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体验张岱笔下西湖的雪景,我甚至去问过手划船下雪的时候是否出航,去小瀛洲价格几何,结果今年又一次错过了杭州的大雪,年复一年,遗憾。像北京一样,杭州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留存了众多文物古迹的城市都是我愿与之厮磨的。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在坊巷间山野间流连,期待在每个街角每片树丛中与历史相遇,与古人跨越千百年相会。我不太喜欢那些宏敞的殿宇,倒是觉得偶遇一爿漫漶的题刻,亦或一尊残存的佛像这种布满岁月痕迹的历史碎片更让我兴奋。
从杭州地铁7号线吴山广场站C口出来,顺着河坊街一直往西走,没多远就能到西湖边,如果不留心,很难发现临近西湖的那个路口北边有一大片藏在绿树丛中的假山石,即使被细心的游客注意到了,也可能误认为是绿地里的一片小景观,如若向北绕到这个路口的另一侧,就会发现立在边上的文保牌,上面写着“勾山樵舍”,如果是在盛夏,即使看到了这个文保牌,也不容易发现入口:一株斜过来的树和旁边的山石共同构成一处洞口,斑驳的石阶表示这里可以上去,我第一次迈步向上的时候心里感觉就像《桃花源记》里渔人发现山洞,又像是爱丽丝将要钻过兔子洞……
拾级而上,路分两端,右边一条向下绕过去,左边的一条通向勾山顶。沿着左边的路向上走,赫然一座方亭,在河坊街上完全看不到,茂盛的绿植将亭子巧妙地藏了起来。虽然紧邻道路,但却十分幽静,绿植不仅遮挡了亭子,还屏蔽了噪音。右边那条路从“山”腰绕过去,与左边的路在亭子的另一边汇合,从天上向下看,两条路与亭子恰好形成眼睛的图案。这亭子只是勾山之一角,左边的路旁还有一座门,后面的院落才是勾山的主体建筑,无奈总是大门紧锁,无缘一见。
地质学家说勾山是吴山的伏脉,也就是说吴山临近西湖的一支突然潜入地下,又在靠湖边的地方突然冒了出来,成了一块(看起来)独立的大石头!这样一个小角落,就像一颗文玩核桃,早被文化盘出了厚厚的包浆,比如勾山的名字的由来,最初并非此二字。因为这块巨石像一只趴着的小狗,最初百姓称之为“狗儿山”,同时这里紫竹生长茂盛,文化人又称之为“竹园山”。 南宋淳祐九年的“杭州市长”(临安府尹)赵与筹,以“阴阳家以为治所主山”,便从清河郡王张俊手中购买了这块地,并建阁其上,理宗皇帝亲题“竹山阁”匾。想象一下,在杭州还没有高楼林立的时候,湖边有这样一处高地,上建阁楼,绕以竹林,于其中欣赏西湖的四季变换一定很是件浪漫。后来世事变迁,竹山阁被拆走,这里又恢复了天然野趣,方苞看到这座石山的时候评价道:“其根源盛大,望之有深山大泽龙虎变化气象”,他的弟子陈兆仑听到老师的评价,于是把家搬到上面,取自己的号“句山”将新居所称为“句山樵舍”,又名“紫竹山房”。清道光年间姚礼居于此,以“狗山之名甚俗”,于是专门立了个牌子,追求古意,以“勾山”称之,延续到现在。
如今,勾山已经被周围的房子淹没,在路上根本看不出那里有座“山”,而且山上也只有那座方亭可以随时去坐坐,其它的部分都被锁起来了,纵有古人的闲情,已无古人的景致,沧海桑田,大抵只能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