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勾山

一直想体验张岱笔下西湖的雪景,我甚至去问过手划船下雪的时候是否出航,去小瀛洲价格几何,结果今年又一次错过了杭州的大雪,年复一年,遗憾。像北京一样,杭州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留存了众多文物古迹的城市都是我愿与之厮磨的。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在坊巷间山野间流连,期待在每个街角每片树丛中与历史相遇,与古人跨越千百年相会。我不太喜欢那些宏敞的殿宇,倒是觉得偶遇一爿漫漶的题刻,亦或一尊残存的佛像这种布满岁月痕迹的历史碎片更让我兴奋。

先农坛今昔

前几天往先农坛走了一趟。过去农业是中国社会的经济命脉,明清皇室设有专门的祭祀场所,明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后,即仿照之前的规制在北京城南,中轴线以西,相对天坛修建了先农坛。虽说先农坛的修建是国家重视农业生产的具体表现,但坛内供奉的大神是太岁,太岁殿也是先农坛内面积最大的院落。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会亲临先农坛,在具服殿换了衣服,去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劳作,行籍田礼,然后去庆成宫庆祝一下。籍田收获的粮食会在收谷亭晾晒后存放到神仓。庚子事变的时候先农坛为美军所占,作为指挥部和主要部队驻地(还有一个联队在午门前广场)。进入民国后先农坛渐衰败,外坛墙被拆,坛内树木被标卖,多处土地被占用,后又改为城南公园。49年后先农坛仅存的部分亦被育才学校、药研所占用,直到80年代才开始腾退和修复。现如今,先农坛仅存的内坛主要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使用,算是得到有效的保护。虽然,历史上先农坛开始被破坏始于1900年美军的占据,但这个时期也是其开始留有影像的时期,或者说先农坛最早的照片就是那个时候拍摄的,因此,要图说先农坛的“昔”,必然要引用那个时候的照片。新拍的照片就是这次去拍的,还有好些新旧对照,就不一一罗列了,另外还有些许遗憾,育才学校进不去,所以具服殿有几个角度拍不到,只能等以后有机会了。

Tai Sui Temple now and then

步行苏州和罗汉院双塔

经常看老照片会有一种冲动,就是想去照片里的地方转转,看看现在是什么样子。 去年九月份到苏州出差,工作进度很快,最后一天从上午到晚上七点,中间这段时间都是我的,我决定去沧浪亭、苏州文庙(看了@小灯贴饼同学的游记)、瑞光塔、吴门桥和双塔去看看。沧浪亭我见过的最早的照片是1930年代的,看不出明显变化,吴门桥(我看过的,可确认的)最早照片是1900年利卡尔顿拍摄的,瑞光塔的照片很多,而且基本上都是塔身残破顶个歪斜“帽子”的样子,双塔我看过最早的照片大概拍摄于1860年代。一桥二塔是我最想去的地方,这也是我为什么忍着饿和累着急赶路的原因,后面回讲到。 那次出差住在乐乡饭店,在大井巷,离玄妙观很近。我去哪儿玩儿都喜欢走着,步行错过的风景最少,看好地图,上午十点半我背着个大包就出发了。从饭店出来,沿大井巷向西到人民路,沿人民路往南走到沧浪亭街,转了沧浪亭,出来后去了对面的苏州文庙,即现在的苏州碑刻博物馆。继续往南到新市路再转西,沿东大街往南去瑞光塔,逆时针绕湖一周,在丽景楼听了段评弹,在伍相祠听了段越剧,然后站上吴门桥,远眺了下蟠龙桥,沿南门路向东走到人民桥,在家乐福苏纶店的大娘水饺吃了份煎饺,再沿着人民路往北到竹辉路转东,到了带城桥路转北,在十全街再转东,在凤凰街路转北,到了定慧寺巷转东。当时不知道还有个定慧寺,看见像庙就往里闯,结果闹一笑话,人家倒是很热情说这里也是一座古寺,可以进来拜拜什么的。但是眼见就要到双塔关门的时间了,根本不敢停留,直奔双塔而去,四点半,转完了这些计划中的景点。出来继续沿着凤凰街向北,在干将西路转西到林顿路再转北,到观前街转西,在观前街的Costa喝了两大杯咖啡,又买了些苏州特产,才转去人民路坐公交车往火车站。全程11.2公里,累劈我了。 苏州双塔所属罗汉院,是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11年)的般若院,后改称罗汉院。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建双塔。1860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毁了罗汉院正殿。罗汉院正殿平面正方形,阔三间深三间,现仅存石阶、石门槛和石柱。其中石柱有16根,上面雕刻有繁复的花纹。罗汉殿遗址南是两座宋塔,平面八角七层,阁楼式砖木结构,各层开四壸门(我以前一直认作“壶”门,幸得朱老师指教,才没有继续贻笑大方)。看文献中说此双塔的塔刹很有特点,高8米,几乎占塔高的1/4,我去看的时候发现原塔刹也拆除,弃置在东塔下的草丛中,现在应该是新铸的。塔内部没有开放,只好透过栅栏拍了几张。

