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中国古塔——前言

一直很喜欢塔,尤其是中国古塔。工作的原因要看很多老照片,里面很多内容都和塔相关,于是就有了一个想法,把这些中国古塔的照片放在一起做个《老照片里的中国古塔》小专辑,按照地域分类,每次介绍一座,也算对自己工作的一个交待。但是在这里要特别注明一下,这里的“老照片”特指20世纪20-30年代日本满铁出的《亚东印画辑》和《亚细亚大观》中的照片。之所以这样做首先是考虑这些照片拍摄的年代相对集中,比较具有时间上的代表性,可以横向对比,另外这些照片都有日文的说明,别的时期的照片没有,放在一起有些混乱也不便了解拍摄者的想法。《亚东印画辑》和《亚细亚大观》中的照片涵盖范围很广,民生、建筑、宗教等等都有涉及,而且祖国大江南北(目前没见过新疆、宁夏和海南)几乎都拍到了,甚至很多城市很多地点多次拍摄,虽然说当时有间谍刺探情报的嫌疑,但是现在来看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我已经收藏了近两千张,目前只整理出了塔的部分,希望以后有时间能继续整理分类。

虽然我现在住的地方推开窗户就是天宁寺塔,但是我对中国古塔在建筑结构、分类上了解甚少,市面上有关中国古塔的书又非常多,幸承朋友向日葵指点,在孔网上以便宜的价格收得一本十全品相的张驭寰先生的《中国塔》,权作为我这系列博文的“学术支持”(学术两个字用的我真是两耳发烫……)。

今天就是一个简单的前言,我希望自己能坚持把这个专辑做完。今天先做了个封面,如下。故意做的有“乱”的感觉,就是想说这些照片不少。

恩斯特•柏石曼《Baukunst und Landschaft in China/中国建筑与景观》

《Baukunst und Landschaft in China/中国建筑与景观》,Von Ernst Boerschmann/恩斯特•柏石曼著,1923年德国柏林出版。全书德文,大八开,红色布封面,封面和书脊烫金书名,本来应该是封套,不过这本没有,而且封面左上角有些退色,我看过的其他几本也都没有封套。这本书的内容是柏石曼收集/拍摄的中国各地一些知名特色的建筑和景观,以建筑为主。非常精细的凹版印刷,每张照片一页,下面都有文字介绍。

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国建筑师。1902年,柏石曼首次途经印度来到中国,产生了考察中国古建筑设想。这一设想后来在德意志帝国政府支持下展开。1906-1909年(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间,柏石曼穿越中国12个省,行程数万里,拍下了数千张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等照片。回国以后,他根据考察所获的资料,连续出版了至少六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1923年出版的德文版《中国建筑和景观》,是柏石曼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和研究的图文集,共有二百多幅高质量的照片。此书1926年又出版了英文版。

书中的很多建筑和景观的保存状态都非常好,而且现在很多都看不到了,所以这本书中的内容显的非常珍贵。我有幸于今年7月底在一家加拿大的书店发现这本书,历经1个多月今天终于到我手里了。其实这本书我已经翻了很多次,也有完整的电子版,可这些都不及拥有这本书、翻看这本书的感觉。

北海万佛楼的老照片

北海万佛楼的照片,以前只见过一张,出自小川一真《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拍摄于1900年。最近收到的那四本英国记者的私人相册中又发现一张角度很不同的万佛楼照片,和小川一真的照片及我整理过的baidu、新买的《三海见闻志》文字汇总如下。

北海万佛楼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乾隆皇帝为庆祝其母孝圣宪皇后六十寿辰而建。而王公大臣纷纷铸佛献寿,统计近万,故名“万佛楼”。

