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接了个有关卫匡国的出版项目,很认真地收集了些资料,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个项目中止了。前几天翻看地图的时候偶然发现“卫匡国传教士纪念园”!没能完成项目的愧疚感立刻被唤醒了,正好周日在杭州没安排,我决定去看看。
作者: jnxu
《华学澜日记》中关于照像的记载
最近断断续续读完了茹静、马忠文两位老师整理,中华书局出版的《华学澜日记》,做了一点和摄影有关的笔记。
影印版《柯达杂志》
1995年,乔布斯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软件在计算机创新中的重要性:好的软件要降低用户的使用难度,让用户不用为工具烦恼,把精力放到实现创意的地方。一年后,乔布斯重回自己创建的Apple公司,随他一同回来的NeXT团队提供的操作系统也成为后来MacOS X的核心。如今,不需要额外购买专业软件,任何用户都可以凭借MacOS中免费搭载的软件,轻松地完成修改图片、编辑音乐和剪辑视频等工作,展现个人才艺、提高工作效率。1888年,乔治·伊士曼创立的伊士曼公司推出了“柯达一号”相机,降低了照相机作为工具的使用难度,让用户把精力集中在创作上,掀起了第二次摄影术传播的高潮,正如他们的广告语:您只管按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You press the button – we do the rest.)乔布斯和伊士曼都非常善于营销,他们向用户推荐产品的应用场景,而不仅仅是产品,就好像上世纪九十年代微波炉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往往会随机器附送一本微波炉食谱。柯达公司推广产品应用场景的方式之一就是发行出版物,介绍各种产品的使用方法以及摄影的技巧。
前门大街上的胡同门头
古代中国在都城的规划中为体现“中庸”的哲学思想,往往会围绕一条轴线展开,北京城的营建自元大都起就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居中轴线。皇权和中轴线的绑定吸引了人口和商户,由此产生的商业活动在时间上的累积就在中轴线的空间上沉淀为繁华的商业区。前门大街就是这样,其两侧的胡同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城市的内部,其中的商铺不停的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养分。以下展示清末民初前门大街几条主要胡同的门面,可以管窥北京极具艺术性的商业文化。
宣武门五人墓
据说北京的宣武门瓮城内曾有“五人墓”,在马芷庠编,张恨水审定的《北平旅行指南》(1937年版)第100页上是这么说的:
杭州的清波门
六年前去杭州参加研讨会的时候,朋友帮忙订了荷花池头附近的酒店,从那以后我每次去杭州就不再考虑别的酒店了。“荷花池头”是个很有画面感的地名,但那里除了沿街的一幢旧屋外墙上画了一池荷花外,完全看不到真花的影子,不由得让我浮想联翩,现在这片老旧的社区曾是怎样一番雅致的景象。为此我买了一本《清代杭城全图》,里面收录了数幅清代的杭州地图,“荷花池头”这个地名赫然在列,遗憾的是地图上并没有标注附近有池塘,从刊刻于1865-1873年之间的《浙江省垣城厢分图》来看,荷花池头南端西侧,也就是勾山南端正好在几户人家中间有片空地,我只能猜测如果有池塘的话可能就是在那里。同时我也注意到这一片现在属于清波社区管辖,而“清波”之名则源自荷花池头西南不远,曾经的杭州城门:清波门。
两张清末官员合影的考证
自从看过福建教育出版社的《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我就想弄清楚其中两张老莫收藏的清末官员合影照片里的人都是谁,但也只是有一搭没一搭,有新材料就留意下,没有就搁置案头,从来都没集中精力去考证。年初马老师送我一本中研院近代史所出的魏秀梅编的《清季职官表附人物录》,虽然现在中研院的网站上有这本书的检索数据库,但总是没有实体书用着踏实,我想着拿到新书总得学点儿新知识,也对得起老师的良苦用心,于是决定就从这两张拖了几年的照片入手。
茶叶与咖啡
年前,B站的AI在我的首页推荐了一部纪录片《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A Film about Coffee)。我对咖啡没有依赖,但只要有条件,早上都会喝一杯咖啡,于是我点开链接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其中讲到了卢旺达的灰山(Huye Mountain)咖啡豆加工过程,从采摘、水洗、拣选、晾晒到最后称量和包装,图像上的呈现让我联想到约翰·汤姆逊1870年在广东清远拍摄的一组照片,是当地的茶厂加工茶叶,从拣选、脚踩揉搓、称重装箱的过程,很多场景可以与灰山咖啡豆的加工一一对应。此外,这部纪录片中有美国的进口商与卢旺达当地的咖啡豆生产商为不同批次的豆子品鉴分级的过程,而清代由外国人主持的茶叶品鉴分级也有照片留下来(汤姆逊拍的没有外国人,我找了一张差不多同一时期且有外国人的),可以放在一起比较。
两张毛泽东访苏的照片
1949年11月上旬,毛泽东收到斯大林的邀请访问苏联,参加苏方举行的庆祝斯大林七十寿辰的活动。而中国方面则要与斯大林就中苏两国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进行商谈,特别是处理1945年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乘专列从西直门火车站出发,12月16日抵达莫斯科雅罗斯拉夫车站。祝寿活动很快就结束了,但后续的废除旧条约签署新条约则花了很长时间,直到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才登上回国的专列。毛在苏联的两个月中除了参加祝寿活动和开会,还去了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的一些工厂、纪念馆和集体农庄参观,按说这段时间中苏双方都有机会留下丰富的影像资料,但实际上除了常见的那几张(只讨论照片不讨论视频,而且视频也不多),在互联网上很难检索到更多的照片。今天说的两张照片都不算太少见,但放在一起对照着看也有可讨论的空间。
女土匪
2008年,电视剧《闯关东》热播,剧中角色“鲜儿”一生坎坷,与亲人失散被迫当了童养媳,进戏班以为命运有转机但又被恶霸侮辱,后来上山当了土匪险些被枪毙,最后和传武的爱情线也以阴阳相隔收场。扮演者小宋佳用演技向观众展示了一名女性从被父权压迫到敢于追逐自己命运的成长过程,让“鲜儿”这个角色感动了许多观众。我看了这部电视剧才知道,在东北的俗语里土匪又被称为“胡子”,本以为这个“女胡子”的设定是编剧的想象,但最近集中阅读1924-1925年《申报》的时候,发现了三篇关于女土匪的报道,原来鲜儿“上山”的经历在现实中都有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