罗汉殿残存的雕花石柱

苏州报恩寺北塔

苏州是历史名城,古迹众多。可惜赶上太平天国运动,古城数度被毁。待到战争结束,正值摄影术从广州发展到南京、苏州和上海,沧桑的历史名城吸引着西方摄影师的目光,因此有不少拍摄于1850-1870年代的苏州照片留下来,比如我知道的就有开元寺无梁殿、双塔和灵岩寺虎丘塔等。这座人间天堂,我小学四年级暑假第一次去,现在唯一有印象的就是在枫桥下拍过照片。前几天去苏州出差,忙里偷闲,终于在一天下午报恩寺停止售票前和同事进去转了转。这趟出差匆忙,没有认真准备功课,最后离开北京的时候连一张苏州的老照片都没带,怨念不已。 报恩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至十三年(252),初名通玄寺,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诏命天下各大郡置寺,以年号为寺名,故将通玄寺易名为“开元寺”。北宋崇宁三年(1104)端阳节,报恩寺迎请佛牙舍利,徽宗赵佶写《佛牙舍利赞》一文,并赐寺号“万岁”,寺遂易名“报恩万岁寺”,南宋淳熙五年(1245),又奉名为“报恩万岁贤首教寺”。该寺自隋代起便屡毁屡建,至今保存最古之建筑就是号称江南第一高的砖木塔北寺塔(建于南宋)和寺内东部的楠木观音殿(建于明代)。北寺塔平面八角九级,外壁挑出木构腰檐,八面均开壶门,塔高76米,沿塔内回廊层层登级可至塔顶,在外廊俯瞰苏州城。不过,塔外廊的地面均向下倾,站在栏杆边上很忐忑,同去的同事恐高,留影的时候一直紧紧抓着围栏。 回家后找了两张拍摄于1870年代的北寺塔老照片,塔的外观变化不大,寺内最北端的藏经阁尽管还是层檐歇山顶,但是老照片中顶层四角上翘不多,显得很内敛,现在的建筑相较之下就略显张扬了,而且这座大殿的位置看起来比1870年代靠北。 如果有机会再去,一定好好作功课,多准备些资料,好好看看苏州城的变化。