万佛楼在极乐世界后,与极乐世界统称小西天。南为普庆门,为三座黄琉璃瓦顶随墙门。入门南北各有牌坊一座,黄琉璃瓦顶,南面牌坊南向额为“大千轮置”,北向额为“满万昙霏”,北面牌坊南向额为“聚诸福德”,北向额为“现大吉祥”。东西各有一浮图,中为万佛楼,七间,楼高三层,顶层为歇山调大脊,各层皆为黄琉璃瓦绿剪边瓦顶,。万佛楼前左面树宝幡竿,右面立石幢,幢北面镌刻乾隆“御制庚寅万佛楼瞻礼诗”。今石幢挪至极乐世界南侧。

万佛楼楼下联为:“十住引千光,佛力不可思议;一成该万有,我闻如是吉祥”。中楼联为:“香海观皆融,法流永汇;昙花跌遍结,寿世同持”。楼上额为“华藏恒春”。联为:“龙象护庄严,满多宝藏;人天洽欢喜,遍恒河沙”。万佛楼之东为宝积楼,西为鬘辉楼,楼各五间,上为歇山灰筒瓦绿剪边黄琉璃瓦顶,下层前出偏廊。万佛楼后左右各有门,东门内为澄性堂,堂外环以游廊,堂前有池,后有石山,堂后方亭名湛碧亭,西达致爽楼。北为镜藻轩,南为澄碧亭。亭北廊名清约池,轩西为澹吟室。西门内有八方亭,重檐八角攒尖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树立有石塔,镌刻贯休画十六应真像,并镌刻乾隆 “御制”赞语其上。再后有殿,额为“真宝般若”,皆为乾隆皇帝所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此处沦为日军司令部,楼中金佛尽被掠夺,后此处渐荒废,民国初《三海见闻志》载:“今南坊依旧,北坊只余坊基址,牌已毁。宝积楼如故,鬘辉楼则孤壁独立,只余瓦砾,盖前树年已毁于遭火劫矣。前万佛楼佛座尚在,佛则于庚子年遗失。守者云,日本军运回本国,无一余者。今楼下之大佛,只余佛首卧在地上,不知由何处迁来,非本来面目也。”

20世纪70年代万佛楼被拆,今只存普庆门、宝积楼和八方亭。最近听说要复建,你说当初何苦来的呢?

极乐世界的“妙境庄严”琉璃牌坊,透过门洞能看到普庆门和万佛楼前石桥,小川一真摄于1900年,扫描自《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

万佛楼南侧,能看到石幢和幡杆。楼已破败,最上面还站着3个日本人。

扫描自英国记者的私人相册,拍摄时间大概在20世纪20年代。能看到南侧的牌楼依然健在,北侧的仅剩夹杆石,西北侧的妙相亭上工人是在拆瓦还是铺瓦?

在Google Earth上看万佛楼原来的位置

为什么都爱骑那匹马——新兴桥公主坟老照片

前几日朋友黑龙来访,一起看了一堆老照片,其中四本相册(这四本相册将参加华辰拍卖08年秋季拍卖会)是1920年代驻华某英国记者留下来的,相册中一多半都是在中国的照片,其中几张黑龙认定是北京新兴桥的公主坟。北京最有名的公主坟是八王坟附近的佛手公主坟,网上有很多其老照片,建筑今已不存。其实就地名的响亮程度应该还是新兴桥的公主坟,但是我能找到的老照片很少。那里离我现在住的地方很近,虽然当初建一线地铁的时候曾被挖掘,但是路过的时候还能看到有部分地上建筑幸存。自从上周和朋友们去“寻塔”,我突然对“实地考古”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计划明天上午就去走一趟,看看现在还剩些什么。

北京周边的园囿、陵寝在19世纪末期一直是在京外国人周末喜欢去的地方,很多宝贵的老照片就是那时候留下的。搜集新兴桥公主坟老照片的时候发现墓前的那匹小马大家都喜欢骑!这石马本是一对,为什么大家都偏爱那一只呢?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后面的碑亭还完好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海关的法国雇员A.T. Piry摄于19世纪末,马背上是摄影师的儿子,马尾处是他的妻子,马首处的这个人拿着的应该是立体照相机。图片扫描自Regine Thiriez的Barbarian Lens一书P30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扫描自上文提到的英国记者的相册,摄于20世纪20-30年代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扫描自上文提到的英国记者的相册,摄于20世纪20-30年代,大家最爱骑的就是这匹马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扫描自上文提到的英国记者的相册,摄于20世纪20-30年代。和第一张照片比明显已经残破了很多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扫描自上文提到的英国记者的相册,摄于20世纪20-30年代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扫描自上文提到的英国记者的相册,摄于20世纪20-30年代

