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千山 龙泉寺石塔

辽宁鞍山附近有座山,名千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千山不仅奇绝多姿、苍古秀美,而且有众多寺庙道观。千山过去有五寺、八观、九宫、十二茅庵之说,现在仍有20余座。比较知名的是千山五大禅林(龙泉寺、祖越寺、中会寺、香岩寺、大安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千山北沟中部龙泉谷中的龙泉寺。龙泉寺为千山最早的古刹之一,同时也是东北主要佛教活动中心,现龙泉寺是东北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歇山顶式古建筑群。龙泉寺历史悠久,相传创建于南北朝(公元五世纪)。到了唐代,庙宇建筑初具雏形。相传龙泉寺开山祖师为唐真如法师(生卒不详)。现存的众多碑文都留下了唐代修建庙宇的记载,历代均有重修。

照片中的塔就在龙泉寺山门外的路旁,形制比较简朴,由石块和石板磊成,十一层。我觉得风格比较象唐,北京云居寺有几座唐塔风格和这个类似。一般这样的塔都是墓塔,可如果是墓塔的话为什么被安置在寺外且是路边?日本人占领东北期间虽然寺内的文物有损失,但主要还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从我现在掌握的资料看,这座塔应该是不存在了。

在这批照片中,日本人拍了很多千山寺庙道观的照片,各个季节的都有,很美,有机会一定做个宗教建筑的专辑。

照片原配日文说明

Google Earth看千山龙泉寺

辽宁辽阳大喇嘛塔

在辽阳老城的小南门外有座莲花寺,莲花寺后清初西藏大喇嘛法师干禄打儿罕囊素的喇嘛塔园。囊素喇嘛原在蒙古科尔沁部卓锡,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迎至辽阳,备受宠荣,使命恩养。死后,努尔哈赤敕命建塔。其时忙于征伐,葬于城南参将哈纳园。天聪四年(1630年),皇太极秉承遗命,建塔立碑,设僧监守,拨官银祭祀。康熙三年(1664年),又在塔园南建莲花寺,举行大祀典,为囊素喇嘛“祈福”。塔园朝西,寺朝南。

大喇嘛塔是典型的藏式喇嘛墓塔,居塔园正中,砖筑,全高6.06米,上置平头,内置龛室,放入喇嘛舍利。天聪四年(1630年)六月《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立于塔前,建有碑亭、石供台和灯台。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立《大喇嘛坟塔》碑,纪念这件事情。其实比较有趣的是稍远的那座塔,是塔从印度传入后比较原始的形态,非常接近“窣屠婆”——馒头形塔身,上置一塔刹。这些建筑都已经不存在了。

《大金喇嘛法师宝记》圆首方趺,碑阳额题“敕建”,右侧刻《大金喇嘛法师宝记》。左半老满文十三行,碑阴汉文二十行,排列喇嘛门徒、僧众、官员和匠人名单。其中有个名字是曹振彦,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高祖,这是红学家确认曹雪芹祖籍在辽阳的重要证据。

照片原配日文说明

辽宁营口熊岳城望儿山塔

辽宁营口熊岳城附近有座小山平地拔起,山的三面都非常陡峭,这就是望儿山,其上有座建于清初的覆钵式砖塔,高8.2米。

这座藏式砖塔在形制上比较特别,塔肚子宽高比较小,显得较细长,而且没有十三天,塔肚子上去就是塔刹。我认为有这样的外形可能和建塔的目的有关,这是一座纪念母亲表达母爱的纪念塔,不是佛塔,因此少了很多宗教方面的象征,但是没了塔脖子的覆钵塔可以想象肯定很难看,因此拔高了塔身,将塔身轮廓做的更加圆滑,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照片原配日文说明

辽宁辽阳白塔

辽阳白塔,中国著名古塔之一,平面八角十三层密檐塔,从第一层起开始向上逐渐收分,高71米,是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也是全国六大高塔之一。基座塔身都以砖雕的佛教图案为饰。塔身八面都建有佛龛,龛内砖雕坐佛。塔顶有铁刹杆、宝珠、相轮等。因塔身、塔檐的砖瓦上涂抹白灰,俗称白塔。关于塔的建造年代有很多争论,从80年代发现的塔铭记载看是建于金代,但塔位置和实际不符,根据塔的建筑风格、使用的材料、砖雕的手法及纹饰等都更像是辽塔的风格,民国的《辽阳县志》说塔建于唐代,怎么可能是这种风格?!

