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雪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两组从苏州河口北岸向南看外滩的照片,其中最后一张是1880年代早期的上海雪景,好几位朋友私信问我是否还有上海雪景的历史照片,当然有,今天的主题就是上海的雪。

与外滩隔河相望

上海又被网友戏称为“魔都”。我没有考证过为什么,不过我觉得至少应该有“摩登”的“摩”意吧。上海是座摩登的城市,无论是五口通商之后,还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亦或是改革开放以后,即使到今天,我依然觉得无论从城市面貌、城市管理水平,上海都是一座很摩登的城市,我喜欢上海。

长江白鲟最早的照片

约翰·汤姆逊是第一个带着照相机游三峡的人。1871年1月31日,他在经过石首的时候写道:“我们在这里买了两条鱼,一条像鲑鱼,另一条像是白拉克斯顿船长(Captain Blakiston)描述过的那种。在这条鱼宽阔而无牙的大嘴前面有一根长长的尖刺,据说是用来攻击猎物的武器,那张宽阔的大嘴同时用作一个陷阱。从刺的尖端到尾的末端,全长四英尺两英寸,刺有十四英寸长。鱼腹是白色的,鱼尾和鱼鳍白里透红,背和头都是青灰色。”白拉克斯顿船长即托马斯·白拉克斯顿(Thomas Wright Blakiston, 1832-1891),英国博物学家,探险家。1862年曾带领一支探险队溯长江而上,著有《长江上的五个月》(Five Months on the Yangtze)一书。

隐匿在北京城中的几座古塔

当我们荡舟在北海公园的时候,琼华岛上的永安寺白塔与岸上的柳树、水中的荷花互相映衬;当我们站在景山巅的万春亭前举目西望的时候,胡同、民房和绿树簇拥着敦实的妙应寺白塔;当我们驱车沿西二环往南经西便门转西的时候,远远就可瞥见在一众居民楼中露出尖尖一角的天宁寺塔。在奔波与忙碌中与这些惹眼的历史建筑四目相对时,浓浓的历史感扑面而来,相信每个人都会深切感受到脚下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

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

我小时候有本《康熙题匾》的连环画,说的是康熙皇帝南巡期间游览杭州灵隐寺,主持想请皇上赐匾,结果康熙把“靈”字上面的雨字头写大了,下面的“巫”字写不下,于是一个叫高江村的大学士出主意说可以改作“雲林”,于是康熙就写下了“雲林禅寺”四个字,从此将错就错灵隐寺就改称云林禅寺了。虽然这是段子,但即使现在去灵隐寺,还会听到导游讲这个故事。

皇帝的农具

谷雨已过,小朋友今年春天种下的马齿苋、万寿菊、矮向日葵、凤仙花、牵牛花都长势喜人,甚至孩儿他妈在市场买的一小盆草莓也结出了三枚果实。孩子对植物也有了新的认识,知道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和苔藓的分别,这些都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谈论种植似乎只局限在花花草草上了。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个好朋友L老家在安徽滁州,那天接孩子遇到L的爷爷还说起,带孩子回老家想让孩子见识一下养鸡养牛养羊,结果一样都没看到。我也听朋友说在他四川老家,农村里很多人都已经不种地了,地要么荒着,要么租给山东人和河南人种菜。新闻里说现在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4亿,这么多人要吃饭,到底都是谁在种粮食?祭祀最早教民耕种的农神先农,这种仪式从周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在清代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仲春亥日的籍田礼,即皇帝亲耕,以示重农。介绍籍田礼的文章很多,但是几乎没有人写过皇帝的农具,这些皇帝专用的家伙什又是什么样的呢?

三家菜市场

在靠近北京三环东北角的顺源街有个三源里菜市场,网友戏称其为“网红菜市场”。这个菜市场看起来和普通的菜市场无异,普通的禽蛋果菜肉在那里买得到,而且还能买到很多别处买不到的食材,特别是用来制作异域风情餐食的香料、奶酪、海产等,甚至有人形容这里是“世界食材展览会”。喜欢做饭是热爱生活的最具体表现,新潮的年轻人都喜欢去那里买食材。北京那么大,为什么独三源里市场这么有名,我想异域文化是这个市场成为“网红”的直接切入点,市场的位置毗邻亮马桥使馆区,客户中不乏在京洋人、星级酒店和外国餐厅。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中国也有那么几家“洋范儿”的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