公主坟内的公主是谁,在1965年北京市政府修建地铁一号线时,文物部门对公主坟进行了考古挖掘,并参考历史资料考证。公主坟葬有清仁宗嘉庆皇帝的两位公主,两位公主分别葬东西两边,东边葬的是庄敬和硕公主,她为嘉庆第三女,为和裕皇贵妃所生,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她于嘉庆六年(1801年)十一月,下嫁蒙古亲王索特纳木多布济。嘉庆十六年(1811年)三月卒,年三十一岁。西边葬的是庄静固伦公主,为嘉庆四女,为孝淑睿皇后所生,生于乾隆四十九年。她于嘉庆七年(1802年)下嫁蒙古族土默特部的玛尼巴达喇郡王。嘉庆十六年五月卒,年二十八岁。因清朝的祖制,公主下嫁,死后不得入皇陵,也不能进公婆墓地,必须另建坟茔,故北京郊区有很多公主坟,有的地方现仍叫公主坟。因和硕公主和固伦公主是同年而亡,仅隔两个月,所以埋葬在一处。公主坟的墓地原有围墙、仪门、享殿等地面建筑,四周及里面广植古松、古柏和国槐、银杏等树木,显得古色古香。地宫均为砖石结构,非常坚固。双墓均为夫妻合葬墓,陪葬品有兵器、蒙古刀及珠宝、丝绸等物。

颐和园智慧海两张角度相似的老照片

朋友曾经收了一张老照片,说是Thomas Child的,发电子版给我看,我当时就表示应该是Felice Beato在1860年拍摄的。之所以很肯定是因为我有Beato的书,里面有这个角度的照片,而且还从未看过别的这一角度的照片。就这样,犯了经验主义错误……等我看到这张照片,发现下面有Child标志性的说明文字(他的照片多是作为纪念照片出售的),而且还有一些细部不同。先把两张照片放上来看看。

Felice Beato摄于1860年,自西向东
Thomas Child摄于1877年,自西向东

智慧海是清漪园(今颐和园)大报恩延寿寺的建筑之一,位于万寿山最顶端,是分隔前后山的界限,因为周身琉璃而躲过1860年英法联军的大火。清漪园中其他的建筑就没这么幸运了,尤其是离它最近的“佛香阁”,被烧的片瓦无存。中国皇家园林虽多经过战火的蹂躏,但遭受的最严重的破坏还是来自我们自己人。土匪、强盗、官绅、百姓都有去挖墙脚的,圆明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这张照片上也可以看出一二。Beato的片子拍摄于1860年火烧颐和园之后,Child的片子拍摄于1877年,仅相隔十余年,就能看出原本完整的智慧海边墙已残破不堪。

北京西山八大处寻塔

好久没出去爬山了,北京这个时候的天气正好,不在外面过实在对不起自己。正好黑龙兄约我周六一起去八大处寻访古迹,其实主要就是去寻塔,同行的有黑龙、voodoo3、老五在此、水塘小妖、向日葵和建良。

