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票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组图,是南海仲裁出来后几个主要网站的网民眼里的中国周边国家地图,其中有一张,除了朝鲜和“西朝鲜”以外,都写着“人家有选票!”。选票,说白了就是话语权,已经成了很多中国网民自黑自嘲的内容。网友提起选票,言必称灯塔国,其实美帝也不是第一天就全民有选票的,比如,1920年8月26日,美国国会才通过全体女性公民有选举权的法案。在立法方面,加州总是走在美国各州的前面,早在1911年11月,加州的女性公民就获得了选举权,并且很快就行使了这份权利,1912年5月19日,梁娣(Tye Leung, 1887-1972)成为第一个在美国总统选举中行使选举权的华人女性。

leung01

着中装的梁娣

梁娣出生在旧金山,是美国的华人移民二代,她父亲是名皮匠,她母亲经营一个小旅馆,家里总共有8个孩子。虽然生活在美国,但她的家庭还是很中国式,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被定了娃娃亲,好在14岁时在长老会的帮助下解除了这份婚约,并进入教会学习英语,后来充当教会的翻译,帮助教会解救被卖到美国的“猪仔”。有中英文的技能以及在教会工作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她值得信赖的人品,在通过考试后,梁娣被美国移民局雇佣,在天使岛设立的移民站充当翻译。1912年美国大选年,5月19日梁娣在旧金山的投票站为自己认定的人选投下一票,使得她成为第一个在美国大选中投下选票的华裔美国女性。这个美国历史上的第一并非她主观争取,是命运使然,当时美国国内的很多媒体都曾报道。在天使岛移民站工作期间,她遇到了后来的丈夫查尔斯·舒尔茨(Charles Schulze),舒尔茨在那里担任检察员。但是,当时加州的法律不允许华人和美国白人成婚,所以他们俩跑到华盛顿州的温哥华市,1913年10月在那里举行了婚礼。1935年舒尔茨病逝,梁娣在旧金山的东华医院(San Francisco Chinese Hospital)里找了份会计的工作,晚上还要去唐人街的电话局担任接线员,籍以来维持四个孩子的家用。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她仍然坚持为华人社区提供义务服务,1972年在她快80岁生日的时候病逝。

leung02

更年轻的梁娣

怎么说呢,通过这个故事在这里讨论选票是没有意义的,那都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故事别人的历史,重要的还是作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会思考且具备行动力的人。

开拓美国西部的中国姑娘

前段时间看科恩兄弟的电影《凯撒万岁》(Hail, Caesar!),故事背景是196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圈,剧情里面有位叫胡比·道耶(Hobie Doyle)的小伙子,只擅长演西部片里的牛仔英雄,老板让他去和一位女演员搭档演爱情戏,僵硬的像块木头,怎么都演不来,气的导演拉尔夫·范恩斯没脾气。虽然那段反复NG的戏很有喜剧效果,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部片里女性从来都不是主角。但即使没有常识的人也知道,开拓美国西部怎么少得了女性的参与,她们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而且还有一位中国女性。

1853年9月,一个小女孩在华北的一个小村庄呱呱坠地。在那个时候的农村,女孩子都被认为是不能为家族增加劳动力的赔钱货,终于有一天,她的爸爸用她换了两袋种子。也不知道是不幸还是幸运,后来她又被转卖,矮小的她(据说130cm高)被偷运至美国,在旧金山以2500美元的价格再次被卖,这次的买主是在爱达华州沃伦市经营一家酒馆的华人。从旧金山往北,经俄勒冈州,最终在1872年7月8日,她到达了沃伦市,也开始有了英文名,波莉(Polly)。据说波莉在小酒馆当招待,有时也会充当驻唱。她与乐队里的提琴手查尔斯·比米斯(Charles Bemis, 1848-1922)交好,一次比米斯在一次赌博纠纷中被子弹击中,波莉用一把剃刀挖出子弹,救了比米斯一命,后面的情节大家都猜到了,两个人在1894年8月13日结婚,终于,40岁的波莉有了家,不再颠沛流离。1896年,夫妻两人搬去了沃伦市东北的鲑鱼河边,成为那里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他们种菜、养马,经营一个小农场。波莉为人和蔼,热心帮助别人,甚至有说法她还曾用中药救助过周围的人,我觉得不一定准确,也许只是草药,应该还算不上“中药”。1922年,他们的房子不幸失火,虽然两人没有受伤,但没多久查尔斯就病逝了,在房子重建后,波莉继续住在河边,守护着他们的小农场。1933年牧师造访波莉家,发现她晕倒在地,在医院里躺了三个月后,11月6日,80岁的波莉逝世。波莉一直没有孩子,所幸的是她在生命的最后三个月讲诉了很多自己过去的经历,后来经过当地报纸刊发,现在的我们才得以了解。为了纪念美国西部这位传奇的中国女性开拓者,1988年她和丈夫在鲑鱼河边的住所被写进国家史迹名录,现在是一处旅游景点。

