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时候在北京靠左走还是靠右走

年前去香港呆了一周,时间短,对香港的“靠左行驶”不适应。过马路的时候还是习惯先向左看再向右看,不过我去的几个地方在路口地面上都写着先望右再望左,可能就是给我们这些大陆人看的。另外坐在朋友的车里,会车的时候总是觉得逆行要撞车了……真是很土,大家别笑我。

其实清朝的时候我们(至少在北京)是靠左行驶的。最早发现这个是在老照片上,下面三张分别是1870年代的前门瓮城内、1900年以后的前门瓮城内和1870年代的哈达门内,细看的话路上的马车都是遵循靠左行驶的。

leftright01佚名 前门瓮城内 1870年代 蛋白照片
leftright02局部,能看到城门处会车的马车各行其道
leftright03山本赞七郎 前门瓮城内 1900年 蛋白照片
leftright04局部
leftright05佚名 哈达门内 1870年代 蛋白照片
leftright06局部

在ourbj兄的指引下,我买到一本1996年北京燕京出版社发行,田涛、郭成伟整理的《清末北京城市管理法则》,其中《管理大车规则》第四条就规定:往来都要顺着道儿左边走。至于什么时候改成靠右走,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二战期间美国装备(军车)大量进入国内,于1946年全国(除香港、澳门)均改为靠右行驶。

附: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十五日由外城总管厅定颁布的《管理大车规则》,作为一部法规,里面竟然有很多儿化语言,很有趣。

第一条
有大车的主儿都得到本管区上呈报(马车、轿车、敞车,凡用骡马驴牛拉的都是大车)
第二条
报过的车由总厅发给一个有号码的铜牌,钉在车上就准你行走(钉的地方由总厅指定)
第三条
重载大车不准在马路上行走
第四条
往来都要顺着道儿左边走
第五条
不准虐待牲口
第六条
夜间不点灯火不准行走
第七条
行人众多及小胡同拐弯地方不准开车快走
第八条
不准拉着空车盘旋道中招揽买卖
第九条
雇车主儿指定地方不得半途卸下,讲好价钱不准需索加多
第十条
坐车人遗留物件当时告知守望巡警
第十一条
坐车人有非常事故(如急病、暴死之类),当时告知守望巡警
第十二条
坐车人形迹可疑当时告知守望巡警
第十三条
空车须放在停车场,顺着次序排列
第十四条
乡车进城拉买卖亦要遵这个规则
第十五条
赶车人如有不明这个规定者,须随时听从巡警指挥
第十六条
这个规则如有添改时候,必随时出示晓谕

1970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

redgirlarmy01吴清华和党旗

昨天贴了《智取威虎山》的老照片,今天贴我非常喜欢的《红色娘子军》。

1960年谢晋导演,祝希娟、陈强版的《红色娘子军》电影上映,引起轰动。后被改为芭蕾舞剧,刘庆棠、白淑湘主演。1965年江青对该剧作了改动女主角吴琼花改名吴清华,全剧主角改成洪常青,并改动了一些乐曲和舞蹈。下面这些老照片就是成为样板戏后的《红色娘子军》剧照,应该都是石少华老师拍摄。这部戏的电影和芭蕾舞剧我都很喜欢,今年春节,父母来京过年,本来要给他们买这出戏的票,无奈太火,根本买不到。另外我还要说件现在想起来很汗的事情,初一有一次学校集体打预防针,在给我打针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唱起了电影版里的主题歌,惹得护士都笑了……

这批剧照都太精彩了,我不能全放上来,取舍了很久,真的很难啊。

redgirlarmy02

redgirlarmy03

redgirlarmy04

redgirlarmy05

恶狠狠的南霸天
redgirlarmy06这动作这身材,绝了!
redgirlarmy07一拳打飞南霸天的匕首
redgirlarmy08得救的清华和党代表洪常青
redgirlarmy09漂亮!
redgirlarmy10现在的演员有那时候敬业吗?

redgirlarmy11

redgirlarmy12

redgirlarmy13

redgirlarmy14

基本功扎实!