日本人在上世纪非常看重辽阳,所以对辽阳白塔的关注也非常多,就拿这套照片来说,白塔就出现了四次!

第一张照片原配日文说明

第二张照片原配日文说明

第三张照片原配日文说明

第四张照片原配日文说明

Google Earth看辽阳白塔

辽宁首山清风寺附近墓塔

这是辽宁辽阳首山下清风寺附近的一座小型覆钵式墓塔,很喜欢这张照片的意境,葬在这样的地方应该很雅致。全塔由青砖砌成,底层为方形基座,上砌圆形覆莲瓣须弥座,须弥座上是塔身,中央是塔铭,塔铭四周有火焰纹,内容实在看不清楚,我单独贴图出来,首山的朋友可能有知道的。塔肚子上施仰莲瓣,其上塔脖子并不是十三层,塔刹形制看不清楚。从塔铭火焰纹的样式、仰覆莲瓣的样子,我比较偏向于认同这塔建于明末清初。


塔铭

附近的清风寺听名字就很浪漫,据载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其中正殿仍保存明代建筑结构。首山是辽宁省内的历史名山,因所处地理位置关键,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如司马懿征公孙渊、唐王东征高句丽,从照片的日文说明中还能看到日俄战争中这里的战斗也很激烈。查资料的时候还发现2005年10月27日的《北京晚报》上曾报道在“清风寺附近一座古塔基底下近日发现神秘地洞”,“在古塔神秘的地洞中发现了砚台、玉质香炉等明清时代的文物。” 想来可能就是这座塔的下面,说明塔早已湮没在时间中了……


原配日文说明,因装订原因一部分扫描不清楚。


在Google Earth上找了下,我觉得这个就是清风寺

辽宁锦县广济寺塔

锦县历史悠久,其名始于辽代,现在是锦州市的一部分。城内有座广济寺,始建于辽,不过现在除基座外都是清道光时期重建的了。寺内辽塔为平面八角十三层密檐砖塔,高约70米,是当年辽县的第一高度,也是东北地区比较高的塔了(一般仅有40米左右)。照片里看到的塔历经岁月侵蚀,已经没了棱角,远远的看着像根玉米!1996年当地政府对塔进行了维修,现在看着新多了。塔有收分,看着很是壮美,尤其是残破的时候。查资料发现锦州八景之一是“古塔昏鸦”,“塔”就是指广济寺塔,但这景色也有点儿异类了吧,和“金台夕照”、“银锭观山”比起来似乎通俗不少……


照片原配日文说明,锦州在Google Earth里还是分辨率太低

辽宁义县广胜寺塔

这张老照片的主体并不是塔,不过我希望能把这批照片中见到的古塔都能挑出来放在一起做这个专辑,所以这张塔是“配角”的照片也入选了。塔是辽宁义县广胜寺塔,照片中城墙上白框里是哈德门香烟的广告。老照片里的广告也很有意思,以后有机会整理一个“老照片中的广告”。

广胜寺塔在义县县城内,平面八角密檐十三层实心塔,略有收分,高约42.5米,是典型的辽塔,据史料载建于辽开泰年间(公元1020年)。辽金时代的砖塔在外观上最大的特征我觉得就是塔第一层普遍较高,上面多装饰繁复的泥塑、砖雕,认准这个基本上就可以判断为辽金时候的。照片上能看到塔的部分主要就是第一层的装饰,网上抄了一段“中间有灰砖伎乐天浮雕,高约50厘米,雕刻精美细腻,有的舞姿、有的手执乐器吹笛吹箫、有的打羯鼓等。在每个角上雕有一姿态威武披甲戴盔的力士,手执兵刃,一下枋和下枭浮雕有云草纹。上枋和地伏合于一起,作仰莲式承托塔身。塔身建在地伏莲座上,八面都有浮雕。就正南一面在西角柱中间有一拱式龛门,里面有一尊菩萨,坐在莲座上,手作捏决样,头戴宝冠,两旁各有一名协侍,身披袈裟,头顶宝冠,垂手站立,头上均有砖雕宝盖,后有背光,精美细腻、体态轻盈,其它各面姿态虽不近相同,但大同小异,如座佛的手式不一,有的下垂,有的合掌等。”


