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永安寺白塔和妙应寺白塔

永安寺白塔

今天介绍的北京境内的塔有两座,妙应寺白塔和北海永安寺白塔,按形制分都属于覆钵塔,或称喇嘛塔。喇嘛塔,是藏传佛教所崇奉而建造的塔,从形制上看主要由塔基、塔身、塔脖子和塔刹四部分构成。一般情况下,塔基为方,象征“地”,塔身圆,象征“水”,塔脖子下大上小呈三角,象征“火”,塔刹(华盖伞),象征“风”,此四者为佛教认为的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据张先生考证,在南北朝及隋唐之初就在壁画上出现了喇嘛塔的形象,但建造的实物目前最早的起于元代,明清有大量建造,尤其是在清朝,喇嘛塔是墓塔(常称和尚塔)的主要形式,后面我们会多次遇到。

永安寺白塔北海琼华岛最高处,塔基为折角式须弥座,座上是三层圆台(金刚圈)。塔身最大处直径为14米,共有306个通风口,南面有红底黄字藏文图案的佛龛,装饰精细华丽,为火焰形眼光门,也称“时轮金刚门”表吉祥如意之意。塔身之上为相轮,砌出十三条线条,象征十三天。白塔顶部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上有铜制的“日”、“月”、“火焰”,宝顶下是铜铸的华盖,其边缘悬挂14个铜钟。

清顺治八年(1651),因皇帝信佛,特别崇信西藏喇嘛诺门汗,根据诺门汗的建议,在琼华岛山南建白塔寺,按前寺后塔的原则,在寺后的山顶明代广寒殿旧址上建了白塔。乾隆年间,改白塔寺为“永安寺”。据记载,白塔在康熙十七年(1678)、雍正八年(1730)两次因京师地震毁坏而重修;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余震波及,相轮发生移位,后修复。

喇嘛塔多为实心的,北海的白塔却是空心的。据记载,塔内有一根九丈高的通天柱,柱子顶放置了一个经盒,盒中盛舍利子,还有星船、佛龛、供桌、喇嘛经文、衣钵和佛教法物等。康熙年间地震后修复白塔时,塔内又添藏铸嘛噶喇佛一尊,高一尺,铜铸镀金;银满达一个,重十两;盛贮舍利子银盒子一个,重一两;旱般三架以及佛龛、供桌等物。还装有“各色茶叶十斤,各色净果品饽饽共五筐,除毒药外各色药共五斤,银九两九钱,珍珠、珊瑚、青金石,每样九钱;各色绒缎碎缕红条共五斤,和仙人掌、海螵蛸、葛薄根、丁香、列干莲、哈喇每样二斤,沉迷香一斤,高香五百箍,西天红黄香五箍,吉祥草二十一根,白地磁罐九个,内装各色杂粮,康熙铜钱九个,纸六千张,笔十管”。

仔细能看到照片左侧的妙应寺白塔

第二张照片因为保存的时间已经略有发黄,且边缘有泛银,但仔细看仍能辨认出照片左侧的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位于阜城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元世祖崇信佛法,迎释迦佛舍利,至元八年(1271)在大都城西南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参加设计和修建了这座大型喇嘛塔。至元十六年(1279)建成后,又在塔前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敕名“大圣寿万安寺”,是元朝皇室在大都兴建的重要工程之一。1368年全部殿堂被雷火焚毁,仅白塔幸免。明宣德八年修复,改称妙应寺。清康熙、乾隆帝间又几经修葺,现仅白塔为元代遗物,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喇嘛塔实物。白塔耸立在院中央,四周各建小角亭一座。白塔塔基高9米,台基分三层,最下层呈方形,上、中二层是亚字形的须弥座。塔身形似覆钵,上安7条铁箍,其上又有亚字形小型须弥座,再上就是13天相轮,高50.9米。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盖,华盖以厚木作底,上置铜板瓦并做 成40条放射形的筒脊,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华盖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8条粗壮的铁链将宝顶固定在铜盘之上。1978年对白塔进行维修加固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清代乾隆帝十八年(1753)存留在高塔顶部鎏金 小境内的大藏经、木雕观世音像、补花袈裟、五佛冠、乾隆帝手书《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铜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长寿佛等。