估算错了时间,我比约定的9点钟早1个半小时就到了。这种寻访古迹的活动很有意思,尤其是夏天,古墓古塔都隐在树林和灌木丛中,很难被看到,即使看到也很难找路近前,再就是非大众化的景点鲜为人知,文献上记载的位置多语焉不详,难以找到,所以一旦被发现,带来的兴奋感很难用语言形容。我们上午比较顺利,先后找到了海山塔院、长安寺东西塔院。长安寺塔院的塔都是四方形的,比较遗憾的是长安寺西塔院的塔毁损严重(不知是人为还是自然),尤其上面精美的砖雕,四面之中已经没了三面,仅剩的一面龙头也没有了,庆幸的是东塔院塔藏的相对隐秘,没有遭到破坏。中午在灵光寺前草草野餐后去寻找灵光寺塔院的三座方塔和一座覆钵塔,问了好几个大爷大妈才找到,原来管理处的人把几座塔挪到一处了。后来又在灵光寺外找到一座覆钵塔,可惜我忘记名字了。接着下午又去找了鲍贵卿墓和姚家寺塔。鲍贵清墓好找,巨大的石牌坊,还有两根粗大的华表,宝顶也完好。姚家寺塔我们虽然找到了,但只能看到上半截,草深林密实在无法靠近,只能等冬天的时候再来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八大处售票处前的门廊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一对精美石刻的其中一只,我们一致怀疑来自圆明园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海山塔园塔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长安寺西塔院塔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1900年毁于英军炮火的灵光寺老塔,现仅存塔基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灵光寺塔院的两座方塔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忘了名字的覆钵塔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鲍贵卿墓高大的石牌坊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石牌坊上的蹲兽和火焰宝珠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大家都在拍牌坊,还有一个同学在忙着查看被蚊子叮过的腿

老照片上的南京北极阁

最近收到一张老照片,主体是一座小山,小山上有一座两层亭式建筑。根据摄影师在照片上的签名知道是南京。南京我虽然去过几次,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也没注意到有这么个地方。可巧第二天看到几张南京的旧明信片,其中一张和那张老照片的拍摄角度几乎一致!综合判断那座小山是鸡笼山(即今鸡鸣山),上面的亭式建筑是北极阁。两个影像放在一起比较如下: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南朝刘宋初年(421年),皇家整修华林园时。就在鸡笼山顶建了“司天台”,设专职官员观天象、编制历法。到了元朝,原址复建观象台,至正元年(1341年)首次配置了郭守敬发明的天文仪器。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建为钦天台。永乐帝迁都北京后,钦天台规模大不如前。到清康熙初年,所有仪器设备全部运往北京,钦天台被废弃。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曾登临鸡笼山游览,畅观金陵山川风貌,古都景色,深为赞赏,题 “旷观”二字,后地方官员在此立碑建亭。这就有了著名的北极阁、万寿阁等建筑。

清乾隆时期,鸡笼山,北极阁胜景,曾以“鸡笼云树”名称,列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咸丰三年(1853年),北极阁等建筑被太平军焚毁。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张勋设指挥所在北极阁,遭江浙联军炮轰,毁损严重。1927年,竺可桢任中央研究院气象所所长,拟建气象台时北极阁已将倾倒。1928年在北极阁原址上改建气象台,呈三层六角形塔式,保存至今。

第一张照片拍摄于1888年,第二张照片拍摄于1920年代,能看出鸡笼山周边的环境变化还是很大的,其上围绕北极阁的建筑群也扩大不少。能拍下这样的景色,拍摄者所处的位置肯定也比较高,比对google earth,我判断两个摄影师都是在鼓楼上拍的,如下。现在南京的城市建设很现代,在鼓楼上我估计再拍不下这样的景色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老照片中的南京明孝陵明楼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马皇后合葬在旧的南京城外,称明孝陵。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每头鹿颈间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为了保卫孝陵,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五千到一万多军士日夜守卫。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都曾亲往谒陵。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

下马坊即孝陵的入口处,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牌坊曾毁坏成数块,倒置路旁,后来修复。坊旁有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立的禁约碑,重申严格保护孝陵的条例,违者立即处死。过孝陵正门大金门,到四方城,四周围墙形如壁垒。城内有一大赑屃,背上驮“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正楷,字大如拳,历述了明太祖一生的功德,是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1405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是南京地区地面现存石碑中最大的一个。