照片原配日文说明,Google Earth里义县分辨率不高,等以后更新吧

辽宁朝阳北塔

辽宁省朝阳市旧城原有三座塔,分别位于旧城的南、北、东三方,现仅存南北二塔。照片上北塔。

南塔在朝阳南街,平面方形十三层密檐空心砖塔,建于辽代,高45米。塔身南面设券门,其它三面设假门,每面两侧各嵌石碑一块,各碑面刻有一灵塔名称。北塔在朝阳北街,与南塔遥相对峙,形制与南塔相似,但是砖木结构,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古塔。现存的砖塔始建于唐代,是在北魏和隋代木塔基址上建造的;地宫、砖座、雕刻佛像的外层塔身等均为辽代修砌的,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塔包塔”的形式。南面有券门通塔心室,其他三面各筑假门一个,塔身四面共有八塔八碑十二佛。

据张先生考证和总结,辽代密檐砖塔多是在首层采用斗拱,以上各层采用叠涩出檐,朝阳南北二塔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还有塔身上繁复的雕塑,这也都是辽塔的特征。辽代的皇帝都信奉佛教,在上京(内蒙巴林左旗林东县境)、东京(辽宁辽阳)、南京(北京西南)、西京(山西大同)、中京(内蒙宁城)均广修佛寺佛塔,因此在这些地方辽塔留存很多,接下来的“辽宁省篇”中的古塔基本上都是辽塔。

照片原配日文说明;Google Earth中朝阳市分辨率很低,等以后更新了再补卫星图。

河北邯郸南响堂山石窟宝箧印式塔

张驭寰先生所著《中国塔》一书根据外形对塔的分类中,有一种叫做宝箧印式塔,样式特别,我在这批老照片中只找到一张这种塔的形象,就是南响堂石窟下段窟第一窟的佛龛。

宝箧印式塔也叫金涂塔或阿育王塔,是一类实心塔。佛经中宝箧印全名“宝箧印陀罗尼”,崇祀它的塔就是宝箧印塔。宝箧印式塔造型平面四方,由塔基、塔身、塔檐与塔刹四部分组成,其中塔檐多在塔身上四角向上翻挑,形象地被称为“山花蕉叶”。这种形制是由古印度的“窣堵坡”发展而来。宝箧印式塔的用途最早是用来埋葬佛舍利的,逐渐成为一种纪念性的结构。造型小者可供与佛龛前,大者则作为寺庙的一个部分。在中国,宝箧印式塔在三国时代就开始建造,北魏云冈石窟、隋唐时南响山石窟、敦煌是壁画中,都有这种塔的造型。五代时期,因吴越国王钱弘俶仿阿育王造塔八万四千,使宝箧印式塔有了广泛的发展,也保存下大量遗迹。宋、元、明、清各代也建造了大量的宝箧印式塔。在中国分布在长江以南,北方很少见。南响堂山石窟浮雕的这座宝箧印式塔即隋唐时风格。

照片原配日文说明

河北邯郸南响堂寺塔

南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西南35公里处,峰峰矿区鼓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齐年间(550-577年),一直到宋都有续凿。现存16窟,大小佛像4300余尊,并有大量石刻经(可惜损毁也比较严重)。在石窟外有一座砖塔,平面八角七层阁楼式,每层开三壶门,内可攀登(现在已经不让爬了)。每层单面出檐,檐下施斗拱,逐层收分,塔身朴素简洁,高近40米。关于建造年代,据现存塔室内的清嘉庆年间重修碑记,始建于隋开皇年间。不过宋以前的砖塔似乎很少用到仿木结构(塔檐下斗拱),而且根据塔样式,我觉得虽然塔始建于隋,但是现存主体部分可能以宋代为主。

照片拍摄的时候滏阳河可能正处于枯水期,河北岸似乎是主要干道,往来人多,还有很多妇女在河边洗衣服,用Google Earth和老照片作比较,河南岸的那座卷棚小建筑应该已经不在了,河北岸桥边的石碑也不在了。

原配日文说明

Google Earth看南响堂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