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照片找不同十七

这是典型的清末北京的街头,路两边摆满了地摊,除了二手货就是小吃,熙熙攘攘非常繁华。不过利卡尔顿先生这张照片要拍的是后面的建筑,就是用黄框标出招牌的那座,那是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MCA。据他的记述,这座建筑曾经是个“臭名昭著”的大烟馆,“围困”结束后被教会改成YMCA。不过我看那座建筑的中文招牌写的是“同信恒”,是卖绸缎和杂货的。现在基督教青年会仍然在发挥作用,北京的总部就在东单,沿东单路口向北,快到金鱼胡同路口,路西一座很有特点的老建筑就是,网址http://www.ymcabj.org.cn

很显然,第二张照片比较“干净”,没有那么多乱哄哄的人,主题比较明确,我想这是编辑替换照片的原因。

butong17

立体照片找不同十六

利卡尔顿先生到达北京的时候,对使馆的围困已经结束,慈禧携光绪帝出逃,八国联军瓜分了北京城的管理权,城内仍然到处是废墟,一片混乱。作为最被关注的焦点——使馆区,利卡尔顿先生站在崇文门城楼西侧的城墙上向北拍了一张“全景”,特别说明了焦点中的焦点——英国大使馆,因为围困的主要就是英国使馆,各国的使馆人员、海关雇员、商人及眷属,还有一部分中国教民都“躲”在里面。用“躲”字不准确,因为他们依仗着使馆建筑一直在抵抗义和团和清军的进攻。照片中1号黄框中的小山是景山,2号黄框里就是备受世界关注的英国使馆,3号黄框里是御河桥,印度士兵就是从这条御河在内城城墙下的水关进入的,从而解救了被围困的使馆。

从现存照片的情况来看,利卡尔顿先生应该在这个角度只拍了一张照片,第二版的时候编辑对图片进行了裁减,画面上移,令使馆和御河成为照片的主体,突出了主题。

butong16

立体照片找不同十五

利卡尔顿先生虽然已经到了天津,离目标北京已经不远了,但是天津至北京的铁路已经被义和团破坏,去北京的船也都是运兵或者军事物资的,像他这样的平民根本没有机会乘坐。水路到北京要走白河,一直能到现在的东便门外,清时一直是重要的漕运线路。这条水道不深,不能通行大型船只,联军部队只好租用了大量的当地平底帆船。当时联军中美军的最高指挥官是查飞将军(General Caffee),利卡尔顿先生动用了一切能用到的资源,最终说服查飞将军允许他随美军租用的一艘帆船去京,但行李,比如床、炊具都要自带。利卡尔顿先生历尽艰辛从香港一路来到天津,能有机会去北京就已经很好了,还能奢望“头等舱”吗?他在途中上岸特意拍摄了美军租用的这支船队。

第二版选用的照片明显能看出船舱里是部队的辎重,我想这可能是编辑替换照片的原因。

butong15

立体照片找不同十四

利卡尔顿先生在天津期间还去拜访了李鸿章。他对李总督家中的家具陈设赞叹不已,说李世当时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通过李的私人医生帕克思(Dr. Parks),他们交谈的非常愉快,利卡尔顿先生称赞李鸿章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感叹他虽位高权重却谦逊和蔼,总之对李鸿章的景仰是“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可他不知道李鸿章称自己只是“大清国的裱糊匠”。

很明显,当时至少拍了两张照片(我还见过第三张),机位没变化,主要差别就是帽子。不知道编辑是不是觉得带着帽子的李鸿章显得保守,像个乡绅,而没带帽子显得开放、精神,故而在编辑第二版的时候换了照片?

butong14

立体照片找不同十三

这是天津的一户人家在他们残破的房子里吃饭。按照利卡尔顿先生的记述,在他7月14日随联军部队进入天津内城的时候,大部分房屋还是完整的,但是仅三天后,主要街道两旁,尤其是鼓楼大街两旁的建筑都成了断壁残垣。他没有明说,但是读者都能明白这是联军部队干的。局势不明朗,大部分百姓都逃出了城,仅有少数几户人家留在城里,可他们的家,估计和照片里这家人的差不多了。起初我以为这张照片是摆拍,看了他的文字才知道,原来这些底层百姓都已经麻木了,你爱怎么拍就怎么拍吧……

第一张照片中几个家庭成员没几个看着是正在吃饭的:左边的小朋友已经放下了碗,两个成年男性似乎处于“观看”状;第二张照片中左边的小朋友端起了大碗正在扒拉,左边那个成年男子筷子上的食物正往嘴里送,右边那个成年男子则两个鼓鼓的腮帮子正在咀嚼。显然第二张照片更生动,更能表现主题。

butong13

立体照片找不同十二

坐在地上的这些人是美军第6骑兵队刚抓获的一些义和团员,地点是天津海河西边的欧洲租界。联军迟迟未能攻下天津城,而且听说大批的义和团和清军部队已经集结,正向联军的后方移动,而且距他们只有10英里了。一只远征队被组织起来,由美军的第6骑兵队和一对印度骑兵组成,他们“出其不意”(实际上是情报有误,根本没有大批援军)地袭击了来“增援”的部队,并最终俘虏了约50人。据利卡尔顿先生说,义和团民一般在被俘虏前会找机会换上本来苦力的衣服,冒充平民,但是这次从最前面这个人(左图黄框中)身上搜到了枪,于是他就被揪着辫子被安排到前边拍照。利卡尔顿先生虽然很同情这些普通百姓,但是对他们眼中的冷漠和麻木不仁感到遗憾,他说:“这一天骄阳似火,但他们仍旧坐在那儿,看不出一丝不愉快。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命运,明天他们将被枪决。但是,无论是会被炸死、枪毙还是砍头,一个家伙(右图黄框中)还是决定先抽一袋烟。”