第一张照片对应的日文说明

第二张照片对应的日文说明

Googel Earth看永安寺白塔

Google Earth看妙应寺白塔

北京西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碧云寺位于北京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层层殿堂依山叠起,三百多级阶梯式地势而形成的特殊布局。整个寺院,由山门至寺后石塔,高度相差一百多米。在中轴线上的前几重佛殿屋本为明代遗物,内有佛塑佛雕,其中立于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哼哈二将,殿中的泥质彩塑以及弥勒佛殿山墙上的壁塑皆为明代艺术珍品。明代正德年间太监于经和明天启年间魏忠贤都看中这块宝地,扩建碧云寺,作为自己死后墓地,可惜都因获罪提早挂掉没能享受这块风水宝地。乾隆十三年(1748年)对碧云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保存原有寺院的基础上,又在寺后新建金刚宝座塔,增建罗汉堂、行宫院。

塔院位于寺院最后,院内南部有雕工精致的汉白玉石牌坊,牌坊两侧各有八字形石雕照壁,石牌坊后有两个八角形碑亭,南北相对,亭内放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左亭内为满、蒙文,右亭内为汉、藏文。金刚宝座塔位于全寺最高点,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仿北京真觉寺塔形状建造。这种金刚宝座塔北京地区有三座,另两座是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和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高34.7米,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金刚宝座式塔。塔基呈方形,砖石结构,外以虎皮石包砌,台基两侧有石雕护栏。塔身全部为琢磨过的汉白玉砌成,四边还雕刻有藏传喇嘛教的传统佛像。塔基正中开券洞,券墙上有一汉白玉石匾额,上书金字“孙中山先生衣冠冢”(照片拍摄于1920年代,还能看到塔身南面挂着的青天白日旗和国民党党旗)。券洞两旁雕有佛像和兽头形纹饰,券洞上额匾书“灯在菩提”。券门内登石阶可至最上层宝座顶,宝座上有七座石塔:一座屋形方塔,一座喇嘛搭,其后有五座十三层密檐方塔,中央一大塔,四隅各有一小塔。五座佛塔基座均为须弥座,塔肚四面刻佛像。塔肚之上用十三层相轮组成塔颈,最上为铜质塔刹。塔刹中央铸有八卦,四周垂有花幔。塔刹上端又立一小塔,上有“眼光门”,门内有佛。整个金刚宝座塔布满了大小佛像、天王、龙凤狮象和云纹等精致浮雕,都是藏传佛教风格。

按照中国塔的分类,碧云寺塔是典型的金刚宝座塔,在同批照片中目前我只发现这一个例子,还好,使我制作的这个塔系列比较完整。张老师解释,金刚宝座通俗的说法就是佛成正果时的坐处。按佛教的意思,这地方永不陷毁,所以名金刚,也是佛的道场,在这地方建塔,叫金刚塔。金刚界五佛即五智所成的如来,按其方位是:中佛,大日如来,法界体性智所成;东佛,阿閦如来,大圆镜智所成;南佛,宝生如来,平等性智所成;西佛,无量寿如来,妙观察智所成;北佛,不空成就如来,成所作智所成。建于金刚宝座上的塔,一般都是这五位佛的体现。张老师还说这种金刚宝座塔在唐代就开始修建,但是在明代比较盛行,北京的真觉寺塔就是成化年间的。

其实照片里还有一座塔,就是罗汉堂屋脊上那座小的覆钵塔。关于覆钵塔,后面会具体接触到。塔传入中国有了很多变形,佛教对塔的敬仰,与对佛的敬仰一样,佛与塔并重,故有“塔即是佛,佛即是塔”之说,在佛殿屋脊上置塔的目的可以想见。