1870年代的北寺塔,应该是从东南向西北方向拍摄,后面的大殿应该是藏经阁

冬游万寿寺

在Tingting同学的邀请下,我一大早就起来,坐地铁横穿整个北京城,和她同游万寿寺。大学时候某个夏天无聊的午后,我骑着自行车从南门出来往东,见到胡同往南扎,骑了一段又往西拐,再往南拐,再往西拐,稀里糊涂就到了河边,河边有座古寺,当时对古建没什么兴趣,只是出去消耗自己过剩的精力,从三环又往北骑回了学校。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河边那座古寺叫万寿寺。再后来接触老照片,发现那里的曝光率很高,不仅介绍北京的画册都会提到这里,而且很多当时在中国的老外私人相册里也会有不少在万寿寺拍的照片。这么著名的地方,我却一直没有去过。这次沾Tingting同学的光,虽然要起得很早,虽然路途遥远,我还是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了。 关于万寿寺的历史,我觉得基本上可以分三个时期,乾隆、光绪和公元1995年。乾隆时期最盛,光绪朝大规模重建形成现在的格局,1995年后向公众开放。《日下旧闻考》里的记载主要是乾隆朝的:万寿寺,明万历五年建,国朝乾隆十六年重修,二十六年再修。寺门内为钟鼓楼,天王殿,为正殿,殿后为万寿阁,阁后禅堂。堂后有假山,松桧皆数百年物。山上为大士殿,下为地藏洞,山后无量寿佛殿,稍北三圣殿,最后为菜圃。寺之右为行殿,左则方丈。寺院于光绪初年毁于火,光绪二十年重修,基本就是现在这个样子,西路行宫目前是某单位,中路是寺的主体建筑,方丈院现为民居。民国时候万寿阁被烧毁,近年重建。1995年,万寿寺作为北京艺术博物馆向民众开放,我们才有机会进去。万寿寺出名,我觉得有三点,这里是最早悬挂那口永乐大钟的地方;这里在清代举办过多次皇家的庆寿活动;这里是清代皇上、太后去颐和园的行宫。 万寿寺里面没有给我多少新鲜,特别是最想去的中路北部,作为办公场所而禁止游人进入,少了很多“翻拍”的机会。倒是因为我去的早,“发现”(很多前辈早都知道的)了万寿寺东侧的延庆禅寺,可惜仅余一座山门,寺内成了大杂院,据说早年是总后的家属区,最后一间大殿还勉强有原来的味道。还有就是从万寿寺东边的一个小门进去,走到最里面发现了一个古建院落,大殿和院墙基本保持完整,后来看了导游图才知道这里是方丈,周围的民房已经被拆迁,估计修缮是迟早的事情。

三张照片拼成的万寿寺山门全景。其实我蠢了,走到河(我身后是河,不能再退了)对岸去,很容易就能拍张全景……

游北京古观象台

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一直是我很想去转转的地方,因为那里是为数不多的旧北京的遗存,从明朝到现在,功能和陈设没有太大的变化。北京的冬天虽然冷,但是天气很晴朗,掉光了叶子的树枝不会阻碍视线,适合扫街拍照。下午要去那附近办事,正好可以借机完成我的小愿望。 建国门地铁站C口出来就是观象台的入口,门票10元。明清时候古观象台作为国家的重要机关(观星和修订历法),附属建筑不少,但是清末之后逐渐衰落,现在除了观象台外只剩下北边紫微殿一个院落了,正殿和东西厢房被开辟成展厅,剩下的都是办公室。说实话,这次去观象台挺失望的,游人寥寥,除了我还有两个南方来的年轻人,院子里到处都透着一股机关的气息。我去的主要目的是按照老照片的角度拍现在的状态,之前准备了查尔德的四张照片,可是原来摆在紫微殿前的简仪和浑仪已经被移往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现在只有复制品,虽然做的很精致,但毕竟和原物没法比,而且位置挪动了。台下拍不成只好往台上走,上去一看,所有的仪器都被栏杆围着,外面一个铁将军把守。问了旁边小屋里的姑娘,被告知有文物局的批条才能近前观看,我磨了半天,说只是拍张照片,小姑娘立场坚定就是不肯。也难怪,周围都是摄像头,把我放进去了她也不好和领导交差,可是不能靠近看看这些清朝鼎盛时期科学和艺术的结晶,10块钱的门票实在有些冤,非要逼我找局长!草草拍了几张,加之太冷,只好悻悻离去,等下做好“工作”,一定彻彻底底拍一次!

观象台石匾

西山访古

前段时间,天气还没有变冷的时候,跟着VOODOO3、黑龙两位朋友一同往西山寻访宝相寺的遗迹“旭华之阁”,宝谛寺的遗迹“石牌楼”,还有致和延寿洞、松堂、法海寺、地藏庵等,对我来说,收获不小!今天又从朋友rishon那里讨来了“颐和园八旗兵营图”,上面除了八旗兵营,还标注了多座西山的寺庙,正好可以把这些资料放在一起了。

