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朋友问我有没有见过养心殿西暖阁的老照片,很遗憾,我没见过。1900年北京城被八国联军占领后,紫禁城内才第一次有摄影师踏足,虽然有不止一位摄影师成系统地拍摄过宫殿内部,但记录最全面的当属日本摄影师小川一真,毕竟他是在伊东忠太等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拍摄记录。即便如此,网络上已经传烂了的小川一真等人此行的作品集中也看不到养心殿西暖阁,甚至正殿西壁的照片。东暖阁他拍了不少,但唯独西暖阁没有,是他没有拍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小川一真当时在北京拍摄了435张照片,目前保留下的底片共352张,而网上诸版本的这套作品集中,即使是数量最多的“御藏版”也只有338张。虽然这些珍贵的资料没能完整保留到现在,但摄影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代表,不知道在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之下,有些照片就会因为被复制而进入到另一条保存路径,最后留存至今,我最近就看到一张养心殿正殿西壁的照片,从陈设的细节来看我认为出自小川一真,不过从相纸看可能是当年的翻拍照,或者洗印时间较晚。饶是如此,还是可以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
标签: 小川一真
合芳楼
昨天去超市,乌泱乌泱都是置办年货的人,稻香村的柜台前尤其多,小朋友喜欢吃的一个品种都售罄了。每到年节,这家稻香村预装的礼盒套装就堆的小山一样,中国人在春节这样重要的传统节日要比平时更注重礼节,走亲访友提这么一套点心是对传统的重视和延续。我周围的北京朋友都说现在包括老店在内的工艺、味道都走样了,大不如从前。这个我没发言权,因为没有比较,当然,这样的特色美食,我肯定不会大街上随便捡一家店就进的。在我老家有一种特色小吃叫“猪油盒子”,鲜香酥脆,小时候我姥姥经常买给我,我特别喜欢吃,每次两个,就一碗葱花汤,美极了!可惜离家上学后就再没吃过。前几年回老家,想起这个味儿,小姨给我买了一份,味道虽和记忆中有几分差距,但吃着还是挺过瘾的,只是姥姥已经驾鹤西去多年,没办法和她一起吃了。小时候买的猪油盒子都是用几张粗糙的草纸包着,现在已经换成了印有介绍这种小吃历史的专门包装,我才注意到这种吃食原来是从北京“移民”到我们那儿的满族人带过去的,是“猪油饽饽”的一个变种。
北海万佛楼的老照片
北海万佛楼的照片,以前只见过一张,出自小川一真《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拍摄于1900年。最近收到的那四本英国记者的私人相册中又发现一张角度很不同的万佛楼照片,和小川一真的照片及我整理过的baidu、新买的《三海见闻志》文字汇总如下。
北海万佛楼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乾隆皇帝为庆祝其母孝圣宪皇后六十寿辰而建。而王公大臣纷纷铸佛献寿,统计近万,故名“万佛楼”。 万佛楼在极乐世界后,与极乐世界统称小西天。南为普庆门,为三座黄琉璃瓦顶随墙门。入门南北各有牌坊一座,黄琉璃瓦顶,南面牌坊南向额为“大千轮置”,北向额为“满万昙霏”,北面牌坊南向额为“聚诸福德”,北向额为“现大吉祥”。东西各有一浮图,中为万佛楼,七间,楼高三层,顶层为歇山调大脊,各层皆为黄琉璃瓦绿剪边瓦顶,。万佛楼前左面树宝幡竿,右面立石幢,幢北面镌刻乾隆“御制庚寅万佛楼瞻礼诗”。今石幢挪至极乐世界南侧。 万佛楼楼下联为:“十住引千光,佛力不可思议;一成该万有,我闻如是吉祥”。中楼联为:“香海观皆融,法流永汇;昙花跌遍结,寿世同持”。楼上额为“华藏恒春”。联为:“龙象护庄严,满多宝藏;人天洽欢喜,遍恒河沙”。万佛楼之东为宝积楼,西为鬘辉楼,楼各五间,上为歇山灰筒瓦绿剪边黄琉璃瓦顶,下层前出偏廊。万佛楼后左右各有门,东门内为澄性堂,堂外环以游廊,堂前有池,后有石山,堂后方亭名湛碧亭,西达致爽楼。北为镜藻轩,南为澄碧亭。亭北廊名清约池,轩西为澹吟室。西门内有八方亭,重檐八角攒尖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树立有石塔,镌刻贯休画十六应真像,并镌刻乾隆 “御制”赞语其上。再后有殿,额为“真宝般若”,皆为乾隆皇帝所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此处沦为日军司令部,楼中金佛尽被掠夺,后此处渐荒废,民国初《三海见闻志》载:“今南坊依旧,北坊只余坊基址,牌已毁。宝积楼如故,鬘辉楼则孤壁独立,只余瓦砾,盖前树年已毁于遭火劫矣。前万佛楼佛座尚在,佛则于庚子年遗失。守者云,日本军运回本国,无一余者。今楼下之大佛,只余佛首卧在地上,不知由何处迁来,非本来面目也。” 20世纪70年代万佛楼被拆,今只存普庆门、宝积楼和八方亭。最近听说要复建,你说当初何苦来的呢?
老照片中的老北京店铺——两张巧合的照片
前些天一个朋友送了我一本中安太平07秋古籍善本专场的图录,第1125号拍品是1930年日本建筑学会出版的《支那建筑》,图录里只登载了其中的一页。碰巧昨天ebay上结束的一张Thomas CHILD的北京商铺的照片,两张照片的拍摄对象竟然是同一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