐纸基
签名,背面 “静山制 一九三五”
23×30.4cm

郎静山先生的摄影作品较被熟知的都是集锦摄影和晚年创造的利用粉末、树枝、干草等装置放到底片上曝光后的摄影作品,早年的纪实摄影和这种摆拍的静物小品并不多见(中国大陆是这种情况,台湾有很多他的静物小品)。郎老的静物小品都沿袭他“中国画意”的风格,构图简约,留白多,看着就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十二个在红色天鹅绒上的梦露

美国人玛丽莲·梦露,在全世界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尽管她经历坎坷,而且她的死到今天都是一个谜,但是她仍被津津乐道的还是“性神”的称号……

继07秋拍华辰影像拍卖会一张《红色天鹅绒上的玛丽莲·梦露》(彩色染印,限量177/300)以72,000元人民币成交,这次08年春拍又推出了12张一组的《红色天鹅绒上的玛丽莲·梦露》(彩色放大,限量269/300)。

12张天鹅绒上的梦露

 

这组照片中的一张比较有意思,有两个梦露,而且重叠在了一起。我怀疑是当年Tom Kelly让梦露按照自己的想法摆姿势,他在一边连续的拍,结果有一张没有上卷儿(忘了或者是相机故障),就出现了一张底片重复曝光的情况,有点儿错版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