照片配的日文说明


Google Earth看碧云寺和金刚宝座塔

北京通州燃灯塔

北京通州燃灯塔,全名燃灯佛舍利宝塔,位于通州北城,大运河北端西畔。燃灯塔为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平面八角形13层,略有收分。原高48米,围44米,须弥座,双束腰,每面嵌精美砖雕,下腰置二龙戏珠,上腰设三座壶门,内镶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顶盔。据县志载, 此塔始建于北周,唐、元、明诸代曾予以维修。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其身倾圮,发现一颗佛牙与数百粒舍利,后重修,现在看到的燃灯塔大部分都是那个时候的。1976年唐山地震再次受损。1985年9月重修,塔刹增高5米,添相轮二、圆光一、仰月一、宝珠四,添设避雷针,重修塔顶莲花座及各层塔檐,补铸铜铃,现在是北京地区最高最大的塔。

除了燃灯塔,其下的三教庙也值得一提。三教庙是国内唯一的三教合一的建筑群,分别是文庙(儒教)、燃灯塔佑胜寺(佛教)、紫清宫(道教)。

按照张驭寰先生根据建塔功用的分类,燃灯塔除了是座佛塔外还起着标志性建筑或导航塔的作用,旧时往来于大运河上的船只就以燃灯塔作为运河北端的标志,同时也成为通州的象征物,正如诗中所说“一枝塔影认通州”。

另外上一张已知最早的通州燃灯塔的照片,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打到通州时,由随军记者Felice Beato拍摄的。

Google Earth看通州燃灯塔

第一张照片配的日文说明

第二张照片配的文字说明

北京房山云居寺南塔和北塔

先从北京的塔介绍起,按省/直辖市分类,今天先说云居寺的南塔和北塔。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历史悠久。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寺院坐西朝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1942年云居寺被日军炮火夷为废墟。

云居寺的塔很多,尤其是石经山上几座著名的唐塔,极具代表性,但是目前我还没发现这套老照片中的云居寺唐塔,只有原来寺院中的两座辽塔,分别在照片的左侧和右侧,其中右侧的南塔在1942年被毁,现在仅存北塔,不过听说南塔将复建。

先说说南塔,平面八角密檐十一层,典型的辽塔,按照张驭寰先生的总结,辽塔多为实心的密檐式塔,建筑材料亦多选择坚固耐久的砖石材料,而在建筑上则以砖石仿木结构,惟门窗不用唐塔宋塔的方形结构设计,而采用在力学上更加合理的拱券设计,是辽塔在建筑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辽塔平面多为八角形,繁复的基座是辽塔独有的特色,基座各个立面均做仿木处理,模仿木结构宫殿建筑里面,门窗齐全,表面或篆刻经典或雕凿佛教造像,常见的造像题材有佛像、金刚、力士、菩萨、宝器、塔、城、楼阁等等,非常精美。在辽塔中更多的是一些做法比较简单的塔,仅第一层或一二层檐施用斗拱而以上其他各层均以叠涩出檐,造型简捷古朴。

北塔现存,也是辽塔,是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特殊。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这种造型的辽塔,十分少见。上次和朋友聊天,我们都怀疑是上层塌掉后在清朝补建的(清朝比较流行这种藏式覆钵塔)。

张先生对中国塔按照样式的分类是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这两座塔总体就占了四种样式;按照功能分类是佛塔和文峰塔,这两座都算佛塔。

在山坡上俯瞰全寺,双塔俱全

照片所附日文说明

Google Earth看云居寺及云居寺北塔,可惜分辨率不高。

老照片里的中国古塔——前言

一直很喜欢塔,尤其是中国古塔。工作的原因要看很多老照片,里面很多内容都和塔相关,于是就有了一个想法,把这些中国古塔的照片放在一起做个《老照片里的中国古塔》小专辑,按照地域分类,每次介绍一座,也算对自己工作的一个交待。但是在这里要特别注明一下,这里的“老照片”特指20世纪20-30年代日本满铁出的《亚东印画辑》和《亚细亚大观》中的照片。之所以这样做首先是考虑这些照片拍摄的年代相对集中,比较具有时间上的代表性,可以横向对比,另外这些照片都有日文的说明,别的时期的照片没有,放在一起有些混乱也不便了解拍摄者的想法。《亚东印画辑》和《亚细亚大观》中的照片涵盖范围很广,民生、建筑、宗教等等都有涉及,而且祖国大江南北(目前没见过新疆、宁夏和海南)几乎都拍到了,甚至很多城市很多地点多次拍摄,虽然说当时有间谍刺探情报的嫌疑,但是现在来看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我已经收藏了近两千张,目前只整理出了塔的部分,希望以后有时间能继续整理分类。

