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发微博了,最后一条正式的发布是去年秋天评论别人的一条,被转了好几次,当时我就想就着那个事情写点儿什么,没想到一拖就跨年了。那条原博是一个律师发的,大意是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搞一党专政,搞独裁,搞特务政治,不讲法治,以党代政,搞假民主,镇压学生游行……”blabla,然后配了一张老照片,几个手挽手的女学生在后面高喊口号,前面站着全副武装的军警。那张照片是1948年《生活》杂志的摄影师杰克·伯恩斯(Jack Birns)拍的,真实的背景是上海交大的学生在进行反美Y行,军警在旁是维持秩序。我很反感这种为黑而黑扮假公知的行为,于是回了一条“影像的叙事能力确实很强大,但每个影像也是片断的,是被切割过,片面相信某张照片是瞎子摸象。”关于那次反美Y行,摄影师当时拍了一组照片,如果全看下来,一定不会得出“国民党搞镇压”的结论来。但是在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单独看那一张照片:手挽手高喊口号的女学生+全副武装的军警,只要是在新中国长大并接受教育的人,一定会脑补出学生们被欺负的画面,这就引出一个照片如何解读的话题。
作者: jnxu
晋察冀边区影集
前几天在一个活动上看到曾在《晋察冀画报》担任战地摄影师的刘峰后人编的《刘峰抗日战争摄影作品集》,重新唤醒封存在我记忆中的一条线索,并把这条线索指向的疑问带到终点。
背影
开始这篇前先说几句无聊的话。
1840年代的达盖尔法照相馆
看到外国网友发的一个电影片段,来自19世纪英国著名风景画家透纳的传记电影《透纳先生》(Mr. Turner),2014年上映。这个片段是1840年代透纳前往英国一家照相馆拍照的情形,当时还处在达盖尔银版法的时代。透纳的画作很善于表现转瞬即逝的光影,据说对后来的印象派影响很大。摄影术也是精确地抓取一个瞬间,这和透纳的创作理念有相通之处。
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摄影之旅
若论19世纪行摄中国最知名的摄影师,爱尔兰摄影师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 1837-1921),我想大家都会认可。他1862年来到亚洲,游览拍摄了新加坡、泰国、锡兰、印度、柬埔寨,1867年来到香港,并在随后的四年里游览了中国的大部分土地,从沿海到内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拍摄了大量精彩的照片。其实还有一位几乎同时代的旅行者来过中国,相对来说就鲜为人知了,特别的是,这位也拍了很多照片的旅行者是位女性。
到过中国的美国总统
前些天看到《纽约时报》上一篇凤姐的访问,她是作为纽约的美甲业亚裔从业者的身份被采访的,在美国的生活经历还是很让人感慨。美国我也去过,正经在非裔美国人的社区住了几个月,每天早上6点多就要起床和墨西哥移民、非裔美国老百姓挤公交车,真心能体会她的不容易。尽管听起来好像很多国人在美国生活的并不如意,但仍有很多人愿意赴美求学、工作或生活。美国建国才两百多年,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相比可谓非常年轻,但美国自建国后和中国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就从未中断。
斌椿在曼彻斯特的肖像
大概七、八年前,一位委托人送来一组“李鸿章”的照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组照片没有上拍。又过了几年,这组照片中的其中一张再次以1870年代拍摄的“李鸿章像”为名上拍,成交了。其实,这张照片要比“李鸿章像”珍贵的多。
蛋白相纸BFK Rives
柯南道尔爵士的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经常会提到福尔摩斯通过观察纸张的水印来分析案子的情节,比如《波西米亚丑闻》中他就通过委托人的一张纸条的水印判断出对方来自波西米亚的贵族。通过观察早期的相纸也可以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特别是在1850-1900年代的蛋白照片时期。
福州屏山镇海楼
上个月去了一趟福州,非常非常遗憾的是只呆了一天。其实我非常想在福州多停留些日子,特别是想重走同兴照相馆拍福州及周边的路线,验证些我的想法。有些研究,除了查资料、分析外,到现场走走最有帮助了,可非常遗憾的是我只有一天时间,而且除了酒店就是工作的地方,哪里都没去成,只在酒店楼上拍了一张屏山镇海楼的照片。
尼泊尔, 1883-1884
下午看到新闻说尼泊尔地震了,震级从网络上最初说的7.7级很快更正为8.1级,加德满都损毁严重,喜马拉雅山雪崩,千人伤亡,好可怕!尼泊尔,这个喜马拉雅山下的小国,充满着神秘的,被很多人列为一生中必去的地方之一,不过我没有去过,我只看过那个地方的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