在四方城的西北,过霹雳洞上的御河桥是神道,神道的两侧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十二对石兽:狮、獬豸、驼、象、麒麟、马,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共十二对,逶迤绵延达一里多地。之后,神道又折向北,有华表一对在前,继而是巨大的石像四对,两武两文,威武雄壮,神态肃穆。石刻线条粗率,简约生动,是明初石刻的重要作品。在神道的尽头处再向北18米是棂星门遗址,现仅存石雕柱础六个。由棂星门折向东北275米,是御河桥,桥南向,原为五孔,已改为三孔。

孝陵殿位于御碑亭的后面,原来是重檐九楹,左右有庑,另有神宫监和具服殿、宰牲亭、燎炉、水井等设施,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之一。现存的享殿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但其规模大为缩小,殿中挂有明太祖的遗像。

明楼又称“方城”,是明孝陵最后的一座建筑,全部是用巨型的条石堆砌而成的。其后为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土丘,上植松柏,下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墓穴。周围筑有高墙,条石基础,砖砌墙身,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可惜咸丰三年(1853年)孝陵地区成为太平军和清军对峙的重要战场,地面木结构建筑几乎全毁。现存建筑有神烈山碑、禁约碑、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石像翁仲、御河桥、陵门、碑亭、孝陵殿、大石桥、宝城、墓及清末所建碑亭、享殿等。

规模如此之大的皇家陵寝,一直是早期来华的外国摄影师争相游览和拍摄的对象,现存的老照片中有很多都是明孝陵建筑和石像生。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老照片放在一起是很有意思的,我搜集扫描了几张明楼的照片,按照拍摄时间的顺序放上来和大家分享。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拍摄于1888年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拍摄时间大概在1900年后,通往明楼的路两旁已经长了不少树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民国时候,南京政府整修了明孝陵,通往明楼的路重新铺过并栽种了道旁树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不仅道路作了整修,甚至明楼的二层建筑也进行了修复

 

China Through the Stereoscope

终于,到今天晚上10点,第一阶段的工作宣告完成。剩下的争取在一周之内完成。

周五用同事的国图借书卡成功借到这本书,可惜不能带出阅览室,欠缺的地图如果扫描的话会太慢,可能会耽误我的进度,遂决定复印,8张图挑了6张(全球图和中国地图没选)总共花了2毛4分钱,效果比我想象的好很多,可以用来扫描。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颐和园四大部洲的塔

整理《亚细亚大观》又发现两张信息量比较大的照片。这两张照片都是站在颐和园四大部洲往西北和东北看的照片。

先google一下“四大部洲”。《长阿含经》载,一东弗于逮梵弗于逮。亦云弗婆提。华言胜身。以其身胜南洲故也。又翻为初。谓日初从此出也。在须弥山东。其土东狭西广。形如半月。纵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如半月之形。人身长八肘。人寿二百五十岁。(梵语须弥。华言妙高。梵语由旬。亦云逾缮那。华言限量。大论云。由旬有三。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肘以一尺八寸为一肘。)二南阎浮提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阎浮是树。提是洲名。因树立称。故名阎浮提。在须弥山南。其土南狭北广。形如车厢。从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多长三肘半。于中有长四肘者。人寿百岁。中天者多。三西瞿耶尼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为彼多牛。以牛为货。故名牛货。在须弥山西。其土形如满月。纵广八千由旬。人面亦如满月。人身长十六肘。人寿五百岁。四北郁单越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以其土胜三洲故也。在须弥山北。其土正方。犹如池沼。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长三十二肘。人寿一千岁。命无中天。主要是说佛教中组成人届的四块大陆。

两张照片都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末,那个时候颐和园北还是很荒的地方,不像现在热闹非凡,人口不多建筑也少,所以视界很开阔能看很远。第一张照片向西北方向拍的,在塔身中部右侧一点还能看到远处(北宫门外)有座覆钵式的和尚塔,从风格上看肯定是清的,能在皇家园林门口修坟要么这儿原来有座大庙要么这得是位高僧。第二张照片向东北方向拍的,还能看到万寿山脚下的花承阁琉璃塔。可惜后边的建筑群不是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