虽然我现在住的地方推开窗户就是天宁寺塔,但是我对中国古塔在建筑结构、分类上了解甚少,市面上有关中国古塔的书又非常多,幸承朋友向日葵指点,在孔网上以便宜的价格收得一本十全品相的张驭寰先生的《中国塔》,权作为我这系列博文的“学术支持”(学术两个字用的我真是两耳发烫……)。

今天就是一个简单的前言,我希望自己能坚持把这个专辑做完。今天先做了个封面,如下。故意做的有“乱”的感觉,就是想说这些照片不少。

恩斯特•柏石曼《Baukunst und Landschaft in China/中国建筑与景观》

《Baukunst und Landschaft in China/中国建筑与景观》,Von Ernst Boerschmann/恩斯特•柏石曼著,1923年德国柏林出版。全书德文,大八开,红色布封面,封面和书脊烫金书名,本来应该是封套,不过这本没有,而且封面左上角有些退色,我看过的其他几本也都没有封套。这本书的内容是柏石曼收集/拍摄的中国各地一些知名特色的建筑和景观,以建筑为主。非常精细的凹版印刷,每张照片一页,下面都有文字介绍。

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国建筑师。1902年,柏石曼首次途经印度来到中国,产生了考察中国古建筑设想。这一设想后来在德意志帝国政府支持下展开。1906-1909年(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间,柏石曼穿越中国12个省,行程数万里,拍下了数千张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等照片。回国以后,他根据考察所获的资料,连续出版了至少六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1923年出版的德文版《中国建筑和景观》,是柏石曼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和研究的图文集,共有二百多幅高质量的照片。此书1926年又出版了英文版。

书中的很多建筑和景观的保存状态都非常好,而且现在很多都看不到了,所以这本书中的内容显的非常珍贵。我有幸于今年7月底在一家加拿大的书店发现这本书,历经1个多月今天终于到我手里了。其实这本书我已经翻了很多次,也有完整的电子版,可这些都不及拥有这本书、翻看这本书的感觉。

北海万佛楼的老照片

北海万佛楼的照片,以前只见过一张,出自小川一真《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拍摄于1900年。最近收到的那四本英国记者的私人相册中又发现一张角度很不同的万佛楼照片,和小川一真的照片及我整理过的baidu、新买的《三海见闻志》文字汇总如下。

北海万佛楼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乾隆皇帝为庆祝其母孝圣宪皇后六十寿辰而建。而王公大臣纷纷铸佛献寿,统计近万,故名“万佛楼”。

万佛楼在极乐世界后,与极乐世界统称小西天。南为普庆门,为三座黄琉璃瓦顶随墙门。入门南北各有牌坊一座,黄琉璃瓦顶,南面牌坊南向额为“大千轮置”,北向额为“满万昙霏”,北面牌坊南向额为“聚诸福德”,北向额为“现大吉祥”。东西各有一浮图,中为万佛楼,七间,楼高三层,顶层为歇山调大脊,各层皆为黄琉璃瓦绿剪边瓦顶,。万佛楼前左面树宝幡竿,右面立石幢,幢北面镌刻乾隆“御制庚寅万佛楼瞻礼诗”。今石幢挪至极乐世界南侧。