polly01

穿洋装的波莉,1894年

polly02

波莉和丈夫查尔斯(右)在自家屋前

polly03

老年的波莉坐在自家屋前

polly04

波莉和她的马(奈莉和朱莉),1910年

一个出身低微,甚至没有留下准确中文姓名的中国女子,凭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熬过奴隶的生活、太平洋的颠簸和美国西部的艰苦,最终被写入美国历史。1991年,美国上映了一部电影Thousand Pieces of Gold(有中文译为移民足迹/金山梦/千金),即以她的一生为背景,由华裔女演员赵家玲饰演波莉。历史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书写的,中美之间虽然有政治因素造成的摇摆,但细看下去就是无数个波莉的故事。

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

1927年,国民政府在筹建中央研究院的过程中,即决定成立北平研究院,作为北平大学区的研究机构,保持独立的学术机构身份。1929年9月9日,国立北平研究院正式成立,李石曾任院长,李书华任副院长。同年11月,又成立了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办公地点在中南海怀仁堂西四所。史学研究会(所)的工作内容之一是编写《北平志》,而编写《北平志》的准备工作之一就是北平庙宇调查。依据北平社会局所藏的全市大小庙宇清册,从1930年3月-1932年3月,工作人员完成了内外共11个区合计882处庙宇的调查,绘制庙宇平面图七百余幅,照相三千多张,金石拓片四千余品,记录八百余份,可谓科学、彻底。1933-1936年,又进行了查遗补漏。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所有工作被中断。1938年史学研究所随北平研究院迁往昆明,这批整理好的北平庙宇资料或迁往昆明,或易地保存。抗战胜利后,北平研究院回迁,这批资料也在1947年运回北平,“大致完好无损”。1949年11月,史学研究所并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这批资料也被考古所接收。1950年考古所对这批资料进行整理和编目,油印了《北平庙宇调查资料集览》等资料。随着文革的到来,后续的工作又被中断,所幸在动乱年代这批资料被封存,没有受到损毁,直到1995年这批资料才从郊区库房迁回文物研究所的新楼,但是,几乎已经没人记得这批珍贵的资料了。2003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前身是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对院藏文物梳理,对1930年代完成的北平庙宇调查资料进行了重新清点和登记,并在2015年6月出版了《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内一区卷》、2016年3月出版了《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内二区卷》和《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内三区卷》,并计划继续出版后续部分。真是功德一件!

beipingmiaoyu01

已出版的三卷《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

这套丛书对我很有用,眼馋了很久,终于下决心跳进这个大坑(三本定价分别是210元、190元和310元,后续还有10卷计12本),把已经出版的这三本买回来了。书刚送到,我先粗略翻了下里面的照片,小小的失望了一下,如下。

同样的照片标注在不同的寺庙之下。《内一区卷》P276,猪市大街四十四号的土地庙照片和《内三区卷》P388右下,交道口南大街门牌五号的土地庙照片一样。《内三区卷》P274,隆福寺的骑犼观音、骑狮文殊、骑象普贤像照片又出现在同卷P491,雍和宫的条目下。雍和宫内的佛像一直保存比较完好,隆福寺已经彻底没了,确定那三尊佛像属于哪座寺庙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beipingmiaoyu02

同样一幅土地庙照片出现在两座不同的土地庙条目下

beipingmiaoyu03

标注为隆福寺的三座佛像照片

beipingmiaoyu04

标注为雍和宫的三座佛像照片

明显的标注错误。《内一区卷》P26,南小街什坊院三十八号“严云寺”条目下的毗卢佛照片,佛前所供的牌楼上清晰可见“法兴寺”三字。查北京档案馆根据1928年、1936、1947年北平市政府对市区内寺庙的登记档案编写的《北京寺庙历史资料》,P479总208条目下法兴寺位于内一区什方(坊)院胡同三十八号,其“明泰昌年造铁香炉一座”也与《内一区卷》“严云寺”条目下的明泰昌款香炉照片相符。同样的,在《北京寺庙历史资料》1947年的登记资料中,P690也注明“一区什方院胡同38号”是法兴寺,主持福振。为什么1928年的登记资料里没有法兴寺我们不得而知,但其在此后改名“严云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况且在1930年代北平历史研究院的调查资料以及1947年北平市政府的登记资料中,这座寺庙的名字都叫“法兴寺”,所以为什么在《内一区卷》中标注其为“严云寺”就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了,查《北京寺庙历史资料》并没有一座叫“严云寺”的寺庙。