“颐和园八旗兵营图”局部,能看到几座寺的地理关系,感谢rishon

圆明园西洋楼旧地重游活动

这次世纪坛的“残园惊梦——奥尔末和圆明园历史影像”除了展览外,还想组织一个公众教育的活动。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单纯的讲解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关于圆明园、西洋楼的历史、典故等等,在书上互联网上都可以轻松获取。因此我给馆方提供了一个方案,核心是互动和思考,互动的内容主要是参照奥尔末的西洋楼照片拍摄现在的西洋楼残迹,把相隔137年的同一地点的影像放在一起比较,从残存的辉煌到彻底的覆灭,应该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个互动是参照奥尔末的照片看看散落在残迹周围的石刻件原来应该是在哪座建筑的什么地方。 关于思考,我想提出两个个问题: 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从这次战争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如果圆明园保存到今天会是怎样? 虽然高中的时候在演讲比赛上出过风头,大学的时候给同学讲过计算机课,可我还是比较喜欢低调,喜欢和朋友品茶闲聊,不喜欢在众人面前高谈阔论。可最后馆方还是让我来主持这个活动,时间定在8月7日星期六上午。 本来我的计划是在从世纪坛去圆明园的路上跟大家简单复习一下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然后从圆明园东门进入西洋楼景区,先从方河向西穿到谐奇趣南面,简单介绍一下西洋楼景区最早建成的这座建筑,然后转到北面,在小喷水池的北侧支起第一块展板——从北向南看谐奇趣,跟大家一起比对下137年间的沧桑变化。然后转向北,介绍下奥尔末拍的花园门。再转向东经过养雀笼,介绍下查尔德拍的养雀笼照片。接着往东到方外观,在观东侧支起第二块展板,让大家好方便拍照。在海晏堂西面,聊聊这里是西洋楼景区园林艺术的第二个高潮。再到最后一站大水法、观水法和远瀛观。 计划再好也赶不上变化,前一天晚上我快4点才睡,第二天起来晚了,只能直奔圆明园,错过了和大家一起复习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机会,好在后来基本上还能按照计划实施,参加活动的朋友有年纪大些的,也有中年人,还有年轻人和小朋友,大家都很热情,提出不少问题,我也从交流中受益颇多。在最后一站,大家还拍了合影。感谢馆方的组织及工作人员(汗,我知道怎么称呼的只有小段和小苗),还有树人网友、小车网友、陆元老师、逍遥游天下网友、居士网友,最后借用逍遥游天下网友拍摄的活动照片。我太不上镜了,可能前一天睡的晚,脸都是肿的,也可能是我确实又胖了……

活动开始了,背着小旗的小段

游银山塔林

上周日,黑龙夫妇、我和我LP去游了回银山塔林。 本来梓人学社的朋友也邀请了我去银山塔林,可惜是在周六,已经有了安排,就改周日成家庭游了。早上8点到了13号线,至龙泽换昌21路,9点到了昌平南大街,换昌31路,路上不到40分钟就到了景区,门票25元/人。银山塔林在昌平区城北30公里外,因冬天积雪呈银白色故称银山(这个说法似乎牵强,哪里的山下雪后不是银白的?),这里环境优美,自唐代起就建有寺院,并有高僧说法,辽、金、明寺院屡毁屡建,不过现在仅余古塔数座(进山路上两座小覆钵塔,一座金代小残塔,主体五座金代塔、两座覆钵塔,往中峰的路上还有小覆钵塔数座)。黑龙把这趟定义为腐败游,背了一大包吃的。加上我们偶遇的一个阿姨,5个人都没把他带的吃完,我带的东西一点儿都没吃……路上原有很多感想,可惜现在有些想不起来了,就这么点儿字全当备忘吧。 放生池旁残塔(金代)上的砖雕 主景区壮观的五座塔 塔刹,张驭寰先生在《中国塔》一书里说这个造型表示“日月光华” 塔身壶门的精美砖雕 典型明代风格的碑座 自曝一张正在看碑文的我 从另一方向看五塔 上山路上的一个小瀑布 在钟亭平台俯瞰寺址和八塔

对比老照片游北海公园

去年我得到一组由三个法国人(均在法国远征军中服役)于1901年拍摄的北京和天津,经过几个月的考证,照片中的地点和事件我基本上考证清楚了,其中有很多西苑(北海公园)的老照片,都比较少见。现在的北海公园曾经作为皇家西苑曾经灿烂无比,但经过庚子、文革等变故,尽管保持了整体格局,但很多建筑、装饰等细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一些建筑的精髓部分和老祖宗留下的艺术瑰宝都消失了。我又整理了之前收集的一些西苑老照片,决定比对这些照片游一次北海公园。本来计划周六去(21日),无奈天气阴沉不适合拍照,周日天空晴朗,我一大早就出发了。

beihaiduibi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