redgirlarmy15

redgirlarmy16清华也是苦大仇深,正“展示”自己身上的伤痕

redgirlarmy17 redgirlarmy18洪常青牺牲了

redgirlarmy19

redgirlarmy20党代表

redgirlarmy21

redgirlarmy22南霸天走到头了
redgirlarmy23

1970年《智取威虎山》剧照

weihushan01

《智取威虎山》和杨子荣的故事,别说我这个70后,即使80年代生的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1958年,上海京剧院根据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一段故事,参考了同名话剧改编成现代京剧,最初由上海京剧院一团创演于1958年夏。编剧陶雄、李桐森、黄正勤、曹寿春、申阳生(执笔)。导演以陶雄为主,李仲林、李桐森协助。主要演员有李仲林(饰杨子荣)、纪玉良(饰少剑波)、王正屏(饰李勇奇)、贺水华(饰坐山雕)等。1958年8月首演于南京中华剧场,其后又在苏州、上海等地公演。在上海京剧院以后的演出中,由沈金波饰少剑波,童祥苓饰杨子荣,成为京剧样板戏剧目之一。

我们这次征集到一批从人美流出的样板戏原版剧照,虽然不是八大都齐全,但是主要的几个都有,而且品相很好,今天先挑几张《智取威虎山》的和大家分享。

weihushan02少剑波在做动员
weihushan03打虎上山
weihushan04杨子荣和坐山雕

weihushan05 weihushan06
常宝勇斗土匪
weihushan07
我最喜欢这张,杨子荣面对众匪镇定自若

年里的祭·吃·玩

本文原载于2009年一月号《时代财富》杂志“图说财富”栏目,感谢编辑寇博的修改。

所谓财富,并不狭义单指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实物。经常来袭的“无聊”宣告了我们精神的匮乏。对传统的忽略以及许多仪式的丧失,割裂了我们与历史和过去的联系,从而在时间维度的坐标中失去了参照。这种迷失促使我们更加珍视传统文化的精髓,去寻找失去的根,希望还能有机会重拾小时候过年的那份快乐。这几张民国时期过年时拍的老照片用最真实的方式告诉你那时候年都是怎么过的。

nian1

腊月二十四,灶神要去玉皇大帝那里做“述职报告”,总结这家人的功过得失,因此家家户户要在二十三这天晚上祭灶神。灶神都供在炉子旁,这天晚上会点上香烛,摆上供品,希望灶神能对玉皇大帝美言几句,来年能有好运气。

nian2

北方年初二,南方年初五,家家户户,尤其是商家都要祭财神,希望来年可以发家致富。照片上这位显然是满清后裔,虽然没了辫子但还穿着祖上的朝服。

nian3

年三十,要贴春联和门神。门神作为守卫门户的神灵,祭拜在中国由来已久,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门神。唐朝以前拜《山海经》中的神荼、郁垒,唐朝拜钟馗,后来改秦琼、尉迟恭,最知名的也是这两位,现在仍是大江南北最常见的门神。照片中左边的门神即尉迟恭,右边的门神即秦琼。

nian4

除夕夜,北方要吃饺子,南方要吃汤圆。北方汉族人的饺子馅里断不能少了猪肉,再穷的人家也不会在除夕夜吃素馅的。照片中是“批量生产”饺子的作坊,一人剁馅一人擀皮一人包,分工协作,特别是那个硕大的猪头,一派过年的气氛

nian5

北方的冬天,最好吃的莫过涮肉了,特别是老北京的铜锅涮肉。和亲朋好友一同去涮锅子,美啊!照片里的火锅店上下两层,看样子已经客满了,小二一手叉腰,一手扶着肩上的大托盘,托盘里摆着三只铜锅,正往楼上包间里送。似乎能闻到火烤铜锅的味道,能听到觥筹交错的声音……

nian6

麻将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是过年期间中国人最不可少的娱乐活动。桌子上是旧时打麻将必需的几样物件:烟(水烟、卷烟)、竹筹、钱、小食(瓜子),不过这明显是一张摆拍的照片,还差两个人的牌呢这姑娘竟然已经推倒胡牌了!

nian7

舞狮也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项目。最精彩的舞狮要属电影《黄飞鸿》中的桥段,这张照片里的舞狮无论从扮相还是动作似乎都粗陋了很多,但丝毫不减围观群众的热情。