beipingmiaoyu05

严云寺条目下的毗卢佛和明泰昌款铁香炉照片

beipingmiaoyu06

毗卢佛前的牌楼上清晰可见“法兴寺”三字

有一处错误就容易让人对所有资料的准确性产生疑问了,况且以上三处。发现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否认编辑们的工作,毕竟出版是件很辛苦的事情,这样的资料能分享给公众也是我辈之幸,但,总是有些小不爽(疑惑脸)。总之,在经历抗战和文革两次中国历史上的大动乱而幸存下来的珍贵史料,印刷成不菲的巨册资料,如果提供的信息不够准确,出版的意义和辛苦也就大打折扣了,希望后续的12本杜绝此类问题。

拍照做地图

摄影术的发明,使我们对地理地形的了解直观且准确,是地图绘制的重要辅助手段。现在大都是用卫星遥测了,这样的数据更丰富,但在卫星上天之前,地理地形测绘还是航拍的天下。下面这组照片是1948年美海军制作我国某区域三维地图的过程,你认得出是哪里吗?

ditu01

根据照片等其它资料绘制等高线图

ditu02

根据等高线图用线锯在三合板上切出相应的形状

ditu03

根据航拍照片将切割好的三合板薄片钉在一起,制作等高线的立体模型

ditu04

将台阶处填石膏使模型更准确

ditu05

修整模型,增加建筑等细节

ditu06

用硅胶填满模型,准备翻模

ditu07

翻模完成,图上还有经纬线和铭牌

ditu08

在翻好的模子里喷脱模剂

ditu09

在模子内倒入乳胶

ditu10

待凝固后就可以从模子中取出地图了

ditu11

最后的上色修饰

一家照相馆关张了

昨天看到外媒(PetaPixel)一篇报道说印度加尔各答的一家照相馆关门了。八杆子打不着的一家印度照相馆关门了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好吧,说说。

英国人塞缪尔·伯恩(Samuel Bourne, 1834-1912)毕业后,于1855年进入诺丁汉的一家银行工作,同时也开始业余摄影活动。很快,他拍摄的风景作品就颇受关注,在诺丁汉摄影协会的年展中展出,1862年又在伦敦世博会中展出。摄影方面的成绩促使他从银行辞职,1863年初前往印度。最初,他成为在加尔各答开照相馆的英国摄影师威廉·霍华德(William Howard,霍华德在加尔各答开照相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合伙人,后来两人搬去西姆拉,在那里成立“霍华德和伯恩照相馆”(Howard & Bourne)。1864年,英国摄影师查尔斯·谢泼德(Charles Shepherd, 1858-1878)也加入进来,照相馆更名为“霍华德,伯恩和谢泼德照相馆”(Howard, Bourne & Shepherd)。谢泼德此前于1862年在阿格拉(就是泰姬陵所在的城市,旅游胜地,经营照相馆的好地方,当然竞争也激烈)和阿瑟·罗伯逊(Arthur Robertson)开始经营名为“谢泼德和罗伯逊”(Shepherd & Robertson)的照相馆,1864年迁往西姆拉。到了1866年,霍华德离开,照相馆就由伯恩和谢泼德共同经营,名字也改为“伯恩和谢泼德”(Bourne & Shepherd)。捯这段历史主要是想说明,国外的摄影史学家们一般认为“伯恩和谢泼德”照相馆与“霍华德和伯恩”照相馆有继承关系,把1840年,也就是霍华德开始经营照相馆的时间点算做是“伯恩与谢泼德”照相馆的历史起点,这样一来,“伯恩和谢泼德”照相馆就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且持续经营时间最长的照相馆,开头提到的那家要关门的照相馆就是“伯恩和谢泼德”。