穿着衣服,哪怕只是披着,也要比光着膀子更文明,为了表现这个“冷酷的义和团杀手”的形象,为了说明这些人对自己命运的漠不关心,编辑在第二版中替换了原来的照片。

butong12

立体照片找不同十一

照片中乱哄哄的这一大群人是聚在天津的英国租界水龙头前取水的。昨天的博文里说了,海河里面一直泡着尸体,根本不能取水喝,租界里只有英国领馆旁的这么一个水龙头能供水。时处非常时期,加之可用的干净水源非常少,这个水龙头被限定开放,每天只开两次。联军指定两个美国士兵负责管理水龙头,即2号黄框内带着白色檐帽两个坐的人。英、法、美、日的士兵都在这里取水,1号黄框里的是日本士兵;英国军官是不会亲自来取水的,干这类杂活的都是印度士兵(3号黄框),一些附近的中国人也在这里取水。这里唯独没有俄国人,因为他们的部队在海河对岸扎营。

butong11

立体照片找不同十

这个悲惨的场景是天津法租界的海河边。据利卡尔顿先生记述,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尸体和残肢从上游漂下来,少数是被义和团残杀的教民,多数都是俄国军队残杀的百姓,用利卡尔顿先生的说法是俄军行进路线上不可能有活物!岸上的建筑属法租界,千疮百孔都已经不成样子了。19世纪末法国政府一直在天津重点培植自己的势力,和天津百姓产生了大量摩擦,因此发生过多起教案,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天津各国租界中也属法国受损最严重。

右图中黄框中的位置就是左图选取拍摄的内容。利卡尔顿先生在书中说“现在还能看到5、6具尸体在浮桥边”,我读到这段还感到纳闷,没看到那么多啊,最明显的只有中间靠下有一具尸体,在看了早期的版本后终于知道这个“5、6具”是怎么来的了。编辑肯定是考虑了伦理道德方面的原因,选择了“点到为止”的那张照片。

UU-048

立体照片找不同九

利卡尔顿先生在游览完汉口、苏州、梅田、金口、南京、宁波等地后,又乘船回到上海,计划从这里乘船去天津再到北京。但是义和团运动已经闹得越来越凶了,上海道台和洋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定》,没有客船去北方,有的只有列强北上支援在津、京两地洋人的兵舰,不能搭载他。经过几天的等待,终于有艘德国船要去芝罘(烟台旧称)。利卡尔顿先生衡量了下,反正先往北走着,总会有机会的。他没想到的是烟台的义和团运动也已经很凶了,在那里的洋人们把自己的别墅交给中国仆人,全家老小都躲到靠近领馆的小旅馆里,那里人满为患,到处都是行李和床,根本没有地方下脚。更要命的是山东其他地方以及天津的外国人都乘船向烟台汇集,计划在那里乘船回国。这天,听美国领馆的官员说又有一批难民从天津乘船过来,利卡尔顿先生也带了相机去港口拍照,就是下面这两张正在登岸的照片。据他记述,虽然这些外国人已经逃离了天津,但是他(她)们看着仍然十分恐惧,对未来不敢抱希望。

第二版的照片在取景上较第一版向右,逃难的人群占据画面的部分更多,我想这就是替换照片的原因。

UU-044

立体照片找不同八

在比对两套立体照片找不同的时候,下面这张差点儿漏网了,差别很细微,只是画中人脸转的角度略为不同。

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也很有意思,摄影师在汉口的时候看到繁荣的茶叶市场,但是看到的都是加工后的茶叶,他对还未采摘的茶叶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决定亲自去看看。通过朋友了解到溯长江而上有一些产茶地。那时义和团已经在一些地方兴起,外国人孤身去中国内陆任何地方都很危险,因此他在汉口雇佣一组人马同行。经过一番准备,前美国驻汉口领事的儿子找到他,并帮他找了一个厨子和几个苦力,一行人带了大量枪支弹药,租了艘船出发了。船到了现在的湖北省咸宁市梅田县,利卡尔顿先生为这里的美景所感动,扛着相机去山坡上拍水稻田和茶园。在经过当地一个村庄的时候,男性村民们(既有大人也有小孩)拿着竹竿、石头一直跟着他们,当他试图拍照的时候就有人用竹竿去捅相机,还用石块、土块去扔他们,险些弄坏了相机。他在记述这一段经历的时候用了颇多文字,读起来很精彩。

UU-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