一张铜版画和托马斯·查尔德照片的小探讨

bingchuang1

这张铜版画传播很广,最早刊登在19世纪末法国的某杂志上,说这是光绪皇帝在西苑(今北海公园)乘坐冰车。早期关于中国的铜版画从创作来源上看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目击者或者画家的描述刻画的,这类作品往往比较夸张,和现实差距大,不真实;另一种是根据照片刻画的,比例协调,细节丰富,很逼真。摄影术在1839年即已诞生,但是如何印刷照片的技术却出现较晚,因此很多铜版画都是对着照片画草稿。细看这张铜版画非常有意思,首先,根据背景判断,皇帝的冰车正飞奔向金鳌玉蝀桥,而且马上就要撞上了,这似乎不太符合现实。而且在光绪的年代,外国摄影师应该不可能被邀请进入西苑观看皇帝乘坐冰车,即使被邀请进入了西苑,以当时相机的曝光速度,也不可能拍摄下这样快速的动态照片;另外,恕我孤陋,从没看到过有关皇家冰车的资料,特别是这种西洋样式(很像西方早期的马车)中式装饰的冰车资料。这张铜版画到底是根据什么画的呢?

在阅读REGINE THIRIEZ的BARBARIAN LENS时,第82页引用了此图,据说是根据Thomas Child的一张照片制作的。Thomas Child可是我最喜欢的摄影师,正努力搜集他的作品,从没见到过类似的照片,我对这一线索很感兴趣。恰巧国图的那次英国藏中国历史照片展中有T.C的那张照片,无奈当时不让拍照,只好等书到了扫描,背景果然一致!而且T.C也的确拍摄过清兵滑冰的照片,可见那张光绪乘坐冰车的照片一定是画师根据T.C的照片,加上自己的想象刻画的。

那架冰车真的很精美,如果真实存在的话可能也没有留存下来,很是遗憾……

bingchuang2冰车的细部,都是中西合璧的,似乎这东西出现在乾隆朝比较正常
bingchuang3Thomas Child拍摄的北海那张照片,是站在金鳌玉蝀桥中间拍摄的
bingchuang4T.C拍摄的一张清兵滑冰的照片,地点不详,但应该是在北京,右下角有他的签名

1860-1930:英国藏中国历史照片

2008年9月25日-10月24日,在国家图书馆新馆举办了一个展览,在京城轰动一时,这个展览就是——“1860—1930:英国藏中国老照片”。展览的照片非常精彩,是英国国家图书馆、皇家亚洲学会、卫理公会、太古集团等的旧藏,按时间顺序和摄影师分类划为十四个部分,不少照片都是我头回见到。展览的时候就听工作人员说英国提供的照片没有全部展出,随后发行的图录会收录所有的照片。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就一直非常期待。11月23日,我们还在拍卖会,就听朋友说这套书已经出了,不过450大元(还是简装版)的价格实在令我乍舌。朋友劝我等段时间,潘家园的旧书摊上会有卖,能便宜不少,话虽有理,可想我这样性格的人实在受不了,等啊等,终于找到了一个途径能便宜的买到(385元)。
前边的废话够多了,说说这书,12开两大本,照片印刷精美,并配有中英的详细说明,可见编撰者是比较用心的,对我来说是本非常重要的参考书。不过这么好的资源,我觉得还没有被完全认真的对待,晚上粗看了下,仅上册就发现几处错误……

P72,文字说明是“北京寺庙”,可石牌楼和石狮的样式明显不是北京的,应该是四川、山东或南方的。
P191,多宝琉璃塔应该是静明园(今玉泉山)的圣缘寺琉璃塔,而不是颐和园那座。
P206,文字说明是“广州一瞥”,而这很明显是福州,在乌塔上望白塔。

yingguo

立体照片找不同二十二

奕劻(1838-1917),爱新觉罗氏,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罢黜恭亲王奕䜣,因缘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并进封庆郡王。次年设立海军衙门,受命会同醇亲王奕譞办理海军事务。1894年,封庆亲王。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两宫出逃西安。次年,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仍任总理大臣。1903年,荣禄病故,得入军机处任领班军机大臣,旋又管理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权于一身。奕劻为人贪鄙,与其子载振、大臣那桐卖官鬻爵,被时人讥为庆那公司。宣统三年(1911年),清廷裁撤军机处,奕劻任“皇族内阁”总理大臣。武昌起义后,竭力主张起用被罢黜的袁世凯。不久,袁入京代他为内阁总理大臣,重新组阁,奕劻改任弼德院总裁。宣统帝退位后,奕劻避居天津租界。1917年病故,葬于北京昌平庆王坟。