B&S02

伯恩的肖像,1864年

这家照相馆有多厉害呢?借着19世纪英国在印度的势力,这家照相馆的业务几乎遍布整个印度。在他们历史的巅峰时期,在西姆拉(印度的避暑胜地,后来成为英属印度的夏都,旅游和娱乐业发达,经营照相馆的好地方)和孟买(拥有印度最大的海港,贸易发达,也是经营照相馆的好地方)都设有办公室,在印度多处设有分店,甚至在巴黎和伦敦还有办事处,专门处理欧洲游客赴印度旅游拍摄纪念照的邮递服务。1867年伯恩从英国结婚回来后,主要负责加尔各答分店的经营。后虽然照相馆几经易手,但位于加尔各答的那幢三层小楼,也就是本文开头说的那家照相馆所在始终没变,一直还都是照相馆。1991年,这座小楼遭受火灾,损失惨重,据说有2000多张玻璃底片被焚毁。后来,维持越来越难,店主又身陷和保险公司的纠纷,最终,印度人寿保险公司获得了这栋小楼的产权,他们已经决定封闭此楼,是否会铲平这座有意义的摄影史建筑还未可知。

B&S01

位于加尔各答,失火之前的Bourne & Shepherd照相馆(左),可见门口挂着富士彩卷(FUJICOLOR)的招牌;修复后的Bourne & Shepherd照相馆(右),Jayant Gandhi摄

好吧,这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照相馆,但是,和中国有什么关系?再继续说。虽然伯恩和谢泼德同为合伙人,同为摄影师,但他们不是那种在店里静待顾客上门的人。伯恩常年在外旅行摄影,公认他最大的成就是1863和1866年两次前往喜马拉雅山区拍摄。那时候还是玻璃湿版的时代,器材笨重耗材脆弱,在低温低氧的环境下使用湿版法也是很大的挑战。1863年那次他带了250片10×12英寸的玻璃底片,400张8×4.5英寸的玻璃底片,雇了30名苦力,最后带回147张底片。在加尔各答经营分店一年后,伯恩卖掉了自己的股份回到英国诺丁汉投资棉花业发了大财。伯恩的搭档谢泼德更擅长暗房,同时在伯恩不在的时候负责管理,他在1885年回到英国。最后留下的伯恩和谢泼德合作期间的玻璃底片大概2200张,但是在1991年的大火中,90%都被毁了。好在伯恩常年往《英国摄影杂志》(The 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投稿,留下了不少作品。

B&S03

Manirang Pass,伯恩摄,1866年

B&S04

可见伯恩的签名和底片编号

西姆拉,伯恩在回国前和谢泼德经营最久的地方,是现在喜马拉雅偕尔邦的首府,和我们西藏的阿里地区很近。在19世纪,藏人前往西姆拉这座印度城市是很容易的事情,那里在历史上也一直有藏人生活,因此,早在1860年代就有藏人在伯恩和谢泼德的照相馆拍过照片,或者说,最早的西藏人的照片中就有伯恩和谢泼德的作品。一般认为,最早的西藏地区照片是英国人怀特(John Claude White, 1853-1918)1903年随英军进藏时拍摄的,在那之前外国人不允许进藏,但是从没有法律说藏人不能入印,那些在印度拍摄肖像的西藏人比内地很多地方的人都更早接纳摄影术。其实,因为地缘的原因,西藏在中国摄影史上一直都是一个神奇的存在,比如,1950年代在内地很难买到照相机,甚至彩色胶卷,在拉萨的八廓街就能轻松买到。必须承认,19世纪新科技的传入,印度是沾了殖民地的光,摄影术即为其一,要知道,1854年孟买就成了摄影协会了,那时候很多中国人还认为拍照会摄魂,这一年才第一次有摄影师踏上日本的土地,什么泰国、越南、柬埔寨就更别提了。

B&S05

Bourne & Shepherd照相馆拍摄的西藏人像

B&S06

上面这张照片也被转制为版画收录在Münchener Bilderbogen

回到本文开始:最早拍摄西藏人肖像的照相馆之一,要彻底关张甚至可能被铲平了。

庞村的镇水牛

前天要找一张2014年我从美国翻拍回来的资料照片,但是怎么都找不到,根据照片的拍摄序号正好少14张,一天找下来我心都凉了。当时是用手机翻拍的,我清楚地记得这些照片导出来过,因为其中的两三张我当时还发过微博。终于,昨天晚上在一个名字很奇怪,和这些“失踪”的照片完全没关系的目录里找到了那14张照片,我就知道,虽然我有到处乱放资料的习惯,但误删应该不会的。为了庆祝这些照片被找到,今天就写其中一张照片,贴在我桌前已经快两年的题目——庞村镇水牛。