万佛楼楼下联为:“十住引千光,佛力不可思议;一成该万有,我闻如是吉祥”。中楼联为:“香海观皆融,法流永汇;昙花跌遍结,寿世同持”。楼上额为“华藏恒春”。联为:“龙象护庄严,满多宝藏;人天洽欢喜,遍恒河沙”。万佛楼之东为宝积楼,西为鬘辉楼,楼各五间,上为歇山灰筒瓦绿剪边黄琉璃瓦顶,下层前出偏廊。万佛楼后左右各有门,东门内为澄性堂,堂外环以游廊,堂前有池,后有石山,堂后方亭名湛碧亭,西达致爽楼。北为镜藻轩,南为澄碧亭。亭北廊名清约池,轩西为澹吟室。西门内有八方亭,重檐八角攒尖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树立有石塔,镌刻贯休画十六应真像,并镌刻乾隆 “御制”赞语其上。再后有殿,额为“真宝般若”,皆为乾隆皇帝所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此处沦为日军司令部,楼中金佛尽被掠夺,后此处渐荒废,民国初《三海见闻志》载:“今南坊依旧,北坊只余坊基址,牌已毁。宝积楼如故,鬘辉楼则孤壁独立,只余瓦砾,盖前树年已毁于遭火劫矣。前万佛楼佛座尚在,佛则于庚子年遗失。守者云,日本军运回本国,无一余者。今楼下之大佛,只余佛首卧在地上,不知由何处迁来,非本来面目也。”

20世纪70年代万佛楼被拆,今只存普庆门、宝积楼和八方亭。最近听说要复建,你说当初何苦来的呢?

极乐世界的“妙境庄严”琉璃牌坊,透过门洞能看到普庆门和万佛楼前石桥,小川一真摄于1900年,扫描自《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

万佛楼南侧,能看到石幢和幡杆。楼已破败,最上面还站着3个日本人。

扫描自英国记者的私人相册,拍摄时间大概在20世纪20年代。能看到南侧的牌楼依然健在,北侧的仅剩夹杆石,西北侧的妙相亭上工人是在拆瓦还是铺瓦?

在Google Earth上看万佛楼原来的位置

为什么都爱骑那匹马——新兴桥公主坟老照片

前几日朋友黑龙来访,一起看了一堆老照片,其中四本相册(这四本相册将参加华辰拍卖08年秋季拍卖会)是1920年代驻华某英国记者留下来的,相册中一多半都是在中国的照片,其中几张黑龙认定是北京新兴桥的公主坟。北京最有名的公主坟是八王坟附近的佛手公主坟,网上有很多其老照片,建筑今已不存。其实就地名的响亮程度应该还是新兴桥的公主坟,但是我能找到的老照片很少。那里离我现在住的地方很近,虽然当初建一线地铁的时候曾被挖掘,但是路过的时候还能看到有部分地上建筑幸存。自从上周和朋友们去“寻塔”,我突然对“实地考古”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计划明天上午就去走一趟,看看现在还剩些什么。

北京周边的园囿、陵寝在19世纪末期一直是在京外国人周末喜欢去的地方,很多宝贵的老照片就是那时候留下的。搜集新兴桥公主坟老照片的时候发现墓前的那匹小马大家都喜欢骑!这石马本是一对,为什么大家都偏爱那一只呢?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后面的碑亭还完好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海关的法国雇员A.T. Piry摄于19世纪末,马背上是摄影师的儿子,马尾处是他的妻子,马首处的这个人拿着的应该是立体照相机。图片扫描自Regine Thiriez的Barbarian Lens一书P30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扫描自上文提到的英国记者的相册,摄于20世纪20-30年代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扫描自上文提到的英国记者的相册,摄于20世纪20-30年代,大家最爱骑的就是这匹马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扫描自上文提到的英国记者的相册,摄于20世纪20-30年代。和第一张照片比明显已经残破了很多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扫描自上文提到的英国记者的相册,摄于20世纪20-30年代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扫描自上文提到的英国记者的相册,摄于20世纪20-30年代

