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sü Cheng-yü, Senior Licentiate, former Vice Pres Bd of Punishments, Son of Hsü Tung 2 Pu Ku, Vice President Bd of Ceremonies 3 Lu Jun-hsiang, Sub-chancellor of Grand Secretariat, Senior Wrang 4 Liang Chung-hêng, Vice President of Board of Punishments, Hanlin 1868 5 Hsü Yung-I, Provincial graduate of Chekiang, Pres Bd of War 6 Chao Shu-Chiao, Metropolitan, graduate 1874, Former Pres Bd of Punishments 7 Lien Yüan, Former Sub-Chancellor of Grand Secretariat, Hanlin of 1868
2 Wu Ting-fen, Minister Tseng li Yamên 3 Wang Wen-shao, Minister Tseng li Yamên and Grand Secretariat 4 Kuei Chun, Minister Tsung li Yamên 5 Marquis Tsêng
那份出版物里刊登了一张小小的椭圆形的头像[2],我一眼就认出来是那位戴小眼镜的官员,下面的标注是“TAOUTAI WAN BING CHUNG”,即温秉忠。他的照片我以前在书里看到过[3],不过面部不是很清晰,加之凉帽上的红缨很长,十分不清爽,便没有多留意,也就没有把这两张脸联系在一起。确定了这几张照片里戴小眼镜的人是温秉忠,一切就都清晰了。
游行队伍中除了女王的马车,还有16辆马车分别由皇室成员以及来参加庆典的各国特使乘坐,其中第四辆马车上坐着比利时的查尔斯·德·利涅王子殿下(His Serene Highness The Prince Charles de Ligne)、荷兰的范·林登伯爵阁下(His Excellency Count van Lynden)、教皇特使桑布凯蒂主教(Monsignor Sambucetti),以及清政府派出的“头等出使大臣”张荫桓。没有多少记者注意到这位庆典上的中国人,在少得可怜的报道中也寻不见正面的报道:“中国特使在游行的前半段显得非常害怕,他与人群只隔着一道士兵和警察组成的人墙,无法理解他们的欢呼。路过蓓尔美尔(Pall Mall)时,他明显感到紧张,过了一会儿他才放松下来,坐在座位上,以一种有趣的怜悯之情看待这些西方的野蛮人。”[6]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官员出行时对围观群众强调的是“肃静”与“避让”,不允许出现这样的欢呼,但张荫桓毕竟当过三年的驻美、西、秘三国大使,记者这样的描写可能有相当的主观成分。
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五(1897年2月26日),总理衙门收到驻英公使龚照瑗发来的电报,说这年的6月20日是“英君主临御六十年,顷外部函告,君主现定接待各国专派贺使。”[7] 两天后总理衙门就给两广总督发电报要求采买广东产的木器、刺绣等作为贺礼,二月初三(3月5日)光绪皇帝指派总理衙门大臣、户部左侍郎张荫桓为“头等出使大臣”前往庆贺。张荫桓很快便提交了随行人员的名单,其中有:“户部郎中瑞良、刑部郎中顾肇新、兵部郎中钱绍桢、兵部员外郎曾广铨、礼部主事阎遒竹、礼部主事罗凤华、军机处存记候选道梁诚、候选道陈善言、候选道陈昭常、分省补用直隶州知州马廷亮。”[8]二月二十四使团启程,二十七抵达天津,两天后乘“新济”轮南下,三月初二抵达上海。张荫桓等人在上海逗留了一周,又增加了“花翎头品顶戴双龙二等第一宝星赫政、二品衔双龙二等第二宝星金登幹”,以及“代理新加坡总领事官、四品衔分省补用直隶州知州刘玉麟”作为使团随员。其中赫政是赫德的弟弟,金登幹是赫德在伦敦的代理人,刘玉麟是留美幼童,曾随张荫桓出使美国,任驻纽约领事馆翻译,他会从新加坡直接去伦敦与使团会和。除了这三人,张荫桓还应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之请,带上了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翊作为随员一同前往。三月初九,使团一行乘坐“中国皇后”号(RMS Empress of China)跨太平洋前往加拿大,但是在温哥华因同船的华人出天花而被禁止靠岸,加方要求所有乘客隔离后方可离开,张荫桓以身负国家重任为由与加方及英外交部展开交涉,最后中方使团上岸换乘铁路横穿美国大陆,四月十一抵达纽约。
茅海建老师推测英国政府一开始没有给张荫桓授勋的原因是“因为参加庆典的各国特使甚多,便一律不授。”[13]赫德也说英国驻华公使曾经致电外交部询问是否会给中国特使授勋,得到的答复是“女王决定不给任何参加大典的使节授勋。”[14]但实际上根据英方的记载,6月22日,也就是庆典游行的当天就有一批来宾获得授勋,在7月6日,波斯王国的赛义德·阿米尔·汗王子(H.I.H. Prince Amir Khan, Sirdar)因为前来参加庆祝女王登基60年的典礼而获得了与张荫桓一样的勋章。[15] 7月27日张荫桓回到英国后再次与英国首相兼外相索尔兹伯里侯爵会谈,但谈判加税的实际工作推给了英国驻华大使和总理衙门,可以说这件工作完全没有成效。7月31日张荫桓一行离英赴美,期间拜访科士达一起钓鱼、野餐,还向纽约的大都会美术馆捐赠了一尊康熙年制的饕餮纹青铜方壶。[16]8月23日从温哥华乘“日本皇后”号(RMS Empress of Japan)回华,9月14日抵达香港,然后张荫桓请了一个月假回佛山老家,衣锦还乡,直到10月21日才在颐和园向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复命。