这张照片是一个外国人斜倚在一个高台旁,高台上是一头金属铸造的卧牛,两角挺立,右侧远处是河道,河岸一侧可以看到一层一层的“纹路”(即“十八蹬”,是修筑堤岸的条石)。照片来自1949年以前曾两次来华帮助治理水患的美国水利工程师塔德的档案,不过我看到的是印刷品的缩微,所以翻拍下来的质量很差。之所以质量很差还要翻拍是因为我之前在伊莲娜·贺伯诺的影集看到过这头牛的特写,当时并不知道此牛在何处,而塔德档案里这张照片下面有说明文字“Bronze cow guarding Yung Ting Ho dikes(守护永定河堤岸的铜牛)”,这是可以解决疑问的线索。

zhenshuiniu01

塔德档案里那张模糊的铁牛,远处河岸可见“十八蹬”

zhenshuiniu02

伊莲娜·贺伯诺拍摄的镇水牛

有了“永定河”这样的关键字,很容易查到,在石景山西南,永定河东岸的庞村,曾建有祭祀(永定)河神的北惠济庙(雍正七年建),庙前不远的堤岸旁有座高2米左右的砖台,台上卧着这头镇水牛,只是这牛是铁质的,并非铜质。这头卧牛的姿态与颐和园的昆明湖边那头依然健在为人熟知的“铜牛”很像,只是牛角高高竖起,且做工要粗糙很多。关于这头镇水牛还有一个传说:当永定河水泛滥时,牛嘴中会发出低沉的吼声,提醒村民。这头镇水牛是何时铸造的,我没有查到明确的记录,但根据资料有个推测。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日下旧闻考》里有对永定河水患的详细介绍,以及北、南两座祭祀河神的惠济庙的详细说明,但丝毫没有提到北惠济庙前不远的铁牛。《日》书里记载了北京大大小小有的没的各种文物古迹,漏掉这头铁牛实无可能,说明成书之前并没有这头牛。成书于嘉庆二十年(1820)的《永定河志》,在“工程”一卷中有“北极(济)庙前铁牛一具”,说明这头铁牛的铸造时间很可能在1788-1820年之间。从记载看,永定河年年泛滥,入清以来,每位皇帝都非常重视治理永定河水患,包括给河神建庙、册封河神等等,因此铸造铁牛这种事应该不会是乡民草率为止,而这头铁牛由多块铁片拼铸而成,铸痕明显,实在不像乾隆盛世的风格。且其造型上与昆明湖边的铜牛(铸于乾隆二十年,1775)很像,也许有继承关系,为嘉庆朝所铸的可能性大些。

zhenshuiniu03

成书于嘉庆二十年的《永定河志》中有铁牛的记载

这头不算精美,但北京历史上曾经仅有的两头镇水牛之一的铁牛,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化成了一滩铁水。好在贺伯诺和塔德的铁牛照片并不是唯一,毕竟铁牛1958年才被毁,还有一些摄影师有意无意地拍摄过照片,比如瑞典艺术史学家、建筑史学家Siren就拍过两张,其中一张照片可见牛身下砖台的底部有个小门,很像北方火炕的烟洞,也许这座砖台也是中空的,或者有条中空的管道与中空的牛身相连,形成一个可以放大声音的腔体,说不准那个永定河水泛滥时牛会发出吼声的传说就和这个有关。

zhenshuiniu04

Siren拍摄的镇水牛照片之一

zhenshuiniu05

Siren拍摄的镇水牛照片之二,红圈处可见一小门洞

北京的城门锁

近六十年北京城的建设翻天覆地,虽说越来越像“国际大都市”,但对历史城区肌理的破坏也一直令所有爱北京的人心痛,特别是对北京城门与城墙的拆除。城门城墙的存在本来是可以无碍城市发展和扩张的,但已然拆了,近几年又“复建”假古董,频频沦为笑柄。好在,怀念北京的城门城墙还有很多影像资料可用,每座城门都有不少资料,瑞典学者喜龙仁也写过专著介绍,但是,你知道北京的城门锁什么样吗?

