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方斯•穆默•冯•施瓦茨恩斯坦茵(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1859-1924),德国贵族,1900年6月来华任德国驻中国大使,接替在崇文门内大街被杀的克林德,1902年7月回国。穆默在1902年回国后整理了他在华期间的行程和照片,出版了《照片日记》(Ein Tagebuch in Bildern),限量500本,没有公开发行,仅赠与朋友或同事,在市场上非常少见。穆默还从这本相册中精选了100张北京建筑方面的照片另外出版了《北京》(Peking)一书,更是少见。书中每张照片都有德、中、英三国文字的注释,其中很多照片都非常珍贵,如目前已知的北海大佛殿仅存两张照片,其中一张就收录在这本书中,使得这本书成为研究北京城及北京皇家建筑变迁的重要史料。
标签: 北京
山本诚阳的《北清事变写真帖》
1900年6月,庚子国变,义和团和清军围攻英国驻华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赴京解救被困的西方人和教民,慈禧携光绪帝出逃西安。8月,北京城被联军占领。北京沦陷不久,日本天皇特命侍从武官冈泽精带领摄影师山本诚阳来华慰问日军。山本诚阳在大沽、天津、北京拍摄了大量照片,从中选出108张编成《北清事变写真帖》,用日、英文对照说明,于1901年在东京出版。书中序言写道,所以出版此图册,“一以发扬我军之光彩于四表,一以资军事参照与尚武的教育”。在北京被占领后有很多国家的摄影师都拍摄记录了当时的天津和北京,但是山本诚阳的照片拍摄非常早,包含的信息更丰富。比如中海被德军作为总部后,慈禧寝宫仪鸾殿于1901年4月17日被焚,藏有功臣像的紫光阁也遭到洗劫和破坏,而山本诚阳镜头中的仪鸾殿和紫光阁都还保持着被占领前的原始状态,非常少见。
借景
汉斯·冯·佩克哈默(Heinz von Perckhammer,1895-1965),德国摄影家,热爱中国文化,父母都从事过照相馆业,他在参军后和中国结缘,多次来中国摄影,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他有两本影集非常著名,1928年出版的《百美影/Edle Nackrheit in China》和《北京美观/Peking》,都曾在国内拍卖场上出现。
中国最早的航拍照片二





中国最早的航拍照片一
中国最早的航拍照片拍摄于什么时候?我在一本法文资料中得到答案,是1901年。
Plaisant摄,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看紫禁城,1901年夏
Calmel摄,自西向东看景山,还能看到大高玄殿的乾元阁,1901年夏
Plaisant摄,自西向东看北海大桥、景山和紫禁城,1901年夏
Plaisant摄,俯瞰永安寺白塔,1901年夏
1900年庚子之变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富于想象的法国人,确切的说是法国远征军,于1901年在西苑(今北海公园)和天津为了解战争损失的情况(一说为了侦查残余的拳匪,我觉得不可信,那么高看的清楚吗!)施放了载人热气球,并拍下多张照片,今天我只选择了西苑、景山和故宫的几张。1911年前的老照片,现在容易见到的,都是在地面上拍摄的,已经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手段,而这些航拍照片包含的信息量更大,视角独特,更加珍贵!特别是上面第三张照片,摄影师在热气球上自西向东拍摄的照片,能看到金鳌玉蝀坊,北海大桥,西三座门,特别是能看停在紫光阁北的西苑小火车。




清朝的时候在北京靠左走还是靠右走
年前去香港呆了一周,时间短,对香港的“靠左行驶”不适应。过马路的时候还是习惯先向左看再向右看,不过我去的几个地方在路口地面上都写着先望右再望左,可能就是给我们这些大陆人看的。另外坐在朋友的车里,会车的时候总是觉得逆行要撞车了……真是很土,大家别笑我。
其实清朝的时候我们(至少在北京)是靠左行驶的。最早发现这个是在老照片上,下面三张分别是1870年代的前门瓮城内、1900年以后的前门瓮城内和1870年代的哈达门内,细看的话路上的马车都是遵循靠左行驶的。
佚名 前门瓮城内 1870年代 蛋白照片
局部,能看到城门处会车的马车各行其道
山本赞七郎 前门瓮城内 1900年 蛋白照片
局部
佚名 哈达门内 1870年代 蛋白照片
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