[1]“The Morning broke dull and grey.” The Freeman’s Journal and Daily Commerical Advertiser. 23 June 1897. [2]The London Gazette. No. 26947. 14 March 1898. [3]“the sun broke through, and a wave of light spread over the capital of the Empire.” The Freeman’s Journal and Daily Commerical Advertiser. 23 June 1897. [4]“An estimated 3,000,000 visitors came to a city dressed in red cloth, flowers, triumphal arches, flags and illuminiations.” Luke McKernan, Queen Victoria’s Diamond Jubilee, 2012. [5]同上。 [6]转引自Barclay Price, The Chinese in Britain: A History of Visitors and Settlers. Amberley Publishing. 2019. [7]《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18册第7页。转引自茅海建“论张荫桓——以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席英国女王庆典为中心(上篇)”,《中国文化》第五十五期,2022年01期,第211页。 [8]《军机处档折件》137183,台北故宫藏。转引自茅海建“论张荫桓”,第212页。 [9]《中国海关密档》,第86页。 [10]任青、马忠文整理,《张荫桓日记》,中华书局,上册第214页。 [11]茅海建“论张荫桓”,第221页。 [12]《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幹函电汇编》卷九,第121页。 [13]茅海建“论张荫桓”,第223页。 [14]《中国海关密档》卷九,第120页。 [15]Great Britain. Colonial Office. The Colonial Office List for 1898, Comprising 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Harrison and Sons. London. 1898. P303. [16]美国大都会美术馆,Accession Number: 97.20 [17]论张荫桓——以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席英国女王庆典为中心(上篇)”和“张荫桓光绪二十三年出席英女王庆典前后之中外关系”。 [18]故宫博物院,《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二十七第二十八叶。 [19]中国史学会编辑,《中日战争》,《科士达回忆录》,第463页。 [20]《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二十七第二十二叶。 [21]Timothy W. Lake. Henderson Harbor and Henderson. Arcadia Publishing. NY, 2012. P53. [22]“至倭相候,酬以两万五千美银”,光绪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李鸿章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三第六叶。 [23]“美员科士达已商由张荫桓与之议定三个月薪酬各费允给美银三万元。”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初八“大学士李鸿章奏奉命赴日议和关系重要酌调得力随员并筹所需经费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四第二十三叶。 [24]“到了上海的时候,张君为我在他的使节内服务应给多少费用。我说出了一个我认为是合理的数目,但是他说他认为那数目是不够的,而大大地增加了款额。当我们考虑到同李鸿章工作的报酬时,我建议刚才他给我的数目,我认为这已是十分优厚了。张回答说:‘不,不成,这绝对不成。总督是地位比我高得多的人,假若你不多向他要些,他将感觉到有伤他的脸面。’”《科士达回忆录》第473-474页。
前排左五标注为“Chang Chi-ching, Hungchow District Magistrate, died 27 August 1904”,按说这位官员的信息透露最多,但却是我花时间最多,最后才确认下来的。 “Hungchow”我一开始理解为是杭州,但清代杭州知府的名字没有接近“Chang Chi-ching”的,且没有1904年去世的,这条路没走通我也注意字粗心大意了:杭州的拼法应该是“Hangchow”,是a不是u;接下来我猜这个地名可能是“洪州”,即江西南昌,但梳理了一遍清末南昌知府的名单,没有名字接近的,这条路也没走通。最后,我意识到既然是给绰哈布送行,且已知的三人都是荆州的地方官,因此左五这位应该也是在荆州或荆州附近为官,那与这个地名最接近的就是“黄州”了,终于查到最合适的人应该是张士瀛,缙绅录里关于他的记载只到1904年,张之洞在六十九岁生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答复驻节湖北省垣的新调户部侍郎柯逢时的祝寿诗中提到“旧日门人卓卓者,如黄良辉、刘国香、冯德材、潘颐福、王万芳、黄源、黄嗣翊、陈作辅、周锡恩、杨毓秀、张荣泽、张士瀛诸人皆下世。”说明这时候张士瀛已经去世了,1904年8月27日即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七日,时间对的上,他的卒年信息鲜有资料记载,赫德当年的标注可供参考以补缺。张士瀛,江陵人,字公复,一字功甫,光绪丙子举人。他曾经在光绪二十三年编著过一本《地球韵言》,是清末很流行的世界地理通俗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