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陷。期间有很多专业的业余的摄影师拍了照片,在众多的摄影师中,美国传教士凯利牧师拍了一组照片,还发行了专门的影集,其中一张照片是一名美军士兵举着“一柄长弯刀”,注释文字说是崇文门城门锁的钥匙。长相如此奇特的钥匙,那对应的锁又长什么样?

beijinglock01

拿着崇文门城门钥匙的美国士兵,1900年,凯利牧师摄

要能担当得起城门锁,自然长的不会像小朋友胸前那种长命锁般花拳绣腿,一定是制式的、足够结实的。清代的金属锁具,比较常见的样式是广锁。此“广”并非广东、广州之意,而是取《十三经注疏》中“东西为轮,南北为广”中的“广”意,即横锁,因清代主要出产自绍兴也称“绍锁”。广锁的外观大体是直的,因此钥匙也是直的,直插进去,推开簧片,锁就可以抽开了。但是照片中的钥匙好似一柄弯刀,并不适合这种平直外观的广锁。实际上在清代还有一种金属锁使用广泛,其锁梁弯过来与锁身连在一起,就像一只虾,因此被称为“虾尾锁”。这种锁的钥匙孔在锁梁与锁身连接的弯曲处,因此钥匙也是弯的(也有平直的,但以弯刀状居多),插入后需要抬一下才能伸进去推动簧片。1999年修建八达岭高速公路时,曾在居庸关关城附近出土一只巨大的铁锁,据信为关城所用,即虾尾锁。北京故宫也遗留有一批大小不等的虾尾锁,用于库房和大门,其中一只钱粮库铁锁通长70.8cm,锁长43cm。根据凯利牧师拍的那张照片推断,钥匙的长度大概也在70-80厘米,去掉把手的长度,也就是锁身的长度大概也在30-40cm,与北京故宫遗留的这只尺寸相类。

beijinglock02

最常见的广锁样式,图片来自互联网

beijinglock03

1999年在居庸关附近出土的关锁,图片来自国家地理中文网

beijinglock04

北京故宫遗留的一把长70.8cm的钱粮库虾尾锁,图片来自2010年02期《紫禁城》

beijinglock05

那个T型开口就是钥匙孔,图片来自互联网

beijinglock06

虾尾锁的锁身和钥匙,可见钥匙的样式与那把崇文门城门钥匙相类

据此,可以推断,崇文门上的门锁应该也是这个样子这个尺寸的,推而广之,其它八座城门也应类似,遗憾的是暂时没有发现老照片留存。

病患的照片

虽然我家小朋友还只是上幼儿园小班,但是他们对于拍照记录这种事已经有强烈的意识:路上见到一只小甲虫要拍照;楼下的向日葵开花了要拍照;小蚂蚁在搬家要拍照;画了幅画要拍照;用乐高拼了个“飞船”要拍照……生活里美好的一切都要拍照,还没有深入了解摄影为何物的小朋友就知道要拍照,要记录(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回过头去翻看),可见,记录,这一摄影术最基本的功能多么容易被理解和接纳。

只要镜头前的人事物是真实的,不管谁来按快门,哪怕是机器人,留下的影像都可以说是精确的。这种精确记录的特性令摄影术应用在各个学科领域,最需要这种“精确”,应用最广泛的可能就是医学。现代临床医学,医生看X光片、B超、CT影像都是摄影术的拓展与应用。事实上,强调摄影术在临床医学应用的广泛性并不准确,其只是应用的一个微小层面,图像这个词似乎更准确。早在摄影术诞生之前,就有手绘的解剖学图样,为培训新医生,总结治疗经验大有帮助。与中国有关的,最知名的当属广州画师林呱为美国医生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 1804-1888)绘制的一组病患油画,很写实地描绘了这些中国病人在治疗前的状态。这组油画目前已知有129幅,共八十多名病患,其中三十多幅重复,耶鲁大学医学图书馆收藏有105幅,波士顿康威图书馆收藏有1幅,伦敦的戈登博物馆收藏有23幅。伯驾医生1834年抵达广州,第二年便在广州开设了“广州眼科医院”(中国人称之为“新豆栏医局”,后来改名为仁济医院,1865年又改名为博济医院,即今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前身),院址在新豆栏街3号丰泰洋行中。林呱的侄子正好是伯驾的学徒,于是这份用油画记录伯驾病患的大订单顺理成章地交给了林呱。