公主坟内的公主是谁,在1965年北京市政府修建地铁一号线时,文物部门对公主坟进行了考古挖掘,并参考历史资料考证。公主坟葬有清仁宗嘉庆皇帝的两位公主,两位公主分别葬东西两边,东边葬的是庄敬和硕公主,她为嘉庆第三女,为和裕皇贵妃所生,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她于嘉庆六年(1801年)十一月,下嫁蒙古亲王索特纳木多布济。嘉庆十六年(1811年)三月卒,年三十一岁。西边葬的是庄静固伦公主,为嘉庆四女,为孝淑睿皇后所生,生于乾隆四十九年。她于嘉庆七年(1802年)下嫁蒙古族土默特部的玛尼巴达喇郡王。嘉庆十六年五月卒,年二十八岁。因清朝的祖制,公主下嫁,死后不得入皇陵,也不能进公婆墓地,必须另建坟茔,故北京郊区有很多公主坟,有的地方现仍叫公主坟。因和硕公主和固伦公主是同年而亡,仅隔两个月,所以埋葬在一处。公主坟的墓地原有围墙、仪门、享殿等地面建筑,四周及里面广植古松、古柏和国槐、银杏等树木,显得古色古香。地宫均为砖石结构,非常坚固。双墓均为夫妻合葬墓,陪葬品有兵器、蒙古刀及珠宝、丝绸等物。

颐和园智慧海两张角度相似的老照片

朋友曾经收了一张老照片,说是Thomas Child的,发电子版给我看,我当时就表示应该是Felice Beato在1860年拍摄的。之所以很肯定是因为我有Beato的书,里面有这个角度的照片,而且还从未看过别的这一角度的照片。就这样,犯了经验主义错误……等我看到这张照片,发现下面有Child标志性的说明文字(他的照片多是作为纪念照片出售的),而且还有一些细部不同。先把两张照片放上来看看。

Felice Beato摄于1860年,自西向东
Thomas Child摄于1877年,自西向东

智慧海是清漪园(今颐和园)大报恩延寿寺的建筑之一,位于万寿山最顶端,是分隔前后山的界限,因为周身琉璃而躲过1860年英法联军的大火。清漪园中其他的建筑就没这么幸运了,尤其是离它最近的“佛香阁”,被烧的片瓦无存。中国皇家园林虽多经过战火的蹂躏,但遭受的最严重的破坏还是来自我们自己人。土匪、强盗、官绅、百姓都有去挖墙脚的,圆明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这张照片上也可以看出一二。Beato的片子拍摄于1860年火烧颐和园之后,Child的片子拍摄于1877年,仅相隔十余年,就能看出原本完整的智慧海边墙已残破不堪。

北京西山八大处寻塔

好久没出去爬山了,北京这个时候的天气正好,不在外面过实在对不起自己。正好黑龙兄约我周六一起去八大处寻访古迹,其实主要就是去寻塔,同行的有黑龙、voodoo3、老五在此、水塘小妖、向日葵和建良。

估算错了时间,我比约定的9点钟早1个半小时就到了。这种寻访古迹的活动很有意思,尤其是夏天,古墓古塔都隐在树林和灌木丛中,很难被看到,即使看到也很难找路近前,再就是非大众化的景点鲜为人知,文献上记载的位置多语焉不详,难以找到,所以一旦被发现,带来的兴奋感很难用语言形容。我们上午比较顺利,先后找到了海山塔院、长安寺东西塔院。长安寺塔院的塔都是四方形的,比较遗憾的是长安寺西塔院的塔毁损严重(不知是人为还是自然),尤其上面精美的砖雕,四面之中已经没了三面,仅剩的一面龙头也没有了,庆幸的是东塔院塔藏的相对隐秘,没有遭到破坏。中午在灵光寺前草草野餐后去寻找灵光寺塔院的三座方塔和一座覆钵塔,问了好几个大爷大妈才找到,原来管理处的人把几座塔挪到一处了。后来又在灵光寺外找到一座覆钵塔,可惜我忘记名字了。接着下午又去找了鲍贵卿墓和姚家寺塔。鲍贵清墓好找,巨大的石牌坊,还有两根粗大的华表,宝顶也完好。姚家寺塔我们虽然找到了,但只能看到上半截,草深林密实在无法靠近,只能等冬天的时候再来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八大处售票处前的门廊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一对精美石刻的其中一只,我们一致怀疑来自圆明园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海山塔园塔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长安寺西塔院塔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1900年毁于英军炮火的灵光寺老塔,现仅存塔基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灵光寺塔院的两座方塔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忘了名字的覆钵塔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鲍贵卿墓高大的石牌坊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石牌坊上的蹲兽和火焰宝珠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大家都在拍牌坊,还有一个同学在忙着查看被蚊子叮过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