在义和团围困外国使馆期间,奕劻一直暗中帮助被围困人员,因此被称为“外国人的秘密朋友”,这也是1901年能代表中国签订《辛丑条约》的原因。因为他在外国人中的知名度及他在围困使馆事件中起的作用,利卡尔顿先生特意去他的宅子作了拜访。这两张照片,第一张里的奕劻背微弓,双眼无神,显得老太龙钟,而且背景上还有不少闲杂人等,第二张就坐得笔直,两眼炯炯有神。顺带提一下,据利卡尔顿先生描述,奕劻帽子上的宝石是颗漂亮的红宝石,别说在当时,就是留到现在肯定也得值不少钱!

butong22

立体照片找不同二十一

年前去了趟香港,回京的第三天父母就从老家过来了,过年这几天一直在外面跑,这篇作业中断了半个月!今天把父母送走了,我也开始上班了,作业也要继续写。

1900年义和团运动结束后,两宫出逃造成北京的政治真空,八国联军占领京城。虽然在八国的官方记载都没有提到在北京的掳掠,但是从中国的记载及国外民间人士的记载都能略知一二。联军在北京的强势形象使得京城无论是显贵还是平民,都表现出一种彻底的屈服状态。利卡尔顿先生在他的记述中就经常提到,让天津、北京的被摄者保持某种姿态他(她)们一定会谨慎的照作,如天津废墟中进餐的一家人、北京使馆区一个抱小孩儿的妇女,下面这张照片也是一个例子——雍和宫的喇嘛们。很明显,这些聚集的喇嘛们没有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是被特意聚集在一起的,利卡尔顿先生的文字也说明了这一点:

In ordinary times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induce them to stand to be photographed, but the allied armies hold the city, and like all Chinamen they are more meek than they are wont to be; they are afraid to refuse a foreigner’s request.

从黄框中的男子很容易看出这一场景至少被拍摄了两遍。

butong21

立体照片找不同二十

利卡尔顿先生在北京的时候游览了紫禁城、西苑(今北海、中南海),这张照片就是在紫禁城外西北角的大高玄殿西侧拍摄的。大高玄殿在明代就是皇家道观,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外观类似紫禁城角楼的习礼亭,用于演奏科仪;东西南各有一座精美的牌楼,最特别的是这三国牌楼都没有戗杆,“无依无靠”。遗憾的是建国后为了拓展道路,两座习礼亭,东西两侧的牌楼都被拆毁了……

这两张照片也是做找不同的好素材,第一版中中间黄框里是两个人,第二版中变成了三个人;右边黄框中的小伙子在第二版转了下头。

butong20

立体照片找不同十九

这张照片是紫禁城储秀宫门前,两只戏珠铜龙就是标志,是利卡尔顿先生在游览紫禁城的时候拍摄的。两张照片只有微小的差别,就是黄框中那个年轻人姿势不一样,参见放大图。看官可能要说了:你也太无聊,这点儿差别算什么?呵呵,找不同吗,就是这么玩儿的,而且这是考证利卡尔顿先生中国之行到底拍摄了多少张照片的一个小证据。至于编辑为什么在第二版发行的时候替换了照片,我只能猜测有可能是第一版使用的底片坏了(都是玻璃底片,有可能损伤了),恰好摄影师当时拍了两张。看镜头的这三位都是宫内的太监,在两宫出逃之后负责看守。要知道储秀宫可是慈禧的寝宫,所以他们盯得非常紧,摄影师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在游记中利卡尔顿先生对这些人表示了同情,因为联军内虽然有明确的纪律说不能偷窃、抢夺宫内物品,但实际上在紫禁城开放之后不断有小物件被军官士兵顺走,并且很快就会出现在黑市上……

butong19