binghuan01

伯驾医生在广州为一位中国女士治疗眼疾,布面油画,林呱绘,1840年代

binghuan02

林呱画的伯驾医生的两位病患

然而,绘画再写实也不如照片精准,在摄影术诞生后很快就被应用到人种学和临床医学,同样是记录病患并留下完整资料的还有一位美国医生很有名,他是瑞德·邦特寇(Reed Brockway Bontecou, 1824-1907)。邦特寇医生出生在纽约州的特洛伊,中学毕业后进入医学院,在卡斯尔顿医学院(Castleton Medical College)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美国内战爆发后他加入第二纽约志愿步兵团任外科医生,后来负责门罗堡(Fort Monroe)的健康女神陆军医院(Hygeia Army of Hospital),最后在华盛顿的哈伍德军医院(Harewood Milliary Hospital,看1861年的美京地图,原址大概在今霍华德大学与乔治亚大街中间,与我2013年去时住的那个旅馆仅隔两个街区,可惜那时候不知道)任主任外科医生。邦特寇医生在救治内战中的伤员时,充分认识到摄影术的重要性,为各种枪伤伤员拍照,经常是在治疗前拍一张,治疗的中间阶段拍几张,最后治好了再拍一张,形成完整的治疗过程图像档案。他主要采用CDV的照片格式,这样比较经济,器材的体积也小,方便搬运。除了图像记录,邦特寇医生还会在一些照片上用红笔标注子弹射入的方向。美国内战的时候枪炮并没有统一的制式标准,我查到的子弹口径最小有点38,最大有点69,即使是贯穿伤也会有较大的附加伤害,从邦特寇医生拍摄的这些照片也看得出战争的残酷。

binghuan03

邦特寇医生肖像,1860年代

binghuan04

华盛顿的哈伍德军医院,1864年,詹姆士·加德纳摄。如资料中记载的,哈伍德军医院旁是一大片玉米地。

binghuan05

哈伍德军医院的外科医生们,1860年代

binghuan06

Peter Sirien,肩部的贯穿伤

binghuan07

James H. Stokes,肘部贯穿伤

binghuan08

Ludwig Kohn,右胸贯穿伤

binghuan09

John H. Bowers,右胸贯穿伤

binghuan10

William A. Donan,左胸贯穿伤,几乎致命了

binghuan11

John White,才19岁,腿部贯穿,看说明应该没救过来

一面星条旗

在纽约,参观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就是电影《博物馆奇妙夜》发生的地方),出门右转,沿着中央公园西大道往南过一个路口,就是另一座博物馆,纽约历史学会博物馆,去那里参观的游客数量与一街之隔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差着几个数量级。2014年9月到2015年4月,纽约历史学会在那里举办了一场展期长达半年的有关中国移民的展览(Chinese American: Exclusion/Inclusion),用很多实物和照片讲述了中国人往美国的移民史。众多展品里面最吸引我的是一面制作于1861年的星条旗,上面还用墨笔写着很多汉字。1861年,中国还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阴影下,而美国则刚开始南北战争,这样一面写着汉字的星条旗的故事,还得要先从美国讲起。

xingtiaoqi

纽约历史学会收藏的那面写有中文的34星星条旗

1861年2月,美国南方7个州宣布脱离联邦,成立美利坚联盟国(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定都里士满,于是北、南两个阵营就打起来了,战事惨烈,双方都有很大伤亡。看到祖国分裂同胞相残,一位名叫爱德华·哈帕(Edward Hopper, 1816-1888)的神父写了首名为“The Old Flag”的诗祈愿和平,教会刊物《基督教通讯》(Christain Intelligencer)刊登了这首诗。而太平洋另一边的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了更多的口岸城市,外国传教士们也向这些新开放的城市挺进,其中就包括一位美国传教士塞缪尔·邦尼(Samuel Ware Bonney, 1815-1864)。他和另外三名来自英国的传教士同乘一条船从广州出发前往内地,在船上他读到这期《基督教通讯》,并深受哈帕所写诗的感动。船在汉口靠岸后他便立刻在当地找了一名中国裁缝,定做了一面34颗星的星条旗(1861-1863年美利坚合众国共有34个州,所以是34颗星)。这面星条旗大体遵循美国国旗的标准,但那些大小不一的星是“四角星”,不是五角星。邦尼神父十分珍视这面星条旗,在旗上白条处抄写了哈帕那首诗的部分诗句,写上了对应的中文(未全部翻译,找某个中国人来写的可能性很大),并把这面旗挂在他的小船上。后来,他通过美国驻日本公使把这面星条旗带回美国,送给了哈帕神父,之后这面旗一直由哈帕神父的亲人保管,直到捐给哈特福德大学,2007年,这面星条旗又由哈特福德大学捐给纽约历史学会。

