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贾和伯驾

1886年4月29日,张荫桓在白宫向时任美总统克利夫兰递交的了国书,自此算是正式上任大清国驻美公使了。这一天对张荫桓来说是大日子,他在日记里写道:“未初偕希九、仲兰、震东、洋员柏立赍国书至美外部,晤该部大臣叭夏,同往美宫。于是始与叭夏相见,词色甚和,谓太平洋滨商务从此可以展拓。旋诣美宫,荔秋日记所谓蔚蓝宫也,坐候片刻,美总统企俚扶轮出见,免冠植立点首,外部叭夏旁侍,余率从官点首答之。行稍近乃宣颂词,震东翻译一遍,随将国书敬递,总统接收后即交叭夏捧持,自探夹囊取颂词宣读一遍,彼此握手而退。”外部大臣叭夏即国务卿托马斯·巴雅徳(Thomas Francis Bayard, 1828-1898),“企俚扶轮”即克利夫兰(Stephen Grover Cleveland, 1837 -1908)。“蔚蓝宫”即白宫的蓝厅(blue room),是白宫中承担接待工作的房间,正如张荫桓在日记中所写的,1878年陈兰彬(荔秋)也是在这里向美国总统递交了国书。顺便一说,网上说蓝厅的称呼来自肯尼迪夫人杰奎琳的装修,此说谬,早在1837年蓝厅就定名了。

三家菜市场

在靠近北京三环东北角的顺源街有个三源里菜市场,网友戏称其为“网红菜市场”。这个菜市场看起来和普通的菜市场无异,普通的禽蛋果菜肉在那里买得到,而且还能买到很多别处买不到的食材,特别是用来制作异域风情餐食的香料、奶酪、海产等,甚至有人形容这里是“世界食材展览会”。喜欢做饭是热爱生活的最具体表现,新潮的年轻人都喜欢去那里买食材。北京那么大,为什么独三源里市场这么有名,我想异域文化是这个市场成为“网红”的直接切入点,市场的位置毗邻亮马桥使馆区,客户中不乏在京洋人、星级酒店和外国餐厅。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中国也有那么几家“洋范儿”的菜市场。

蚕池口教堂

八年多前(真的很久,和抗战差不多了),我年少无知,少见多怪,网上看到张照片于是便写了篇博文“老照片里的蚕池口教堂”,其实里面就一张照片。虽然在那张1870年代早期的照片里的确能看到蚕池口教堂(实际上就是远远看到一个房顶),但现在看来时实在low。上一篇博文笔记了1878年蚕池口教堂内部的为教宗庇护九世举行的安魂弥撒,我正好借机整理了一下这些年看到的有关蚕池口教堂的照片,今天做个小总结,那些远远看到个教堂屋顶的照片就不选了。

1878年的一次安魂弥撒

在网上看过一张老照片,西式教堂内部的一个祭坛,祭坛中央是一枚纹章,纹章两边有一副中文“对联”,最下面的横幅写着“教宗必约第九位”,周围都是骷髅和“血滴”的装饰。很显然,这座教堂位于中国,据图片来源称照片摄于北京。“教宗必约第九位”即真福教宗庇护九世(Pope Blessed Pius IX, 1792年5月13日-1878年2月7日),“必约”也有译作“比约”、“碧岳”。他本名乔凡尼·玛利亚·马斯塔伊·费雷提(Giovanni Maria Mastai-Ferretti),1846年6月16日至1878年任罗马天主教会教宗,是天主教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教宗。那枚纹章即庇护九世的教宗牧徽。我对西方的纹章没有研究,不过最上面的“王冠”应该是三重冕,即主教冠上套了三个王冠;两边的两把钥匙应该是耶稣基督交给彼得的天国的钥匙;中间的部分可能是他的族徽。不过,为什么有这样和庇护九世有关的陈设摆在教堂的祭坛上我还是不知道。在请教过王可萌同学后,才知道周围装饰上的并不是“血滴”,而是火焰,与骷髅图案一起在19世纪常用在安魂弥撒上,也就是用在葬礼上。天主教徒相信,为在炼狱中的逝者举行弥撒,可缩短他们在炼狱的日子、令他们更早进入天国,这个火焰图案应该就是表示炼狱。至此,可以确定这张照片拍摄的内容是在为庇护九世举行安魂弥撒,也说明这张照片拍摄于1878年。

福州鹅峰禅寺

注意到这组照片的关联性已经很久了。很明显,拍摄于1870年代,分别出自约翰·汤姆逊和福州同兴照相馆的这组照片拍摄的是同一个地方。2014年在灯塔国某图书馆有幸看到同兴照相馆拍摄的原作,这座建筑的匾额可以看得很清楚,不过因为拍摄角度的原因,只能看到匾额的下半部分,容易辨认(猜测)的是后三个字:“峰禅寺”,说明这是一座小寺庙,结合卡纸上的手写说明这座寺应位于福州北岭(Pe ling)附近。匾额上的第一个字隐约可见下半部分是个“鸟”字,我第一个联想到的是“鹫”,“鹫峰”也是和佛教胜地有联系的一个词。上网搜了搜,福州闽清县坂东镇北部山区恰巧有座“鹫峰禅寺”。遗憾的是在卫星图中看周围山势并不像。更重要的是,闽清和北岭隔着一条闽江呢,一东一西,不可能。这个下半部分是“鸟”的字,我还考虑过“鹭”,可惜福州附近并没有这样的地名,也没有这样名字的寺庙。

以后书写这个博客的一个决定

关于这个博客,以前我会比较排斥那种非原发现性的文字,觉得别人写过的东西自己不愿意写。但事实上我并非精通各地历史风物的全才,最多只是比多数人花在老照片上的时间多一些而已。全国各地都有研究当地老照片的团体,高手如云,对于当地的了解,我远没有什么优势,所以完全没必要给自己画那么多框框,哪些写哪些不写。这个博客空间,我权当作是自己看过照片后的笔记,记录发现和心得,以备日后检索,即使是别人已经发现、识别、注意到的内容也没关系,只要不是原封不动抄袭别人的文字就好。

十九世纪的江南风光

天气预报说“京津冀将遭跨年雾霾”。看着窗外灰蒙蒙一片,让我想起去年底借朋友的光在杭州虚度的一周光阴,那儿的红花绿树在这儿看不到,湖面上荡漾的点点游船在这儿看不到,即使赶上大雾,也是水墨画的既视感,搁这儿,我想到的是寂静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此刻,我想念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