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过一篇《被抹掉的冀朝铸》,是说1972年尼克松访华刚下空军一号和周恩来握手,常被国内媒体引用的那张照片中站在周恩来身后负责翻译的冀朝铸被“抹”掉了(通过暗房修改底片),当时很为冀抱不平。但后来发现国外的图片代理机构卖的这张照片也是修改过的,同样都是抹掉了冀朝铸的版本,应该是同一来源(我猜是新华社)。(几乎)是同一时刻但是不同角度,还有外国记者也拍了照片,但是国内媒体几乎不会选用,国外媒体也选用的少。因为前段时间在做的一个项目,我查阅了很多历年来记录中美交往的照片,发现在中国最高领导人出席的一些重大外交场合,都能看到冀朝铸的身影,他根本抹不掉。
作者: jnxu
狮子还是狗
今天中秋节,晚上能看到满月,不知怎么的,我满脑子都是天狗吃月亮的事儿。
小电影
很多三线工厂都体量巨大,功能完备的像个小社会,医院、学校、幼儿园、派出所等一应俱全,我度过人生头十八年的那家工厂也是这样,厂子里我最钟情的部分就是工人俱乐部,因为电影在那里放,我们都管工人俱乐部叫电影院。据说我还没出生就已经跟着爸爸妈妈出入电影院了,应该算得上起步很早的影迷。那时候我看电影有优势:对面邻居王叔叔在工会,专门负责去市里取电影胶片,楼下的阿姨也在工会,负责卖票,电影院距我们家走路也就十分钟路程,打我记事起,厂里放的电影几乎一场没落。后来厂里还自建了“电视台”,就是闭路电视,每天晚上都放录像,在家就能看。直到现在,看电影也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这么多年下来,所看电影的承载媒介一直在变化,从最初在电影院看胶片,到后来的VHS、LD、VCD、DVD、BD,再回到电影院看数字电影,技术一直在进步,那更早的时候是怎么看电影呢?有朋友可能会说有8毫米胶片,的确,这个我也摆弄过,这两年拍卖市场上比较常见,不新鲜。今天说说更早的,我称之为“小电影”。
打屁股
看《中国古代官制》,里面有一段关于廷杖的介绍:廷杖始于元代,明代则使用的更为普遍,无论高官巨卿,将相王侯,只要触怒皇帝或者有过失,就可以拖下去痛打,打死人的事情经常发生。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臂戴袖套,手执木棍。监杖的司礼太监宣读完命令后,旗校就用麻布兜将犯人的肩脊以下部分束起来。用绳子捆住两脚,四面牵曳,犯人俯卧,让大腿受杖。这时,左右厉声高喝“搁棍”,就有一个执棍搁在犯人的大腿上;喝声“打”,就开始用刑。每打五棍,就换一个人打。如果要置犯人于死地,监杖人就喝令“着实打”或“用心打”,受杖人就无生还的希望了。正德以前,凡受杖的不必剥去衣裤。正德初年宦官刘瑾专权时,把犯人的衣裤剥去受刑。
大报恩延寿寺前的小树
前阵子重新总结了下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遗址的照片,有两个好哥们都在下面留言提到寺前那支种着小树的仰莲座。这在我的朋友圈里是个历史久远的话题,最初被提出来到现在差不多得有十年了,这些年不断又有新材料被发现,真相也越来越近。
马车下的小瓶子
过眼的老照片多了,总是会发现一些有相似的细节,比如马车下的小瓶子。
广州蒲涧寺
2014年11月27日23点05分,友人发来一张照片请我辨认,是她负笈英伦时在图书馆翻拍的一张照片,效果不太好,只知道是广州山中的一座小庙。当时我根据卡纸上写的“Poo Kan”以及露出半边门额的模糊字迹,推测是白云山中的蒲涧寺。但是这座不大的寺院没发现有别的照片留存,也没可能再飞去英国用放大镜仔细看看门额上的字迹,最后就这样不了了之了。近日,我得见这张照片更清晰更完整的一个版本,可以看出来门额上的字迹是“蒲涧古寺”,印证了我之前的猜测,留在我桌面的问题算是又解决了一件。
大报恩延寿寺遗址旧影
09年写过一篇“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遗址老照片”,当时累计找到8张不同时期这处遗址的照片,在文末我写到“我相信大报恩延寿寺在1860-1888年之间不可能只有这么8张照片存世,肯定还有别的摄影师拍过,肯定会慢慢冒出来的。”果然,这些年的确又有些新发现,有两张该遗址的正面照。选择今天发似乎也有冥冥天意: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写“延寿寺”=+1s。
老了
我最不喜欢过生日了。当然,我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但是我不喜欢过生日,也从不去记自己的年龄,需要用的时候都是现算。难过的是,每年过生日的时候老妈和老婆都要提醒,会告诉我今年多少岁了。唉呦,可难受死我了,当我知道自己快四十的时候一下子会觉得我怎么这么老了!有这样惊异的感觉,是因为我一直都觉得自己还挺年轻,当然这里说的年轻主要是指心态,我觉得自己平时还是比较注意留心新事物,什么新鲜事儿新名词基本上第一时间都能知道,也愿意接受新事物。不过,最近一件事我开始怀疑自己是真的老了,有点儿跟不上时代了。
第一个在美国拿到律师执照的华人
最近有几条新闻:中国小留学生凌虐同学而入狱;一家四口中国人在美自驾旅游未按照交通标志停车便左转至被撞身亡;一名中国女游客在LA机场免税店掌掴店员被捕(一说轻拍头,不管剧情是否反转,总之动手就是不对的),都在网络上引起国内网民热议,有网友甚至说“感谢美国法律帮忙管教国人。”不想评论这些,不过说起美国法律,我倒是想起张康仁,第一个在美国获得律师执照的中国人,而且经历颇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