这面星条旗承载了邦尼神父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祈盼,也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小插曲,抄录这面星条旗上的中英文内容如下:

God bless our native land,
May Heaven’s protecting hand,
Still guard our shore,
May peace her power extend,
Foe be transformed to friend,
And Freedom’s rights depend,
On war no more.
And not this land alone,
But be thy mercies known,
From shore to shore;
Lord make the nations see,
That men should brothers be,
And form one family,
The wide world o’er.
O God, our banner save!
Make it for ages wave!
God save our flag!
Preser(v)e its honor pure,
Unstained may it endure,
And keep our freedom sure!
God save our flag!

恳求全能天父,
赐我本国多祜,
常保境宇各处和平乐土,
化仇敌为良友,
美国世界安荣,
自今罢兵。
不但独此境域,
至若宇内万国,
恩怜识得,
求耶稣施其化,
人人如兄弟也,
将必为一家者普天之下。

重建正阳门

正阳门,自明正统四年(1439)完工后,一直是北京城的门面,也遭过几次劫难,经过了几次重建,最后一次被毁是1900年9月27日,在正阳门上烧火做饭的英军印度士兵引燃了城楼,在此之前的6月16日,正阳门箭楼已经毁于义和团烧大栅栏的大火。正阳门的重建是“形象工程”,光绪二十九年(1903),直隶总督袁世凯和京兆尹陈璧奉命重修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可既缺少图纸(工部保存的工程图纸和档案在庚子事变中被毁)也缺少银子(众所周知,国库里的银子都成了《辛丑条约》的赔款了),本来计划三年的工程最后四年才完成(光绪二十九年五月开工,光绪三十三年九月竣工),花了四十九万八千九百二十二两银子。

以前写过一篇正阳门城楼重建前后不同,这次选了几张拍摄角度近似的重建过程照片。其实正阳门重建过程的照片多且常见,当时摄影术无论是技术门槛还是价格门槛都很低了,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的摄影师都有拍过,毕竟工期有四年呢。照片常见,就不多介绍了,倒是有几个细节引起我的注意。其一,在重建之初,会先把一段脊檩架到计划中的位置,请叫了兆凯兄,他说这个叫“供梁”,一般用于重要的礼制建筑。这个挺有意思的,底下的砖还没砌呢就把“上层建筑”先确定了,说明旧时建筑工匠有自己的一套工程计算法则,而且精度很高;其二,脚手架的搭建也很讲究,我相信这也是有固定章法可循的。不像现在的脚手架都是金属的,那时候都是长竹竿,用麻绳捆扎,而且为了防止绳结散开还塞了楔子;其三,工程管理规范。正阳门是交通要道,每天很多车来人往,但是正阳门下的城门没有被关闭,供普通人走的两个闸门也都开放,没有造成“堵车”什么的,甚至还能看到人力车在工地旁排队趴活儿。物料场地也区域分明,干净整齐;其四,正阳门重建不仅先把一段脊檩先架了起来,而且在全部工程没有完成前就已经把正阳门的满汉文华带牌挂上去了。按照我的理解,不应该有个施工结束后的“挂牌”仪式吗?没有请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主持开工奠基典礼,种棵树埋个碑什么的就罢了,最后挂牌仪式也这么“草率”,真是有意思,哈哈!

reqianmen01

未被烧毁之前的正阳门城楼,自南向北拍摄,1880年代

reqianmen02

1900年6月16日的大火烧了正阳门箭楼,当时在英国使馆工作的翟兰思摄。三个多月后正阳门城楼也被烧毁。箭楼被烧毁的照片不止一个人拍到过,但正阳门城楼被烧毁的照片我还没看到过

reqianmen03

正阳门城楼被烧毁后的样子,自南向北拍摄,1901年

reqianmen04

因为城楼被烧毁了,1902年为迎接两宫回銮特意在原城楼的位置搭了彩排楼,样式雷还画了图纸

reqianmen05

瓮城内整齐地摆放着物料,脊檩已经通过脚手架摆到了合适的位置

reqianmen06

重建工作开始了,老百姓的交通看起来没受什么影响,还有人力车在工地下趴活儿

reqianmen07

脚手架的细节,红圈处可见加固用的楔子

reqianmen08

工程已进行大半,不过满汉文的华带牌已经挂了上去

reqianmen09

城建完成的正阳门城楼,自南向北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